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9-24]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因为这其中深含着21世纪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人类的和平与共存。

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概念在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届大会上首次提出,其目的在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世界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认为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消解对立和仇视、实现和平的有效方法,由此建议在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身也通过选定和指导国际理解教育合作学校(以下简称“合作学校”)、实施教师培训、推行部分地区的相关教育项目等途径积极宣传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同时,该组织密切关注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在各历史时期提出新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使其不断丰富、完善。本文简单归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部分国家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46年到1974年,各主权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国际合作、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成为该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导下,15个国家的33所中学于1953年成为第一批合作学校开始了教育实践活动。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通过编写国际理解教育指南、实施教师培训等形式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宣传。但是,这个时期的国际理解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名称也先后经过世界公民性教育、在世界共同体社会中生存的教育、国际理解与合作的教育、国际理解与和平的教育等诸多变化,而且也未能确定具体的教育理念。第二阶段为1974年到1994年。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关于教育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及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建议》(以下简称1974年建议),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不应只停留在主权国家间的理解和合作上,必须认识到世界各国在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等问题上的相互依赖性,应加强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教育。该建议开始使用“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称呼,后被部分国家所采用。1974年建议后,超越国家框架、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成为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议题。第三阶段为1995年至今。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大会通过《和平、人权、民主主义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将民主、人权、自由视为人类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在此基础上试图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2003年,合作学校数量达到7522所,遍布170个国家和地区,表明人类为化解彼此的隔阂,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作的努力,同时也意味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已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和基本价值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但很少对教育内容进行具体、系统的梳理。这一方面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各会员国根据本国国情及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找到适合于本国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也说明找到世界所公认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和内容并非易事。但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种有关文献和报告中仍能看到一些价值贯穿始终,有些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理解教育必须坚持的。由此,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归纳如下:1.在知识领域,包括和平、人权、发展、环境、国际理解和不同文化理解、对国际机构的了解;2.在态度领域,包括自我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开放的心态、同情的态度、共同体意识等;3.在技能领域,则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自我主张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参与意识、沟通交往能力。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6年创立以来,颁布了无数的国际规范,包括宣言、建议、决议、计划等。这些国际规范所遵循的原则也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教育原则,其中最为突出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1948年采纳的《世界人权宣言》、196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教育局共同制定的《关于将国际理解纳入教育课程与学校生活之一部分的建议》、1974年建议、1995年的《和平、人权、民主主义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等。

  在今天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共生”一词受到广泛关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扫盲教育10年有关国际会议在东京召开,日文的“共生”一词首次作为大会通用语言得到使用。由此,共生(living together)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热点。一些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者们开始进行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相关问题。例如,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学会和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学会每年定期召开国际研讨会。2007年,中、日、韩三国学者将共同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教材,这些令人瞩目的变化也提醒我们,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共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世界部分国家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其问题

  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力求在全球范围内确立某些共同价值,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普遍价值的追求似乎是永远的乌托邦。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实施主体的各国,都从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等角度出发,确定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与方向。此外,随着近年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均感到有必要进行与全球化相关的教育。例如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民、促进新移民与原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保障国内少数人的权利等。各国纷纷将这些新使命赋予国际理解教育,使得国际理解教育肩负极为复杂的任务,并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始于20世纪40年代。1948年,全美教育协会(NEA)发表题为《美国学校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报告,提出国际理解教育应培育对人类有新的义务意识及觉悟的“好的美国市民”,该报告被视为是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认识到,在国际化时代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因此大力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联邦政府划拨专项经费开发相关课程、资助教师培训项目,大学和中小学亦纷纷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理解教育。但是,关于国际理解教育应该培养全球公民还是合格国民的问题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争论,成为至今困扰美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问题,甚至曾使得国际理解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一度走向低迷。“9·11”事件以来,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呈现出强调国家主义的倾向。目前,在美国属于国际理解教育范畴的包括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国际教育(International Education)、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等。

  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美国还通过学校其他教育课程,诸如社会、历史、地理、语文等科目进行这些教育。

  日本是一直秉承“国际理解教育”这一称呼的国家之一,其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可称为秉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日本国民深刻反省战争,积极推动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理解教育。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发起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委员会负责推行,并以合作学校为中心开展是该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两大特征。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可称为国际化对策阶段。1974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交的《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咨询报告,强调教育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素质的日本人”,1984年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咨询报告,重申应培养“世界中的日本人”,提出促进国际交流、发展和完善回国人员子女教育、海外子女教育等国际化教育政策。该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管理机构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委员会改为文部科学省,教育重心也从合作学校为主的教育转向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外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究其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试图用国际化政策来取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虽然两者有交集,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可称为国际理解教育概念的混乱时期。该时期受到国际化趋势及日本国内问题的影响,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范畴中出现了国际教育、国际化对策教育、异文化教育、全球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概念,教育形式则包括专门课程的设置及在其他教科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等。随着国际理解教育的多样化、复杂化,其内在矛盾亦日趋明显。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始终未能解决以下争议:是培养“全球市民”还是“国家公民”?什么是全球市民所应具备的品质?国际理解教育应将全球问题还是国内的国际化问题作为其出发点?这些争议甚而使得日本的相关学者惊呼该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已陷入混乱。

  我国的邻邦——韩国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比较长。早在1961年,韩国就将7所中学指定为合作学校并开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20世纪80年代,为了迅速适应国际化时代的发展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内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报告,认为应将国际理解教育当作国家事业来推行。1997年,韩国教育部部长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建立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2000年,韩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签署设立该研究院,这使韩国迅速成长为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的主力军。直至2003年,韩国共有79所合作学校,其范围纵涉小学到大学,足见其发展之迅速。韩国不同于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理解教育发展过程中尚未出现实质性冲突,但是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是被视作国家事业来推行的,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国家色彩,这与韩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全球公民的培养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对此,韩国将全球公民解释为“在确立国民意识前提下的全球公民”。

  如上所述,世界各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存在着种种矛盾和争议。其争议主要围绕是遵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精神还是应对本国的国际化需要而展开。从教育目标上说,这个争议体现为要培养全球公民还是合格国民,各国内外的不同群体对该问题持有不同观点是导致争议的主要原因。尽管争议无法避免或消除,但是国际理解教育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新热点,因为其中深含着21世纪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人类的和平与共存。(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姜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