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0-09]
[摘要]实践教学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创新之举。认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特点,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路径与模式,探讨校内生产性实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地培养优质人才、有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生产性实训 内涵 特点 实践
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贯穿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创新举措,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关于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无公认的界定。《2007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该定义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在校内建设的适用于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基本特征,但还缺乏对其本质内涵的反映。校企联合共建并非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本质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所强调的:一是实训教学的生产性特点,二是在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是学校自身投资建设,也可以是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共建。从政府导向和未来发展趋势看,联合共建是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发展方向,因为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基于对校内生产性实训本质特征的认识,我们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界定为: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校内生产性实训不但为师生创造了真实的职业环境,还可以利用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购置设施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技术研发等,这样就变消耗性实验实习为创造效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特点
第一,由高职院校按照新的高职教育理念配置教育资源创设的实训条件。这种实训条件的建设可以通过共建的方式来完成:由院校提供场地(土地、建筑、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及管理人员、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生产任务、技术标准、原材料等,这样院校减少了设备、师资的投入和原材料的消耗及真实生产实训环境的其他建设投入,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配套设施的投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和技术研发的合作伙伴,缩短了项目从投资到投产的周期,是一种生产要素和职业教育要素优势互补、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原则的具体实现和直接应用。
第二,是校企合作实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传统培养模式的一种全面革新。(1)院校进行教学管理,企业进行生产组织,教学与生产交替实施,训练、生产一体化;(2)实训的内容以企业生产任务为中心,具有任务明确性、训练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3)改变按照专业、年级、班级管理的常规模式,按照生产要求建立生产组织管理模式;(4)不是纯消耗性的技能操作重复训练或模拟,而是有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可计算出经济效益、顶岗操作的实际工作或部分有偿劳动;(5)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和职业体验条件下,按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真实的产品;(6)实施按照企业的管理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效益的评价标准、项目的训练标准进行多维度的考核。
第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即按照生产要素和教育要素配置方法,追求多赢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一是有利于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这种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才能体现“学生校内实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才能最有成效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同时,由于一些生产性实训还会给学生带来部分补贴,提高学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和成就感。二是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高水平实验场地等基础设施的长期利用,降低了设备的投人成本,减少了实训教师和生产组织管理人员的人力投入,提高了办学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实效性,解决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训条件问题。高职院校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新型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高程度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减少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大缩短了投资周期,得到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对于企业支付给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如果发展校企对人才的“订单培养”,更为企业减少了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长期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四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创举。同时,真实的生产环境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使其有更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更强的职业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社会效益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产生的最重要的效益。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辽沈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走出一条发展、创新、改革之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不断探索,多种模式实践,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
1.教学性公司模式。以计算机系的专业师资为主体,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建成校企一体、教学做一体的校内生产I生实训基地。2004年,学院计算机分院为解决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针对IT技术服务市场需求旺盛,学院有较强资金、设备、技术条件等优势的实际情况,由学院投资50万元注册成立沈阳智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对外承揽IT类工程项目,在校内创造生产与实训相统一的软件技术开发实验(实训)室、硬件技术开发实验(实训)室、网络技术开发(实训)室,提供网络工程设计、施工、管理项目服务,网站设计、建设、管理、维护项目服务,应用软件开发、测试、维护项目服务等十余类技术服务。工程实施全部由教师按项目带学生共同完成,学生在做中学,在工学交替的真实生产性实践中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教师工程能力迅速提高,同时,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指导,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至2007年底,公司已累计完成各类工程项目四十余个,创造经济效益五十余万元,三百余名学生参加了该公司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
2.企业来料加工模式。2007年初,学院与沈阳石油设备厂达成合作协议,由学院提供生产厂房、加工设备,由企业投入原料、图纸标准、验收检查,加工对丝,第一批加工2802个,要求在三周内完成生产任务,保证成品率为96%。学院工业实训中心组建生产|生实训指导教师组,由辽宁省数控技能大赛冠军段晓旭负责组织实施。段晓旭带领指导教师认真分析该生产任务的加工特点与技术要求,结合技能训练的教学培养目标,建立起具有校内机械生产性实训特点的四个流程:工件流动流程、刀具配置流动流程、切削清理处理流动流程和教师流动配置流程,形成新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模式。根据生产任务安排2个班次倒班上岗,每个班次又根据分工分为10组。将技能训练考核与职业表现、加工产品的数量、成品率相结合,实现高职教育教、学、做、考一体化。在这种环境和模式训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技能、职业素质迅速提高。该项目至今已完成两批合作,共加工成品件5045个,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五万余元,为学院节约实训材料成本两万余元,参加该生产性实训项目学生有132人。沈阳石油设备厂对此合作项目非常满意。同时,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技能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在2007年辽宁省“广州杯”数控大赛上,学院代表队一举夺得团体冠军,教师组和学生组分别获得两个单项第一。
3.校企合作建教学工厂模式。学院计算机分院的装潢艺术设计和图形图像专业与沈阳美景设计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这种合作从为企业订单培养人才、企业作为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开始,逐步发展为校企合作办学,学院的专业教师全部到企业兼职,建立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企业的设计工程项目提供给学院教师作为教学和实训的内容,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设计,部分项目由师生按设计施工。几年来,由学院教师率学生参与的大型项目达5个,工程总造价达4000万元以上。2007年,计算机分院与该公司达成在校内建设制图工厂的协议。由企业投入设备、技术专家承揽设计与施工任务,由学院投人用房、水电及相关设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客户要求参与、完成设计任务,参与部分项目施工。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适应性强,就业竞争力强。
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中的问题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改革创新的产物,引起了高职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的高度重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正以多种形式迅速地发展。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行业产业水平及环境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成长的特殊复杂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目前主要有以下问题: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与企业生产任务市场变动性的矛盾。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的,市场是变动的,企业生产产品种类、规格、数量必然是要经常变动的。因此,企业生产计划与院校实训教学计划的衔接必然会产生矛盾。
2.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训练性与企业经济效益性的矛盾。高职教育以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允许实训中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要求最大限度节能,这种目标的不一致决定了实施原则与方法的不同,导致实施中出现矛盾。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它的建设与管理涉及许多问题,必须建立起足够的法律与制度保障。(1)安全管理与责任问题。生产安全是生产管理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机械加工等有一定安全风险的生产环境,如何建立学生的安全保障与事故处理制度,是保障学生权益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财税政策支持问题。对于企业支持职业教育,法律规定有一些政策性优惠。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新生事物,还应该有一些明确的税费优惠。(3)学生经济权益保障问题。校内生产性实训因为有生产性特点,多数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必须给予学生适度的报酬,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制度保障,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持续发展。
4.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与数量问题。每所高职院校专业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建一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应以主干专业为核心,科学规划、建设辐射整个专业群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能取得更大的资源效益。
5.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生产性实训的适应性问题。现有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适应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远离生产一线,脱离生产实践,特别是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起码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极不适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实效。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建立功能强大、岗位适应、保证实效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领域,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来源:《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