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一流博物馆显示一流大学的“神气”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6-06-08]
来源:中国教育报
“真正大学必须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大学之理念》一书中提出。而大学博物馆在这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就目前大学博物馆的功能而言,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博物馆可以说是建设“双一流”的有力推手。
大学博物馆收藏展示文化
约16世纪末叶,大学博物馆应运而生,1683年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筹办常设展览并向公众开放,这是大学博物馆制度化的开端。现代的大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体。博物馆的起源源自人类收藏文化的爱好,大学博物馆应该是多样文化的收藏地。此外,大学博物馆更应该是文化的展示窗口,是大学文化的象征。如上海交通大学建立的钱学森图书馆不仅是钱老的纪念馆,也是中国航天文化的收藏场所,更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航天精神的展示阵地。
大学博物馆提升学术研究品质
阿什莫林博物馆是第一个博物馆—图书馆的制度化模型,随后几乎在欧洲每所大学都迅速被复制。西方早期大学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受到大学学科的影响,收藏较多的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物品,如动植物、医学标本等。当时大学博物馆的绝大多数藏品都与某一学科相关,收藏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为师生科研和教学提供标本材料。
如今的大学博物馆更是在科研领域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阵地,也是发表宣传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1993年,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阿瑟•赛克勒博士合作建成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004年,为进一步了解早期秦文化的历史,填补学术界有关早期秦文化的空白,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组成了早期秦文化课题组,在国家文物局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早期秦文化的探索。十年之后,课题组计划将考古科研成果展示给公众,第一站就选择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展示了课题组对于“秦与戎关系”的最新科研成果。博物馆还配合展览进行其他学术科研活动,如举办“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不仅是世界考古学的一次盛会,也展示了中国考古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
大学博物馆活化大学教育
1902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师范学校之一。1905年,“以师范教授博物之须有所征也,始营苑于校河之西”,此即为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1912年的《博物馆观览简章》中也提到:“博物苑之设,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之实验。”可见,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是作为大学的辅助教学设施诞生的,当年的通州师范学生在博物苑内广识鸟兽草木之名。大学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辅助大学教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设立的理念就是大学教育应重视视觉素养的培养,其首要使命是支持、提升浙大的教学与研究。该馆为艺术史专业的学生提供形象化的学习资料,将艺术的学习从平面化到立体化,从书本化到实物化。
世界一流大学的博物馆彰显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
以往的大学博物馆都是有关某一学科的专题博物馆,隶属于相关的院系管理,而大学博物馆应该打破学科壁垒,成为综合性的博物馆,为全校各学科的师生学习自然和人文知识提供有力帮助。我国的一流大学应重视一流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应设立理事会等单独的专业博物馆管理运营团队,有效整合散落于大学校园各处的藏品,辅助教学、提升科研、传播大学文化。(作者:黄洋,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