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0-16]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学车间的理论基础、典型特征、核心理念、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融合、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融合、教学和生产的过程融合的教学理念,采取了三种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院;教学车间;工学结合;实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学结合强调实训基地的建设,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我院在长期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借鉴国外成果,积累了成功经验,对适应我国高职学院发展的现场教学形式(教学车间)进行探索。

    一、教学车间的理论基础、典型特征和核心理念

    1.理论基础

      情境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之外的,而是与学习活动和情境紧密相连的。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在情境浸润下进行主动的意义构建。这一过程与态度、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关注“真实学习”的研究取向认为学校学习和现实社会中的学习存在实质差别,强调教学应给学生提供近似现实情景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行为被真实情境激活,对职业内容有了新认知,并经过强化形成一种操作模式.进而成功融入职业角色,使自我认同逐步与现实情境一致,为今后的生涯规划和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典型特征

    (1)真实的教学环境。教学车间的环境按照工厂生产车间布局进行设计.引入企业的核心设备和技术,将知识、技能附着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师徒式的技能传授过程,通过口头传述、激发想象、探讨问题、技术示范、纠错指导等现实环节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

    (3)利益共享的多边联盟。以教学为核心。以生产和科研为纽带,相关企业、学院、学生和教师都能够共享教学车间的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建立由企业专家、行业能手和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定期召开年会,为教学车间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3.核心理念——“三个融合”

    (1)学习和工作的行为融合。在车间化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被区分为显性工作方式和隐性学习方式两个层面。显性工作是指通过劳动行为为工厂或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隐性学习是指通过劳动过程获取技能知识和动作技能从而形成内隐记忆的过程。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升学生技术涵养,改善产品工艺和促进企业研发的前提。

    (2)学生和员工的身份融合。学生身份决定了学习态度,在思想意识上会以学习和提升技能、知识为出发点,而员工身份决定了工作态度,表现为认同企业规章制度,自觉服从管理,协调团队合作和寻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提升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基础。

    (3)教学和生产的过程融合。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活跃着两个主体,一方面是穿着工作服的学生,另一方面是穿着工作服的教师;同时体现着双重过程,一个是生产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另一个是依托教学的生产过程,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校企共同发展的核心。

    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是:身份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蕴于过程之中,通过实现行为、身份、过程三方面的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车间的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虽然都属于增强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但有着明显的区别。实训是为掌握某种核心技能和技术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反复实际训练;实习是为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而在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的顶岗实习”。目前,我院已建成10个教学车间,分别为啤酒酿造、中水处理、包装印刷、电器装配、日化生产、食品焙烤、生物发酵、精密制造、软件设计、酒店服务,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1.保障条件

    (1)明确的指导思想。一要紧密依托行业,与先进的产业、成长型的企业和国际化的品牌紧密结合,在结合中寻求稳定发展;二要提倡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程序法制化,夯实教学车间的建设工作;三要坚持教学本位,辐射服务功能,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四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友好合作,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学院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同时,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管理制度。

    (2)合理的“双师型”结构教师团队。教学车间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专业和职业素质,优化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比例是解决当前“双师型”教师资源缺乏的可行途径。我院聘请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教学车间的指导教师,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3)瞄准市场,立足岗位,加大校本教材的研发力度。合理规划、编写校本教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为学生在教学车间中学习和实践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我院校本教材由专兼职任课教师共同编写,由各系教研室统一安排,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岗位教学为目标,根据不同工序的工艺安排教学内容.编排遵从科学性、实用性、简约性、新颖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多元化等原则,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并且与车间化教学环境相一致。目前,我院已开发校本教材87种,公开发行24种。

    2.核心部分

    (1)教学车间的三种建设模式。第一,引入车间到学院。如包装印刷教学车间的组建方式是由学院提供场地、服务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第二,与企业共建教学车间。包括多种共建形式,我院与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共建一所国际化的“手表装配教学车间”,培训国际大师级的高档手表装配师,学院和企业依据双方的利益和需求在共建协议中明确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关键要素的分担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三,学院全面负责教学车间的建设,企业采用租赁形式与学院合作。通过双方协商,实施新产品研发、实践教学、小型生产等合作项目,产品原料和技术一般由企业提供,如郁美净真空乳化教学车间等。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与企业密切合作,以产品的生产作为教学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

    (2)教学车间的两种实训模型。教学车间包含两个典型实训模型,分圳为项目训练和模拟仿真。项目训练以完成任务为驱动因素,组织学生完成特定项目,但是,项目训练法主要适用于容易操作的、简单的、小型的项目。模拟仿真方法使用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模拟大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安全系数较低的、不便于直接操作的生产任务,两者优势互补,学生可以反复操作,不断内化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3)产、学、研一体化。学院充分发挥人才、设备和技术上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和技术服务,服务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利用教学车间中生物反应技术和设备,与国家生物工程中心、食品研发中心和天津中科百奥有限公司一起,在发展生物科技及现代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中开展了广泛的且卓有成效的合作。

    (4)相近专业捆绑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调研分析,我院对教学车间的建设方案进行了最优化设计和动态调整,形成相近专业捆绑建设的经营模式,如啤酒酿造教学车间为食品生物、生物技术、食品营养检测、食品加工技术等多个专业服务;包装印刷教学车间不仅为印刷技术专业提供练习场地,也为图文信息处理、包装技术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提供实训条件。这种模式增加了学院在实训教学环节中的投资效益,使学生能够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提升专业技能,避免了教学车间建设的盲目性。

    3.测评方式   

    (1)形成适应教学车间真实环境的测评体系。有效的测评体系不仅可以检测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和水平,而且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引导、诊断与反思的途径。在教学车间中,整体的、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要求测评方法从传统的、僵滞的、终结性的考试形式中脱离出来,向三个方面实现转移:第一,测评方式过程化。即在项目运行和模拟仿真的过程中分阶段进行测评,设计专门的测量表,检测学生在每一阶段中是否具备了完成项目所需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第二,测评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高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使学生能及时通过测评结果改进自身不足,实现不断成长。第三,测评内容和形式丰富化。测评内容包括职业角色认知、职业道德认知、技术基础知识、技能操作和故障排解能力等,测评形式有专家现场提问、操作过程实录、书面考核、专场答辩等。

    (2)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一方面,将教学车间中的技能操作内容和任务流程与相关职业技能标准相结合;另一方面,将学生的技能过程测评与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经过训练,在规定时间内获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通过替代学分制获取相应科目的技能测评学分,避免了重复考核,强化了教学车间的实训功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车间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在长期的教学车间建设过程中,我院既获得了成功经验,也面临着资金、安全、场地和技术更新等四个突出的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虽然教学车间中的生产原料不再是纯消耗性质的,但是,由于教学过程的融入,生产成本加大。我们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真实生产车间中的生产、检测和管理的模式,使相关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创造经济价值。

    第二,安全问题。与理论教学环境不同,实训教学环节由于生产过程的真实性和操作技术的专业化而存在多种隐患。教学安全责任问题是部分高职学院依然倾向于理论教学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实训教学做实、做强的瓶颈。为了使教学车间安全、稳定地建设和发展,我院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三点措施:①邀请安全生产检验专家定期到教学车间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②通过多种沟通渠道将“安全第一”的思想真正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消除思想上的麻痹状态;③企业、学院、学生签署三方安全协议,明确安全责任分担。

    第三,场地问题。我院在占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建成10个教学车间,但是仍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院提出“学校建工厂,工厂建学校”的口号,在努力提升教学车间的内涵品质的同时,力求在现有8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再打造50个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国内资源共享。

    第四,技术更新问题。教学车间内设备、技术如果落后于行业先进水平,就会降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将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引入学院,如,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联合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优先为企业服务,等等;另一方面,学院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全部动态更新设备和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坚决地走出去,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扶持力度,使企业中动态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教学所用。我院即将启动校外“能手学习岛”计划,意在推动学院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与企业核心设备和技术零距离对接。教学车间是我院工学结合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校外“能手学习岛”将成为我院工学结合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教学车间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在提升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生产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目前企业还满足不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要求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创新校内建设教学车间的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现场教学,是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形成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