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3-20]
[摘要]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在90年代开始迅速扩展,并且所办的课程也趋向多样化、跨国模式。本文主要是着重在阐述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发展,以及在这段时期所做出的变革和创新。
[关键词]多样化;国际化;高等教育;私立
引言
21世纪资讯、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间的开放、资金、商品和信息的自由流动,赋予高等教育许多新的使命和功能。高等教育的重组在90年代对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说是一个很普遍现象。随着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而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政府必须做出一些举措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大力鼓励私立高等教育的建立,并开办一些多样化、跨国模式的课程。其实,有许多文献显示马来西亚的私立学校从殖民时期便已开始了,尤其是在华人社区。华人社会从早期英殖民时就自己筹费建立华文小学和(到现在都是)华文独立中学。本文主要是着重在阐述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的发展,以及在这段时期所做出的变革和创新。
一、80年代前的私立学校
马来西亚(以下简称大马)的私立学校从五、六十年代便已经存在。在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以提供社会技能科和让学校落第生获取一些基础证书的形式出现。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是史丹福学院(Stamford College)和Goon学院(Goon Institution)。
到了70年代,大马的私立学校转变成以补习的形式或补习中心出现。这类学校为准备专业考试的学生(大部分是兼职成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升学管道。因为专业考试将会让他们获得学士学位或者是专业文凭。当时最有名的是英国工程联合会(Engineering Council of the United Kingdom)的工程学士学位,以及伦敦大学的外国学士学位课程(external degree programs)。有的学生也会准备考取商业、财政和会计的专业文凭,其中有英国伦敦工商会(Londo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和英国公认会计师公会(Chartered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Accountants)所开设的文凭考试。由此可见,当时的私立学校几乎都是跟英国有密切联系,而且有的课程到了90年代依然有很多在职人士报读。
另一方面,大马政府在70年代开始在中学贯彻实行教学媒介语由马来语取代英语的政策,还有在国立大学实行严格的种族限额入学制度。从质与量的角度来看,英语在高等教育仍旧是主要教学媒介语,国立大学也不能录取太多学生,这非但无法满足许多人的需求,也促使私立学校开设大学预科课程,以帮助学生做好准备到国外大学升学。泰莱学院(Taylor’s Colleg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所为学生提供大学预科课程的精英式高校。私立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如:SAM(South Australian Matriculation)、VCE(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英国‘A’水平,以及CPU(Canadian Pre-University)课程。
二、80年代的私立高等教育:学分转移和双联课程
在198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现象加剧。随着中学的教学媒介语已逐步采用马来语,国立大学也在1983年开始撤除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相对来说,大马的私立学院跟许多外国大学建立更强的联系,从而促进学分转移和双联课程的发展。创办于1983年的百乐镇学院(Kolej Damansara Utama,简称KDU)象征着大马私立高教开办学士学位课程的起始点。KDU也是大马第一所以校园式环境建立起来,并提供外国学科学分转移课程的私立高校。它是跟美国的布劳沃德学院(Broward College)签订合约以开办这一类课程的。在1984年4月时就有150名学生通过学分转移前往美国继续他们的学业。同年,一些学术界人士根据美国的社区学院概念,也开办了提供学分转移课程的八打灵再也社区学院(PJ Community College)。
双联课程
全球或大环境的变迁推动了大马私立高教与外国大学建立一种高教跨国模式。到了80年代中期,外国教育对许多要送子女出国升学的大马家长来说似乎太昂贵了。当时英国大学因为全球经济萧条对海外学生开始实行强制性收取全额学费,这更是加重家长的负担。举例来说,商业系对海外学生所收取的学费从800英镑提高到4000英镑[8]。因为学费剧涨,当时的首相敦马哈蒂尔倡议本地学院应跟澳大利亚或其他国家合作开办双联课程。与此同时,政府也面对越来越大的公众压力,以提供较多的高教入学机会,所以首相的倡议立即取得回应。第一所跟澳大利亚大学合作开办学士学位双联课程的都市学院(Metropolitan College)在1986年创办。通过与都市学院开办双联课程,学生可以在大马就读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MIT)的商业系本科学士学位(包括会计、经济和财政)。接着,KDU也在1987年与密德萨斯大学(Middlesex University)首次在大马开设英国双联课程。
与此同时,有一些来自马来亚大学和玛拉工艺学校的学术界人士,开始积极建立提供本科学士学位的私立学院。英迪学院(Inti College,简称Inti)和精英学院(HELP Institute)也就应运而生。其他的还有双威学院(Sunway College,1987年)、思特雅学院(Sedaya College,1986年)和ESL(1987年)学院。
当时的媒体报导和招生广告显示双联课程绝大多数都是跟澳大利亚大学合办的。这主要是跟家庭经济和现实情况有关。其一、80年代中期是全球经济萧条时期,而英国也因此开始对海外学生实行强制性收费全额学费。大马令吉与英镑兑换率当然是家长首要考虑的因素;二、澳大利亚政府迅速将高教资本化,并改善大学校园的环境,以把高教作为在该区域的一种出口商品。另外,也将专科教育学院(College of Advanced Education)和理工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转变成像大学那样的水准[12]。比起英国的工艺学校,大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本地学院跟外国大学有联系,而不是跟工艺学校的联系。
三、私立高等教育在90年代的发展:第二代学院和课程的激增
90年代初期,大马私立高教的发展跟之前的区别在于学院和课程的激增。在1985年只有不到20所学院和35,600的新生人数,到了1994年已增加到227所学院,并有106,583的新生人数。其实,在80年代末,许多跟外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学联系的本地学院也陆续出现。
话说回头,私立高教的迅速增长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华人社会的需求增加。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学在70年代开始的学制变化。除此以外,大马在当时的经济成长取得不菲的成绩,从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连续每一年获得大约8%的成长率。这不但使到大马人民修读高校的经济能力提高,而且国家经济迅速增长也改变了一些新兴工业如:服务业、贸易和制造业的人力资源要求。
再说,90年代的经济增长也使到许多单科私立学院的建立。在此,将这一类学院列为第二代私立高校。其中包括科技学院(Twintech College)所提供的工艺科,亚太科技学院(Asia Pacific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资讯工艺科和国际医学院(International Medical College,简称IMC)的医科。第二代私立高校的建立是为了迎合国家人力资源的生产需要,而不纯粹为了赢利。IMC的主席拿督加马尔.沙勒(Datuk Kamal Saleh)在1993年的记者招待会就曾发表演辞:“IMC的发展将会以国家的人力市场需要为导向,并达到政府预期发展、补足人力资源短缺和卫生保健的目标。”
双联课程的进展:“1+2”、“2+1”和“毕业文凭”
直到1993年,一些学院所开设的双联课程已从“1+2”演变成“2+1”形式,其中就包括KDU, Inti和都市学院。“2+1”的意思就是学生能够在本地修读两年课程,然后最后一年才到外国完成学业。这正好是跟80年代所持“1+2”相反的形式。像KDU和Inti在当时就已经开办工程学和商业学的“毕业文凭”(graduate diploma)课程。学生可以直接在大马修读完3年课程并取得毕业文凭。“毕业文凭”实际上相等于本科学士学位资格,只是因为在1996年大马的大专法令颁布前是不允许私立学院授予学士学位证书。由此可见,私立学院为了能让那些负担不起双联课程,或者还要到外国修读一年的学生能够继续学业,做出了策略上的变革和创新。这也显示外国大学为了抓住本地教育市场,而开始承认“毕业文凭”跟在外国修读所取得的文凭具有同等资格。
此外,跟外国大学联系双联课程的私立学院也从以往特许项目课程模式转换成比较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通过开设比较多样化的课程,本地学院可以取得额外津贴,但是设备、考试模式也将会配合国情来设置。因此,合作的外国大学也逐步接受本地学生到他们的大学继续第二或第三年的本科学位课程。
到了1990年代中期,大马私立学院可分为两种:提供单科的和综合课程的学院。但是,绝大部分到后期均发展成综合课程的学院。综合课程包括学术性、专业、半专业(多数以技术为主),以及不同学院自行设置,可在国内修读的课程。所以说,大马的私立高教逐渐朝向一种跨国模式。因为大马私立高教已将其课程与许多外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的高等教育制度有联系。课程设置包括学分转移、双联课程、多样化综合课程等等,并获得外国大学的承认。
四、企业进入私立高等教育
若将大马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分为两波,1996年前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为第一波,至于1996后的发展则是第二波。第一波的私立高教发展的特征是:一、追求外国考试和专业考试;二、依赖大学预科入学考试;三、1+2双联课程转换成2+1模式。至于第二波则是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进行立法时期。根据这一说法,私立高教发展的第一波随着大企业的加入私立高教而结束。
但实际上,从1980年代初期在大马就已经开始出现企业拥有的私立高校。KDU就是第一所由企业开办的私立高校,接着是1987年由一家房地产企业——双威集团(Sungai Way Group)所开办的双威学院。同一年,以其大学预科教育出名的泰莱学院也被一家金融公司收购,那就是马婆金融公司(Malayan Borneo Finance, MBF),其交易以2千万令吉成交,这对当时来说可是个大数目。
从1994年开始,有一些大企业并不收购现有的学院,而是自己开办新的私立学院。例如:丰隆集团(Hong Leong Group)在1994开办的雪邦理工学院(Sepang Institute Technology),KRIS在1996 开办的国际音乐学院(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Music),以及成功集团(Berjaya Group)在槟城开办的国际学院。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大马私立高教。
为什么各企业对于能拥有一所自己的私立高校有这么浓厚的兴趣呢?这是因为一所成功的学院将是该企业发展一块新的房地产的重要元素,并且会促使房地产升值。此外,成功的私立学院也是企业获取丰厚的收入来源之一,尤其是学费和寄宿费就能给予公司一年的现金流动,这不是其他类型的投资能够做到的。
大马私立高教在1996年开始可说是趋向成熟期。综上所述,可以把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分成四种形式:一、早期的学院被上市公司收购;二、通过建立私立学院来获得股份和交换贸易上的策略;三、企业创办属于自己的私立学院;四、私立学院纷纷在股票交易所上市。所以说,自从KDU首开先河,招来了650的第一届新生以后,私立高教便慢慢发展成一种商机。
五、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进行立法时期
1996年后,由于大马政府政策鼓励高教私营化,私立高校的数量已远远超越国立大学。私立高教的发展迅速朝向大众化的方向前进。私立学院的数量从1995年的280增加到2004年的559所,那是以两倍的数量在增加;其学生人数增长速度更是显著,从1983年的5000人,到1995年的127,596人,然后2004年322,891人。
私营化不但使私立高校趋向大众化,而且所牵涉的元素也越来越复杂,并在私立高校中形成“双重制”(binary system)。私立高教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加入、合并和接管小型私立学院。同时,也反映了大马私立高教已进入成熟期,并发展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事业。但是,越来越多的机会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一些代表着不同私立高校的协会也就相继成立。
1990年代中期以后,高教私营化跟国立大学企业化几乎是同步而行。国立大学也开始给予本地私立学院特许项目课程,进而开办了近100所马来学院分校。有的学者把这一类学院称作第三代私立高校。同时,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大型学院也在进行扩张,并开设多样化的分校和校区。总而言之,政策上的变化和私人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回应,实际上是私立高教趋向大众化的最大动力。
(一)政府作为执法者
“高等教育”在大马1996年的私立高等学校法令中,被定义为“指导、培训或教授一个可以被授予证书、文凭和学位的课程”。因此,一些补习中心、培训中心、语言中心(如British Council)和专业组织(如:The Malays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全被纳入高校的一种,而且必须注册为私立高校。还有一些州或者是半州立的学校,如:Sekolah Agama Darul Ehsan Islam(一种以工艺为主的宗教学校,由雪兰莪州政府所支助)和MARA Education Foundation也必须注册为私立高校。由此可见,大马的私立高教能够迅速扩展也是因为充分利用这一个定义而建立起来。
政府在1997年的法令颁布后建立了两个机构:私立教育部(the Department of Private Education,简称DPE)和国家认证委员会(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简称LAN)。DPE的工作是保障私立高教的基本设施和设置符合所规定的条件。除了对私立教育实行相关的政策和指标外,它也负责审查新的私立高校开办、高校扩张、新的课程设置申请,以及调控学费的涨幅。至于LAN则是从质量着手,负责为私立高校制定质量保障和课程认证的政策。无论是私立大学或者是私立学院都是在这两个机构的监管之下。
(二)代表着大马私立高等学校的三大协会
代表着大马私立高等学校的三大协会是:大马私立学院学会(Malaysian Association of Private Colleges,简称MAPCO), 马来私立高等学校联合会(Union of Malay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简称GIPTSB)和全国私立与独立教育学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ivate and Independe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简称NAPIEI)。
NAPIEI是大马最早的私立教育团体(创立于80年代末)。它代表着小型或中型的私立学院,并提供一些较合理价格学费的课程。至于MAPCO则是代表较大型的私立学院。MAPCO是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所成立的一个协会,若要成为它的会员,有关私立高校必须要有至少500,000令吉的资金投入。MAPCO的宗旨在于支持及协助大马政府实现将大马发展成为本区域卓越教育中心的政策。目前为止,它的会员绝大多数是大企业所开办的,但却是由专业人士负责管理的私立学院。这些私立学院还计划在教育市场中继续扩大,包括扩大到东南亚区域的市场。GIPTSB是代表100所马来学院分校的一个协会。这些马来学院几乎全部都是在1996年后开办的,而且百分百由马来族拥有,主要开放给住在郊区或城市边缘地区的马来族就读。
六、私立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大马的私立高校法令条例包括了私立大学、外国大学、大学学院,以及其他私立高校的执照申请和所需要的资格等。1997年金融危机导致货币骤然贬值,大马私立高教的“双重制”(binary system)因此而产生。所谓“双重制”表示两类私立高校:16所私立大学,以及543所私立学院。
英国和澳大利亚早在1960年代末就有“双重制”。双重制是为了对大学和工艺学校(包括学院)的功能进行分类。大学主要是专注在研究课题上,而工艺学校和学院则专注在教学和迎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此外,双重制在澳大利亚对促进高教民主化方面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相对来说,若用课程性质和教育功能来区别大马的私立大学和私立学院,这似乎并不容易,也不明显。尽管如此,随着新生人数的急速增长,双重制在大马实行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民主化也许会起到一些作用。
五类私立大学和大学的扩张
目前为止,大马共有16所私立大学,其中有10所都是在1998至1999年之间开办的。相比之下,12所国立大学却用了近半个世纪才得以成功开办,可见私立大学的创办是正合时宜,而且符合市场需求。根据私立教育部的分类,16所私立高教可分成下列五类:
1.公用设施企业的工科大学
公用设施企业所创办的工科大学有三所:国家电讯公司开办的多媒体大学(Multimedia University),由国家电力公司开办的国能大学(University of Tenaga Nasional),由国家石油公司开办的国油大学(Universiti Technology Petronas)。这些公司在1990年代初期便已经是上市公司。通过跟外国大学合办的双联课程,这类大学也有为公司的职员提供培训和学术课程。公共企业的加入反映了公用设施企业的私营化已扩展至教育界。
2.工艺大学或是州立大学
雪兰莪州政府所开办的雪兰莪工业大学(University Industry Selangor)以及吉隆坡(此为特殊的联邦直辖区)的吉隆坡大学(University Kuala Lumpur)。另外还有跟两所外国知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剑桥大学所合作开办的工艺大学,分别是大马理工大学(Malays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大马国际与共和联邦大学(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of Malaysia)。这一类大学主要是开设一些大马劳动市场所需的半专业课程。它也反映了大马高教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因为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而需要栽培技术性的人力资源。
3.医科大学
医科大学是IMC在1999年升格而成的一所大学,变成国际医科大学(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IMU)。当时正是货币贬值时期,有许多医学系的学生却必须到国外继续完成他们学位,“升格”运动因而被发起。这所大学后来迁到较大的校区,而且跟森美兰州政府合作开设临床学培训课程。IMU是大马第一所提供医学系(1993年)和药剂学(1996年)的私立高校。它现在正朝向为东南亚区域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4. 虚拟大学
大马有两所虚拟大学,都是为在职人士所开设的远程教育。其中马来西亚开放大学(Malaysia Open University)是由METEOR Sdn. Bhd.(11所国立大学合办的一间公司)跟英国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合办的远程教育;敦拉萨大学(University Tun Razak)则是由政党所拥有的一间公司所开办,它与一些前卫的信息科技化公司合作,提供一些有关商业和资讯工艺内容的课程。这一类虚拟大学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在职人士,并提供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再说,这也反映大马未来的目标也是要像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一样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
5. 外国大学的分校
目前,共有6所外国大学的分校在大马开办。其中有3所是在1998-2000年间所开办的:澳大利亚的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和科廷科技大学(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以及英国的诺叮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这3所大学不但是在自己国家中是史无前例地,而且在大马首开先锋开办分校。后来英国的底蒙佛特大学(FTMS-DeMonfort University)和澳大利亚的斯运伯恩科技大学(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也开办了分校。科廷科技大学之后再开办了一所分校。正当大马政府致力于把大马发展成为亚洲区域卓越教育中心时,这些大学作出很快的反应,并且赞同在大马建立分校。
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大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私立高等教育已从1980年代为迎合高等教育的需求,发展成1990年代为符合国家人力资源的需求。前者使到双联课程开设和大马第一代私立学院的创办;后者则造成多样化课程激增和大马第二代私立学院的创办。
第二、由于全球或大环境变迁,大马不得不接受私立高教的功能也产生变化。在1980年代中期,全球经济萧条,大马政府为了解决国内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开始鼓励私立学院跟外国大学联系,以在大马开办双联课程。这也引领大马的私立高教系统朝向跨国模式迈进。
第三、大马私立高等教育的数量增加和扩展主要是因为私立学院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术水平和财务状况,以及对国外不同种类的高教系统的偏好,及时做出了变革和创新。其中包括私立学院扩展与不同学术水平的外国大学的合作关系,以及双联课程的变革从“1+2”、“2+1”到学生可以在国内修完大学课程。这对于大马学生不但可以省钱,而且也导致私立高教在大马的需求量提高。
第四、19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为企业进入大马高等教育注入一剂强心剂。企业的进入不仅是因为现金流动的关系,也是确保企业在一个新的地区发展时的房地产价值稳定。此外,高等教育企业化是个资金扩充的方法之一,而且也能够帮助高校取得较合适的校区环境,建立较好的形象。这样的合作关系对于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具竞争性的私立学院也就显得更重要。
第五、私营化对于大马私立高等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1996年之后,是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进行立法时期,大企业的加入反映了大马私立高教已进入成熟期,并发展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事业。同时,一些代表着不同私立高校的协会也相继成立。
第六、大马私立高教的“双重制”是在私营化政策下的一个产物,它使到本地私立大学、外国大学分校,以及新的私立学院纷纷建立。无论如何,这些私立高校之间所提供的课程并没什么分别。(来源:《民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