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节选)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6-06-20]
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一、战略背景(略)
二、战略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解放思想、开放包容,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紧扣发展、深化改革、强化激励、扩大开放。
(三)战略目标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为建成经济强国和共同富裕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三、战略部署
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的变革,要按照“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进行布局,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六大转变就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四、战略任务
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
(一)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
1.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
2.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3.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4.发展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5.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发展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培育海洋经济和空间经济。
7.发展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8.发展先进有效、安全便捷的健康技术,应对重大疾病和人口老龄化挑战。
9.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术,驱动经济形态高级化。
10.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二)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
坚持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探索目标相结合,加强对关系全局的科学问题研究部署,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品产业创新的整体水平,支撑产业变革和保障国家安全。
1.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究。
2.大力支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
3.建设一批支撑高水平创新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三)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1.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
2.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
3.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
(四)深化军民融合,促进创新互动
按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总体要求,发挥国防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1.健全宏观统筹机制。
2.开展军民协同创新。
3.推进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
4.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
(五)壮大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各类主体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础。
1.培育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2.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3.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
4.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
5.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实现重点跨越
在关系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
面向2020年的重大专项与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形成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并根据国际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进行滚动调整和优化。
(七)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
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
(八)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
建设和完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创客经济,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l.发展众创空间。
2.孵化培育创新型小微企业。
3.鼓励人人创新。
五、战略保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从体制改革、环境营造、资源投入、扩大开放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一)改革创新治理体系
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建立国家高层次创新决策咨询机制;构建国家科技管理基础制度。
(二)多渠道增加创新投入
切实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科技创业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
(三)全方位推进开放创新
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我国经济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提高我国全球配置创新资源能力。
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主动设置全球性创新议题,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
(四)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
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
(五)实施知识产权、标准、质量和品牌战略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升中国标准水平;推动质量强国和中国品牌建设。
(六)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
1.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
2.培育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
3.营造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
六、组织实施
1.加强领导。
2.分工协作。
3.开展试点。
4.监测评价。
5.加强宣传。
全党全社会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各方面力量凝聚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