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从中国高职的“教学工厂”到德国企业的“Akademie”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0-09]
——跨国工学结合案例的考察
编者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经济发展的柱石”,“民族存亡的基础”。德国“双元制”模式也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之一,这种模式强调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企业与学校分工合作实施。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大力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与安通公司携手,实现了德国双元制与中国高职改革的有机结合,这个案例对如何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以及工学结合的柔性化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日,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安通·海瑞恩公司举行,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24名学子,在经过2年多的企业顶岗实习后,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
在毕业典礼上,德国安通·海瑞恩公司人力资源总监Pemsel先生、海瑞恩太仓公司总经理段建生先生向同学们表示了诚挚的祝贺,认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与来自德国、波兰、捷克等国同行的合作中,表现出很高的技术素养和团队精神。据悉,这24名学子在今年10月份后将陆续回到国内太仓公司,担任公司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其中10人将成为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全力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向推进,这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德国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企业+学校,实训+文化的学徒训练方法,培养岗位上的专门技术人才。中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否与德国双元制的培养模式融为一体?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跨国实习的案例,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安通公司的技术哲学
走进整齐、洁净、大气的安通海瑞恩公司,你会深刻理解德意志民族那种专业、秩序、硬朗的民族性格。1961年,适应汽车工业大发展的需求,在巴登符腾堡州南部靠近瑞士的德国小镇Bubsheim,安通先生从马棚的小作坊开始,亲手创建了专业生产汽车发动机精密配件的海瑞恩公司。经过4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安通公司凭借其精良的产品,成为德国Bosch公司、宝马和奔驰汽车公司的优秀供应商。
1999年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设立,成为博世汽车电子、底盘制动系统、底盘控制系统、汽车多媒体和装备系统及专用设备部的生产运营基地。作为全球第二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全球员工超过23万,遍布50多个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转变,自然引发了新一轮产业位移。随着博世公司汽车部件生产基地迁移到中国,配套企业纷纷向苏州聚合。对于60%的订单来自博世公司的安通企业来说,必须到苏州投资建厂,就近服务客户。2005年,经过周密的考察,安通公司决定在苏州太仓建立中国工厂,计划需求技术员工700人。
安通公司一直秉承“不求最大,但求最精”的发展思路,追求产品的可靠(solidity)、适配(flexibility)、系列(continuity)和品质(quality)。而实现产品SFCQ目标的关键在于技术人才,安通的人才标准是坚强的毅力(willpower)、卓越的能力(ability)和敏捷的行动力(action)。为了培养WAA型的核心技术人才,安通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求合作伙伴。
外企蓝领的“西点军校”
当安通公司在苏州寻求合作伙伴时,一座被外企誉为蓝领“西点军校”的高职院进入企业视野,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1997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视察中新苏州工业园区,提出建立一所培训工人的学校,为跨国公司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工人”。在两国政府高层的关心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转移办学软件,创建了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IVT)。十年来,学院一直坚持“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理念,邀请博世、诺基亚、飞利浦等16家跨国公司加入董事会。有效引入外企行业标准和管理模式,借鉴企业5S工具规范学生行为,历届毕业生80%以上被欧美企业录用,在外企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洋理工学院的前身之一是新加坡政府与德国政府合作的德新学院,在对德国职业培训体系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工厂”模式,成功地移植到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强调技能训练、分组学习、先会后懂等做法与德国学徒培训有互通之处。加上有博世等5家德资企业是学院董事会成员,安通公司与IVT一见如故。2005年4月,IVT首批12名05届毕业生经过安通公司近乎苛刻的面试后赴德培训。2005年11月和2006年6月,又有06-07届20名学生被录取。他们分批飞往斯图加特总部,开始了严格的德国式封闭训练。
中国高职的工学结合,与德国双元制奇妙地相遇了。
从学徒到师傅的飞跃
在安通公司的Akademie(德语学院、学校意思,相当于英语中的Academy),你很难分辨这是教室还是车间。如果说是车间,隔壁就是宽大的教室;如果说是教室,旁边就是生产设备在有序运作。其实,这就是德国企业内的学徒培训,双元制最重要的企业技术培训环节。
在德国,企业内培训可分为工业教学车间的系统培训、生产现场的非系统培训。中小企业受到场地、资源的限制,不设专门的教学车间,多在生产现场培训工人。安通公司设置专业的培训中心,教学车间配备了生产级设备,属于德国企业内量规范的培训形式。在严格的课表和计划指导下,除每天的德语课在教室完成外,技术培训主要在实训车间,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指导进行。特殊技术常常是一对一方式,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再完成类似毕业设计的答辩后,就要在生产线上作业。所以,从企业内课堂、实训车间到生产岗位,是每个学员必须跨越的三步,也是学员能力提升的三个台阶。同时,安通公司“Akademie”还接受德国职业高中生的继续教育,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德国工商业协会颁发的IHK培训证书。
“2周到6个月后,所有的同学都进入了生产一线,至今没有生产一件废品。”安通公司段经理自豪地告诉我们。在后来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技术大比武中,来自德国、波兰、捷克和中国的学员同台竞技,IVT学生获得了10个关键岗位中的5个。顾文彬,这位文质彬彬的学徒随后被派往波兰安通工厂培训那里的技术工人。
学徒,变成了师傅!
在培训中心的墙上,我们看到了三句有趣的标语:
告诉我,我会忘掉(Tell me something and I would forget it);
做给我看,我会记住(Show me something and I would remember it);
让我动手,我就会做。(Let me do something and I could do it)。
“做中学”,这也许就是学徒变成师傅的秘密!
当负责质量的朱浩同学用流利的德语与供应商谈判,负责刀具的同学用粗燥而灵活的双手展示秘不示人的刀具,我似乎触摸到德国式培训的力量!从同学们坚毅而专注的目光中,我们分享了学子们成长的幸福,也读到德国制造令人信服的品质!(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