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美国大学生所体验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交织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9-26]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索罗夫斯基提出的一套标准,清晰地概括出了—— 

美国大学生所体验的通识教育

  2006年秋,笔者第八次访问美国,在与哥伦比亚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的交谈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企盼,也促使我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再次进行观察和思考。特别是最近有机会阅读了黄坤锦先生的新作《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更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因时因地制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存交织

  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在大学阶段是指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高尚道德的陶冶、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人所共需的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美国通识教育从古希腊及欧洲中世纪大学先哲那里汲取营养,又移植了英国自由教育基本理论,并适应北美大陆的社会环境,从北美建立高等院校起就相伴而生了。

  当时的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品德和心智。美国独立建国后直至19世纪,其高等教育注重开设实用科目,培养应用人才,虽然弗吉尼亚大学呼吁专业教育要与通识教育兼顾,还是出现了向专业教育一边倒的倾向,毕业生往往仅有某种应用性职业技能,缺乏渊博的基础知识。当时,耶鲁学院不愿随波逐流,于1827年组织人力对学院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翌年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强调重视古典学科,认为掌握之便可触类旁通,不赞成开设过多实用科目,该《报告》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比如,《耶鲁报告》指出专业教育应该在专门的医学、法学及神学院中进行,而不宜作为学院的教学计划,这一建议为大多数美国大学所采纳。

  美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博雅与实用的风潮,又经历了通识必修与学科分化的论争,而通识教育则始终与专业教育交织在一起。20世纪,通识教育主要围绕着有关人、人类、人性的问题展开。

  二战后的通识教育更强调掌握现代基础科学知识、基本能力和道德规范,更着重于对受教育者的品行、人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而严格的训练。在通识教育的氛围中,人们对传统的自由科目进行彻底审视,使它们与当代种种问题建立更直接的联系。通识教育更强调教学生“做人”,专业教育更强调让人能“做事”。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大体能够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

  突出人性陶冶,教会学生做人

  哈佛大学从二战后至今的课程改革可以说体现出通识教育的不断深化。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提出了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恰当判断、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的通识教育,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主张从单一的、片面的培养目标转向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从相互脱节和对立的教育体制转向完整的、统一的教育体制,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突出人性陶冶。

  20世纪70年代,当时哈佛大学的校长博克认为大学乃精神领袖,要通过培养人为社会做出楷模。1973年,他任命教育专家罗索夫斯基担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负责更新哈佛大学发展规划和教育目的。罗索夫斯基组织“七人工作组”对包括核心课程在内的大学教育的各主要方面进行深入调查研究,1977年他们发表了《核心课程报告》。在美工作期间,笔者曾两次与罗索夫斯基相遇。谈及当年改革往事,罗索夫斯基眉飞色舞。他认为,昔日的《报告》明确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具有清晰、有效的思考及写作能力;具有深邃的理解能力,并了解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的道德抉择;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深感兴趣,并努力探讨。

  21世纪初,哈佛大学又倡导为新世纪培养“新人”,与以往提法是一脉相承的。萨默斯校长于2002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中表述了自己对通识教育的看法,认为大学归根结底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黄坤锦教授在他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中,把罗索夫斯基对哈佛的通识教育的一套标准概括为五点: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批判性的了解;一个有教养的人,不应该有地方的偏狭性而忽视其他地区和另一时代的文化,必须了解塑造现在和形成未来的其他地区以及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化和力量;一个有教养的人,要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的问题;一个有教养的人应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达到介于广泛的知识能力和专业层级之间的程度。

  关注人类文明,提倡和平与人文精神

  倡导人类的和平和文明也是美国通识教育向来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有热爱和平的传统。面对世界大战使许多国家经济崩溃,成千上万青年葬身于战场的惨剧,哥大设计了“战争问题”课及“和平问题”课,后将两课合并而成为“当代文明”,试图让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明了当代政治、经济、学术和生活的特点,将各国重大历史事件与当今国际关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并能以古为鉴,思考当代现实问题,真正理解和理智地参与今日的文明生活。哥大的这门课保留至今,其提倡文明与和平的传统延续了下来。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动武期间,哥大教授尼古拉斯·迪格诺瓦在一次反战集会上讲道:“现在,美国的国旗在伊拉克已经变成战争机器的象征,只有那些找到办法挫败美国军队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此话引起主战者不满。103名众议院共和党议员联名给哥大写信要求解雇他。哥大校长博林杰回应道:“在任何大学内,没有比思想和表达自由更加可贵的,这是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宗旨,也应是哥伦比亚大学奉行的原则。”

  不仅仅是哥大具有提倡文明与和平的优良传统,哈佛大学萨默斯校长也在哈佛网站上发表书面讲话,表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哈佛都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校园的多样化和国际化,表达了向往和平的愿望。

  掌握文化基础科目,磨炼自由健全心智

  原为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而后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在接受通识教育、掌握了文化基础知识之后,人们可向外迅速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加宽加深,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至成为被专业束缚的奴隶。

  美国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艾德勒指出,人性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在通识教育实施上,必须扩充人的理性,使之琢磨,使之锻炼,使之辨认事物演变规则。通识教育的过程是心智的陶冶过程,也是养成心灵良好习惯的过程。学生不仅仅要读书,也不仅仅学习数学、科学、历史和文学,还要提升思想、塑造精神,除了有所收获还必须有所理解。

  1945年至1951年间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哈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全人”的培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理性。他指出,通识教育重在发展理解与判断能力。就青年而言,无须教会他们知道一切,但要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通识教育要让学生思维具有逻辑性,道德具有判断力,心灵具有创造性,个人一切行动都蕴含着心智的指导与约束。哈钦斯认为,大学应以学生思维训练为首任。

  黄坤锦先生在其《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则援引了当今美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流行观点:通识教育虽是非专精化和非职业化的学习,然而却是所有受过教育的男女应有的共同经验,通识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将其现在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从过去、现在的延长线上,研究通识教育的走向

  美国学者对大学通识教育一直在研究和跟踪。美国高等院校协会的首要宗旨是推动各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该协会组织的教育研究和研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21世纪初通识教育问题研究的方向。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石溪大学设立了本科生教育复兴中心,并不时发表研究报告,主张用通识教育精神统领本科生教育。笔者曾亲往石溪大学参加有全美有关专家出席的一次研讨会。与会者表示:通识教育在美国存在着“钟摆”现象,时盛时衰;国家过于强调发展经济的时期,院校往往追求培养应用性人才,于是容易忽略通识教育;不重视通识教育,常会招致不良后果,到头来,还得费力弥补这曾被忽略的一课。

  那么,美国学者如何预测通识教育的未来走向呢?他们认为需要从过去、现在的延长线上找答案。其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是在四年制大学前两年进行,以后各个年级都应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的追求。其二,通识教育目标中,将更加注重要求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及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通识教育将更加积极主动,富有生机,既要满足闲暇,发展人性,锻炼心智,又要顾及现代社会之需要。其三,标志通识教育涵义的传统人文科目,如哲学、历史、当代文明等,其价值将继续受人瞩目。其四,教师教学将更注重通识教育,使得教师能以全面的修养感召学生,让更多的人受到有益的教育。

  我读《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一书,感到作者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历史精神与现实关怀相统一,兼顾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描述。对纽曼、科南特、克拉克·克尔等教育家的理论阐述体现了作者宏阔的理论视野。扎实的历史文献梳理、大量的实际问卷调查使得本书的研究文约事丰。

  该书对于通识教育历史的梳理,层次清晰,且能有机地结合理论的思考,总结出通识教育理论的三大流派(即理想常经主义、进步实用主义、精粹进步主义)的特点所在。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流畅而鲜活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与艰涩的学术著作大异其趣,凡是想打开通识教育胸怀的,都能从这本书得到教益。(华夏大地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