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教育是全人类共同核心利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提出教育新理念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5-11-30]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年11月4日,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纲领》。就像15年前国际社会签署的《达喀尔行动纲领》是为了落实1990年在泰国宗迪恩发布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一样,本次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纲领》就是为了落实2015年5月21日在韩国发布的《仁川宣言》,即“确保全纳平等优质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发布了成立70周年以来第三份重要的教育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在这个世界教育发展的里程碑年,特别是在这个极具历史价值的日期,同时发布这两份重量级的报告呢?这两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未来教育发展的思想源泉呢?
    7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时,在巴黎通过了《组织法》。该法序言中“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和标语。
    70年前,在硝烟未烬的欧洲战场,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希腊、荷兰、挪威、波兰和南斯拉夫等同盟国的社会精英人士,在英格兰及威尔士教育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巴特勒的邀请下,怀着自由的思想、勇敢的精神和深邃的洞察力,齐聚伦敦商讨和规划战后如何在教育领域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合作组织,以帮助各国战后恢复各自的国民教育体系,并在教育中推广和平和国际理解的精神。
  经过3年多的努力筹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于成立,并在巴黎通过了该组织的基本法《组织法》。该法序言中“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名言,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口号和标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育的价值定位就是通过教育消除战争的危险,促进国际理解与世界和平。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不再是泛泛地讨论教育如何消除战争,促进和平,而是将重心转向了个体,转向了这个世界一个一个鲜活的人,而教育的价值就是帮助这些人实现以下三个角色:作为生产者,有能力控制他们的物质环境,有能力保存和开发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以提升他们的生活标准;作为公民,能在家庭、团体、部落、国家和整个世界中和谐相处;作为个人,能实现个人的潜能,做到身体健康,并通过精神、道德和心理的发展,形成高贵的愿望。个体的价值理性在这一时期得以彰显。
    但是,冷战的爆发很快扑灭了这点微弱的教育价值理性之光,两大阵营中激烈的军备竞赛、经济竞争和政治斗争几乎席卷了全世界,教育自然也沦为了各种斗争的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倡导各国像制定经济发展规划那样,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它认为“教育规划”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增加教育人员和财政资源,扩大教育规模,调整教育目标,加强教育监督,密切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以加强个体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
  “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不仅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更是向以往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提出挑战。
    教育规划和人力资本理论并未帮助西方国家摆脱资本经济的魔咒,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导致发达国家内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时间结构性失业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传统的一劳永逸式的教育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新经济结构的发展要求,大批生产者被迫接受新技术的培训,以解决就业问题。此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至今影响深远的“终身教育”思想,也随即出版了第一份影响深远的《富尔报告》。该报告指出:“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应用于一种较旧的教育实践即成人教育(并不是指夜校)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步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整个教育活动中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即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修养。最后,直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教育的发展目标正在由原来的“以人为本”转变为“以物为本”,即发展不再是人类完善自身的手段,发展本身就是目的,人是发展的工具。这是造成当时全球发展问题频发的根源,因此,“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不仅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更是向以往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提出挑战。
  直至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的格局已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召集世界各国领袖齐聚泰国宗迪恩,重新思考教育的未来发展。
    这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随后2000年又发布了落实该宣言的《达喀尔行动纲领》,宣称到2015年要实现全民教育的六大发展目标,包括幼儿教育、男女平等、入学机会、成人扫盲等,以确保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满足人最基本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初期所倡导的“基本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但有所不同的是,“全民教育”思想将教育上升至“人权”的高度,教育不再是附庸于政治经济的某种工具,教育之所以存在,只为实现教育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发展,这就将70年前刚刚萌芽的教育价值理性定位进一步发扬光大。
    此次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纲领》和《反思教育》提出了新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超越了个体或国家的思考单位,上升到全球和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
    在过去的15年间,全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是一项未尽的事业,正如《仁川宣言》所言,2030教育发展目标是全民教育未尽事业的延续。如果说在过去的15年间,全民教育致力解决让全世界的儿童和青年“有学上”的问题,那么《仁川宣言》和《教育2030行动纲领》就是要在进一步扩展教育机会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上好学”的问题。什么才是优质的教育呢?那就必须回归教育的价值定位,即促进人更好发展的教育才是优质的教育。那么,人的发展又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呢?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第二份教育思想报告——《德洛尔报告》中就指出了技术、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的多种矛盾,其中包括:全球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普遍与特殊之间的矛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长远考虑与短视之间的矛盾;竞争的需要和机会平等的理想之间的矛盾;以及知识膨胀与人类吸收能力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在今天依然凸显,并延伸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如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不平等、生态压力、不宽容和暴力现象不断加剧等。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神经科学的进步、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的产生、多元文明和青年对话等,为整合并创造新的文明形态提供了可能。在教育中重申人文主义的方法,打破了传统发展模式下人类发展的极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把开启未来的钥匙。正如《反思教育》中所言,“在重新审视教育目的时,对于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注,主导着我们的思绪。可持续性可以理解为,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正义和环境管理指导社会经济发展。”
    而教育正是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是赋权型教育可以培养出我们所需的人力资源,这样的人才能够继续学习、解决问题、具有创造力,能够以和平、和谐的方式与他人及自然实现共存。假如国家可以确保所有人终其一生都可以获得这种教育,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就即将拉开序幕:教育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关键。”
    细读《反思教育》和《教育2030行动纲领》,类似的思想处处可见,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反映,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过去的70年间关于教育价值定位的延续和又一次飞跃。
    回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价值定位,不论是“保卫和平”,还是促进“经济发展”,亦或“学会做更好的自己”,这些都停留在个体或国家的层面,徘徊在实现人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二元结构之间;而此次发布的《反思教育》和《2030教育行动纲领》提出了新教育价值定位,即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核心利益,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超越了个体或国家的思考单位,上升到全球和整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高度,“将教育本身视为目的本身,我们从中认识到知识是终极价值之一”,实现了教育“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合二为一,真正彰显了作为整体、系统的“人”的理性光芒。(作者:滕珺,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