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教育国际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6-10-11]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着眼点,它对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及推动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将国际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与本土化教学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应中国的教学改革措施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科建设;改革
2013年,国际大学协会(IAU)对115个国家,745个教育机构展开了调研,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区域性观点》中指出,87%的高等教育组织在他们发展的战略计划中提到了“教育国际化”问题,此外78% 的组织机构在最近的三年中强化了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1]教育国际化问题同样也引起国内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发达国家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共同抉择和普遍战略。
“国际化”这一术语最早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今天,这个词汇的内涵更加丰富,扩大到包含高等教育的各种活动。教育国际化在不同地区或是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含义。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学生、教师的人员流动,以及国际合作项目、跨国课程及国际学术研究活动的增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通过新型的手段,如建立海外分校、启动网络课程,在别国推广本国教育模式的活动。当代研究教育国际化最著名的专家简•奈特(2003)认为,教育国际化是对跨越国界的观念、意识、文化的整合活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它涉及到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在高校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地位既不应该刻意“特殊化”,也不应该被“边缘化”,而是适度地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通过国际性课程、跨国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区域性或全球性教育学术组织等,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2]
教育国际化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关系
1.创新教育理念,提升国际化教育参与度
大学的存在必须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理念也在更新换代,但大学的理念仍然有着极强的稳定性。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纽曼对大学的理解是:大学就是汇集知识、事实、原理和探索、思考、发现一系列活动的聚集体。美国哈佛大学曾规定:哈佛大学的使命是发现新知识、创新方法去探究问题的本源,培养发现、思考的习惯,促使他们终其一生为推动社会发展而追求学问、完善自我。[3]实际上,大学从起源至今都承担着三个重要的使命:一是创造知识;二是培养人才;三是服务社会。这三个目标的实现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与国际接轨。目前,很多人在讨论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笔者认为再好口碑的大学也离不开世界的环境,否则就无法评价一个高校的办学层次。
知识本身是无国界的。我们对知识的传播、人才的培养乃至对社会的服务等功能都必须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升与完善。2012年,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在美国总统大选前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美国人对全球化经济有着广泛的参与度,他们强烈赞成为了在全球场所内获得就业机会,更多的学生需要参加大学的留学项目。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化教育机会,如外国语言学习,到国外培训、学习等。其中,73%的拉丁美洲选民和低于30岁的选民相信出国留学至关重要。
2.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
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在原有的课程建设中增设国际化元素的内容,或在原有的课程中增加世界性常识,使学生在专业的背景下掌握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对于综合选修类课程,适当增加“西方文学”“西方经济思想史”“世界地理”等课程。其中,不可忽略的是交叉学科的问题,高校课程向多元化、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是改革的大趋势,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必须具备这种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素质。一是以本学科为主体,衍生出相关联的、具有内生逻辑联系的新知识体系是目前高校国际化课程体系需要创新的目标。二是以国际化视野构建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国际化交叉学科教育理论体系与本土化教育机制的内在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3.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之源,教师是教学之本,大学教师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具有创造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国际化学生,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专业教学队伍。对于大学教师来说,更新专业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及国际化素养是三个重要的内容。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传播途径与速度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高校教师必须将自己融入知识创新、创造的洪流中,拓宽知识面,在专业背景下,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层面的信息,使自己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与丰满。其次,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改造与创新的能力,这些素养需要教师长期、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教师应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以创新思维传授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创新观念,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策划、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同时将学生纳入到科研体系中,将“教、学、研”三位一体,使学生充分了解国际学术规范与标准。最后,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大学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教学水平。通过举办国际交流会,聘请国外优秀专家来校讲学,深化国际交流理念;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进行访学,回国后开设相关学科的双语课程,引导教师在课程的教学方法、手段、设计方面运用先进的国际化元素,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
新形势下的高校课程改革要紧随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的模式、手段、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等各个层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不同的学科区分了不同的专业与课程,与国际化接轨的程度也有深有浅,本文以“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如何进行改革以适应国际化教学的要求。
1.国际化教学模式
首先,改革教学模式,以国际贸易企业单证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强化能力训练,将“课、证、赛、岗”融合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应知、应会”融为一体,建立“双证融通”“以赛促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程采用德国最早实施的“项目导向法”“行动导向法”,将大脑风暴、模拟流程、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融于教学中,培养心、手、脑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模式。同时,将“教、学、做”相统一,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以获得职业资格为具体目标,以单证技能为教学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来强化教学内容。再次,国际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打破传统教室进行教学的固有模式,把课程教学放在具有仿真外贸工作场景的实训室或是企业平台,让师生都以职业人身份开展教与学,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最后,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的利用。课程建设中,将网络技术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建立丰富实用的课程网页。课程标准、电子教材、教学单元设计、学习指导、习题集、案例集、实训实习项目库、教学活动等资料全部上网,优质课程资源校内外共享。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提交作业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教师可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
2.国际化教学内容
首先,从教材本身来说,传统国际商务单证教材往往包含信用证审核、进出口单据制作等几方面的内容,还有一些教材增加了国际货物合同公约与国际贸易惯例等国际法律文件。但多数教材老旧,无法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成果。例如:在涉及原产地证内容时,教材中普遍的内容是关于一般原产地证与普惠制原产地概念上的理解。但实际业务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与日俱增、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在增加,一系列新的政策都在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具体执行情况,如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日、韩三国自贸区的建立都对双边、多边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商务单据也随之变化。其次,由于“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处理国际贸易过程中往往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因此必须增加对国际商务的礼仪、不同对象国家的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尚缺乏对相关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缺乏对国际贸易安全、国际商务常识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情形限制了毕业生适应国际化环境的需要。最后,目前教学中只注重国际贸易流程的训练,而忽略了国际贸易实务的标的物。纯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从事机械、纺织、食品等产品的进出口工作,因为他们仅仅了解蹉商的技巧、交易的流程,却对产品的特点、属性、原理知之甚少,这就涉及到国际化教育背景下交叉学科的应用。所以要在学生的专业选修过程中适当开设“商品学”“纺织品学”“机械工程原理”等相关课程,对专业课程进行补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国际化评价标准
目前,高校很多专业课程评价方面存在方式、手段单一的问题。从评价主体来说,主要是教师、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评学生,评价的客体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仅对试卷、大作业、论文等内容作出评价。教学评价的国际化理念应该包括对学生成绩、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一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纳入到考核中,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工作流程中的角色效果,将过程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二是采用新三元主体、多维评价系统。
新三元评价主体包括师生评价、系统评价、企业评价。这一创新型的评价主体是基于对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首先,项目实训作为传统教学法的一种颠覆,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生评价是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发现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其次,平台模拟是采用仿真性的流程操作软件,模拟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与单证流转,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团队合作水平、创新思维的能力可以通过软件评价系统科学地反映出来,系统评价具有客观性与公平性。最后,强调“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建设实习基地。项目实训与平台模拟教学效果最终需要企业检验。企业成为评价主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之,在国际化的评价体系中,重在评价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及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判断力与思维能力。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加务实的要求,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的国际素养与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重要的课题。教育国际化既不可循规蹈矩、也不可照搬照抄,应寻求与本国教育最佳的结合点,找到因地制宜的国际化教学方法与措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水平。
(作者:许晓冬 崔艳娟 赵琛,单位: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教育厅教育科研管理智库项目:“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研多层多元开放评价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K2015006)、2016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校企协同治理下高校“三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16DB03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Caroline Berry,John Taylor. Internationalis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Latin America: policies and practice in Colombia and Mexico[J].High Education,
2014(67):585-601.
[2]Aintzane Doiz, David Lasagabaster and Juan Sierra.Globalisation,
internationalisation, multilingualism and linguistic strains in higher education[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38): 1407-1421.
[3]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30.
[4]NAFSA.Public Opinion Suppor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B/OL].
[2012-12-06].http://www.nafsa.org/Find_Resources/Advancing_Public_Policy_
for_International_Education/Public_Opinion_Supports_International_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