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中外合作大学的人才培养取向研究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6-08-2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互惠型和跨国界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进入21 世纪以来, 中外合作办学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实环境迫切要求大学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议题。一方面,从国外的办学现状来看,世界多个国家从国家战略高度讨论21 世纪人才的培养问题,且已有各自的构想和措施。另一方面,从国内的办学环境来看,全面提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已是我国当前及今后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核心任务,而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不仅要求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要求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活动的运行素质。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国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度实施跨境高等教育的典范。这一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彰显了大学丰富的文化多元、人员多样的特征。若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于2012年12月曾对宁波诺丁汉大学进行全面的办学质量评估,其评估结论是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质量保持一致。若从人才培养的输出来看,该校办学十年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普遍实现高质量就业或升学①, 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该校毕业生的思维、视野、自信与表达能力均予以高度肯定。那么,宁波诺丁汉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是什么?其是如何整合中西教育的积极元素的呢?
    本文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内部的人才培养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调研的方法,首先对宁波诺丁汉大学人才培养所处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进行梳理分析,包括政策环境和大学内部的机构环境,其次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的人才培养实践展开深入探讨,聚焦于宁波诺丁汉大学为本科生提供“成人”和“成才”的支持举措,以期为我国其他大学的人才培养实践改革提供启示。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环境
    从系统论来看,大学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简单系统,它是社会教育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它不断与环境互动,调整自身的适应性。既然国际化是今天和未来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那么大学的人才培养如何充分利用好这种环境,无疑成为其中的迫切命题。
    (一)政策环境:世界范围内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行动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化就逐渐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开始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紧密相联。从国际组织层面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 年就发表了《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的研究报告,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的适切性”、“高等教育的质量”作为决定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战略地位及其自身职能的三大指导性口号;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又突出强调“国际合作”;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在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可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国际组织力倡的行动理念。近些年来,伴随着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难题日益突出,各国政府亦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正在推进相关的国际项目,比如强调促进发展人际关系,支持年青人发展与他人联系的能力。以亚洲为例,各国正基于有利的地缘优势谋求多元合作发展,不仅加强亚洲各国内部的合作,而且拓展与其他环太平洋国家的关系网。泰国政府还提出要加快大学建设以促使泰国成为高等教育中心,明确指出到2026 年成为南亚的教育中心, 越南政府也宣布要大力发展“越南国际大学”,并把它作为提升国内高等教育能力的重要措施。
    同时,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业已成为我国近些年的政策指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还专章论述了“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性,明确强调“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扩大教育开放,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见,我国政府不仅将人才培养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而且十分强调通过借助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实践来推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客观地讲,自21 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经过高速发展后已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已从量的扩张转移到质的提高,这种形势必然要求高质量人才作为支撑,然而我国自我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尚未能满足这种迫切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进程无疑成为现实需要。
    (二)大学环境:人才培养对大学国际化的积极调适
    除了上述所言的政策环境外,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日益充当着关键主体。就学理视角而言,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IAU)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只有落实到“大学机构”层面的实施才是重点。就办学实践而言,诸多大学业已将国际化列为其发展的中心,贯穿于大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的各个方面,甚至被视为大学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各国大学的国际化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的两大挑战就与人才培养密切关联,包括“文化理解”的挑战,即不同环境中的大学教学所遭遇的多元文化理解挑战,以及“国际化管理”的挑战,即大学如何在自身国际化的环境中实现管理工作。在此形势下,大学的人才培养究竟该如何做出何种积极调适来推进自身持续发展,这就成为各国大学探索的实践课题。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职能。生态学的观点强调人才培养是学生这一生命主体在高等院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生态发展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则从根本上规定人才特征,是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有机整体。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质量内涵,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大学培养什么规格、什么层次的人才,使之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这是培养目标问题;二是技术路线,即怎样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这是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培养手段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和目标的本质也在于此。有学者曾提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观是“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会学习是成才之要。”正如“人才”一词是由两个字构成,“人”和“才”,其根始终与学会做人和学会成才两大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就质量管理和本科生教育的视角来看,各个大学应推进国际化环境中本科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支持体系建设。
    二、学会学习:中外合作大学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能力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要求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加突出的学习能力。大学是否能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说,“学会学习”构成了中外合作大学对人才质量的基本能力要求。
    (一)术语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就明确指出,“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从此意义来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大学期间的“学习”则更不是为了分数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会学习”。20 世纪末, 欧盟已开始“学会学习”能力监测研究,且已研制了“学会学习”的概念框架。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则更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这里的学会学习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不是简单地指对已有知识的会学,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积极、主动且创造性的学习。一方面,为了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学生个体需要形成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来分析纷繁复杂的信息,教师则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增强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学会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来共同解决某些学习议题;再一方面,甚至还需要通过游学各国来拓展自身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体验和国际交流才能。
    (二)宁波诺丁汉大学推进本科生“学会学习”的关键路径
    宁波诺丁汉大学致力于推进广大本科生学会学习,各种创新型的教学实践变革正在发挥关键作用。有鉴于学会学习的内涵,本文拟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范围三个维度对宁波诺丁汉大学本科生的支持举措进行分析。
    1.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深度
    学会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是学会学习的核心要素之一。从学理的渊源来看,西方人早在3000 多年前就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待点燃的火种”,牛津大学亦有句名言“导师对学生不断喷烟,直到把学生头脑里的火苗点燃。”可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对于本科生学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的需要来看,唯有学会独立思考,广大学生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洞悉透视出问题背后的本质,而这种能力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赖以生存所需要具备的必备能力。自建校至今,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课堂教学一直致力于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精神,要求学生搜集各种资料并进行有效阅读和深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再停留于教学知识点,而是点拨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广大学生积极思考和质疑批判。笔者曾以课堂观察的方式了解该校的教学情况,结果发现该校人才培养的成功奥秘之一就是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训练,要求其借助大量的读写、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融合至于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后,任课教师一般还会要求学生带着某些研究问题去搜集、阅读大量材料。以学生递交的课程论文为例,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有教师谈及“我们更欢迎学生的论文呈现创新的批判性的观点,允许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只要能自洽,就是一篇好的论文。”应该说,这种方式引领着该校广大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更是有效推动着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
    2.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有宽度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学会与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开展团队合作是当今时代教育的实践命题,而认同和理解多元文化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关于这一点,联合国曾提出“学会共处”是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在《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也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在多元化环境中理解和传播文化的使命。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不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中建构起来的,而且社会性的交互更加重要。为此,宁波诺丁汉大学除了加强本科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外,也十分重视其合作学习的实践训练。Slavin 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的合作课程作业加以实施。具体而言,任课教师通常会在研讨课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分配每组不同的研究选题,要求各小组在课后实施文献搜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并最终在课堂中给全班同学汇报其研究过程和结论。教师将会严格基于整个小组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再也不是评价某一个体学生能力的优秀。换句话说,如若某些学生仰仗个人学术能力出众,但却缺乏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就很有可能导致该小组的作业得到低分的结果。可见,由于这类作业要求小组内的学生进行集体思考与分析,涉及到分工和协商,因此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无疑提升了开展团队合作的能力。此外,广大学生自大一开始就自发组建了学习小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分享学习心得、经验和教训,促进彼此共同成长。应该说,这种合作学习有助于将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让其优势互补,互相带动。
    3.学习范围:提供学生游学各国的机会——有广度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学培养人才除了培养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包括熟悉国际文化环境、拥有国际态度、具有国际活动能力。简单而言,广大学生需要从课堂走向世界。关于这一点,日本大谷大学校长木村宣彰曾强调指出: “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人必须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份子, 要学会与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存。”近些年, 学生的跨国流动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之一,正在日益成为提升广大学生学会学习的必要路径。宁波诺丁汉大学自建校伊始就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资源优势,拓展本科生“学会学习”的机会,尤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出国交流学习机会。据了解,近4 年来宁波诺丁汉大学共派出3 批550 名学生到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7 所高等院校进行“交换学习”。有学生向笔者反映,“正是基于跟多元背景的同学的跨文化交流,我们更能体验到多元的文化和故事,并能用清晰理性的头脑分辨大是大非。”
    由上可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团队合作学习以及提供各种游学经历机会都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中本科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指标。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推进广大学生学会学习的实践举措特点可归纳为:将学生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其学习的内容从知识信息到独立分析思考,学习的方式则从个体走向合作,学习的范围则从课堂走向世界,宁波诺丁汉大学近些年的办学实践就是在发挥着培养这样的积极作用。
    三、学会做人:中外合作大学对人才质量的基本价值要求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环境不仅要求大学所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如上所述的学习能力,更要求广大学生能够养成更为博大的为人素质。如果说前文所言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要仰赖于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主体的学术课程及其支持活动,那么为人素质的养成则更仰赖于持续的、全面的大学支持体系的推进。因此,引导本科生学会做人无疑成为这个时代对人才质量的基本价值要求。
    (一)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这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一种共识。一方面,从大学的基本职能来看,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大学教育不但是教会学生做学问,更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要把为学与做人融合起来,成就完整理想之人格,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学会做人是最基本的与首要的。可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中,大学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应使其学会如何做人,诚如唐爱民(2001)所言, “大学教育应把做人教育作为终极追求。”另一方面, 从国际动态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 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全民教育和学会共同生存,认为“学会共存”的教育需求是发展成为公民的能力,强调关心社会的利益是面向21 世纪教育发展主题的内容,呼吁个体能为国际社会命题承担责任。美国联邦教育部早在《Strategic Planning 2002-2007》就明确指出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世界一流大学——剑桥大学流传至今的学生毕业赠言“今天授予你学位,不是因为你的学识,而是因为你的人品”则是从另一个侧面作出了诠释。正因为此,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高校都十分重视育人工作,西方高等院校强调博雅教育,我国香港的一些高校通过寄宿书院制的方式来加强对学生的育人工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环境下强调“学会做人”,这里至少包括培养学生具有服务他人的气度、关爱社会的厚度以及立足国际的高度。
    (二)实践案例:宁波诺丁汉大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宁波诺丁汉大学处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制度的交汇点上,如何引导广大中国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将其培养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的国际型人才,这无疑成为关键的实践命题。自建校伊始,宁波诺丁汉大学就努力汲取中西教育的积极元素,拓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实施路径。
    1. 引领“学会做人”的核心原则
    宁波诺丁汉大学要求将发展目标融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倡导学会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义、良知、关爱、信任、友善、付出的伦理指向;树立爱国情怀、责任意识等为人素质。如今,这一新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实践正在聚焦“学会做人”稳步前行。
    (1)选准起点:遵循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寻找中西方高校育人的切合点,引导学生从学会做人起步,做好学生、好公民。自建校伊始,宁波诺丁汉大学就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育人的观念,能力为重、做人为先。因此,宁波诺丁汉大学学生报到,开学教学第一课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这既让学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贴近、真实和可信,更让学生领悟做人与求知的内在逻辑。
    (2)中西互补:引导学生学会共处,学会辨析,学会选择。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工作中,一方面, 宁波诺丁汉大学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增进学生与导师的对话交流,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作用;同时, 学校党委健全党团组织架构,加强对该工作的组织引导和协调,不断创新育人工作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使育人工作扎根于日常教育活动之中,注重适切的判断能力和对价值的认知能力的培养。
    2. 拓宽“学会做人”的设计思路
    学会认知是学会做人的基本前提。以怎样的方法和内容去引导广大学生学会做人,这就涉及到学会做人的实施路径。宁波诺丁汉大学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价值引导工作,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运用并且致力创新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促进全面育人的各项工作。
    (1)显性课程: 以中国文化课程模块为基本路径。宁波诺丁汉大学设立了专门的中国文化课教研室, 致力于从文化的角度实施学会做人的教育,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国情,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的国际型人才。由此,宁波诺丁汉大学提出“一门课程(即中国文化课)、两本教材(即《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才》、《思想修养与大学生成长》)、三条路径(即中国文化理论课、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和中国文化实践课)”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架构。讲课采用大课选修、专题讲授、小班讨论的方式。
    (2)隐性课程: 以多元社团活动模块为拓展路径。“学会做人”在某种角度来讲更是一种实践议题, 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而是需要渗透到学生个体成长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指出,如何将所获得的学会做人的知识落实到学生个体真正意义的成长,这是大学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隐性课程对于大学生学会做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宁波诺丁汉大学致力于拓展各项学生课外项目活动,开发各种隐性课程,努力使其理念体现全面育人观念,内容落实全面育人观念。
    3. 推进“学生主导”的执行路径
    学会做事是学会做人的表现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做事”以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学生主导、学生做总导演成为有效的路径。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社团活动执行学生自我发起、策划、管理的模式,旨在推进学生学会做人的全面体验,其路径包括如下三类:
    (1)“考察走访”路径。这一路径以参观学习性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到相关的各类知名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观摩学习,交流经验和心得。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考察活动不仅立足本土,而且走向世界,旨在推动学生通过活动充分接触真实的社会现实,思考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2)“服务体验”路径。这一路径以公益性的义工活动为主,致力于增强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素质和品德。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很多学生通过参与义工团队亦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服务社区,将关爱社会的理念在各行各业努力实践。据了解,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很多义工团队深入到当地的公司、市政活动以及很多国际项目组织的活动中担当志愿者,比如养老院、博物馆讲解员、聋哑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海岛与山区农村、艾滋病预防宣传等,其出色而专业的表现已赢得广泛认可。
    (3)“智慧应用”路径。这一路径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通过组建研究团队,对社会疑难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并将自己所学落实到与经济社会的链接点上,致力于帮助社会的某些群体、领域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应该说,这一路径是广大学生智慧和责任感相结合的高级形态。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赛扶②商业实践社团是服务国际社会的典型案例,如今已顺利完成“中华土蜂”、“参参不息”等创新公益社会实践项目,提高地区的经济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并代表中国在2010 赛扶世界杯中获得全球亚军。
    综上所述,宁波诺丁汉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向生性”原则。作为一所嫁接学校,“非中”、“非外”,既不同于国内普通高等院校,也不同于西方高等院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熔炉,其间有不同的声音摩擦、碰撞和交融,然而正是这种多元并存的文化环境,使得宁波诺丁汉大学更加理智地去推进国际化环境中的人才培养各项工作。应该说,该校人才培养的可喜进展不仅归功于该校对英国诺丁汉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的借鉴,而且仰赖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高等教育优势的汲取。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有益实践探索不仅积极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而且在推进广大学生学会做人方面产生着积极的作用。该校的实践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我国其他大学完善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提供借鉴。(作者:华长慧,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注: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的研究——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项目编号:BIA12007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波诺丁汉大学本科毕业生的70% 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继续深造,30% 进入知名跨国企业就业。
    ②SIFE(赛扶)是一个全球性的非盈利组织,全称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是全球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商业实践社团, 引导大学生开展面向社区的公益性商业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