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智慧教学研究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7-09-20]
随着云计算、虚拟现实(V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涌入课堂,传统教学受到挑战。知识信息凭借多种媒介免费共享,使得移动学习、SNS技术等成为新世纪教学发展的主流。因此,教师如何在海量数据中发现知识、挖掘数据,驾驭未来智慧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从事未来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其生源学习基础差异大、厌学情绪普遍存在的背景下,利用智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势在必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各职业院校和职业教师要顺应潮流、迎接挑战。当今,我国各产业处于更新换代时期,互联网背景下的制造业有了更丰富、现代化的内涵,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将是未来生产车间的技术主流。面对瞬息万变的新兴行业,职业教育需深度思考如何适应创新及迈步在改革最前沿。本文试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学的创生途径。
一、智慧教学概述
当今,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手机等普及,现代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业内学者研究的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职业教育如何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思维,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和云素养就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 智慧教学的定义 智慧教学是依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泛在化、感知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它整合运用了增强现实、云计算等数字技术,集中了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的核心,形成了以教育云为平台的集约化、信息化教育系统工程,是增强型的高阶段数字教育。“智慧”两字体现在:首先,它鼓励学生进行聚集、关联、共享、创造的学习活动,体现了生本主义思想;其次,它将人机劳动分工,实现了教师脑力劳动的机器替代;再者,互联网衍生的社会空间虚实结合的业态和线上线下(O2O)学习模式优势互补,课堂讲授和课后内化吸收实现了时空对换和教育空间的双重服务供给;最后,它催生了集体智慧(CI)的产生, 在社会情境下以整体输出、发挥成效。智慧教学支持各种以电子资源为载体进行的全模式互动教学,与智慧校园云平台挂接,实现了数据中心存储和网络备课、辅导等功能,为“颠倒的课堂”和学生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全面支持。 (二)智慧教学的理论渊源 1.联通主义教学理论 联通主义教学理论鼓励所有学习者共同参与、解决问题,通过关系网络产生知识创新。在“互联网+”背景下,联通主义教学理论指导职业教育者,应运用各种新兴数字化工具构建智慧教学平台、开展创客教育和STEAM 教育;通过创造多维的学习环境加深学习者各方面感知,从而加深印象巩固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智慧网络的沉浸性、认知性和交互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其自主发掘信息化共享资源。职业教育者还可尝试创设仿真情景工作室,模拟真实的职场环境开展教学,使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培养职业素质,促进他们日后的岗位迁移及可持续发展。 2.元认知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包括知识、体验、目标和行动四个方面。元认知知识指在元环境下与认知目标相关的常识或积累;元认知体验指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感悟、体验;元认知目标是认识活动的最终归宿;元认知行动是为了达到目标所采取的方法、路线、计划,是实际付诸的行为。智慧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发掘、捕捉、储藏、运用技术,以及在自主、开放、交互的环境下对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利用高交互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香农理论 信息论的鼻祖香农曾提出“香农理论”,认为信息传播由五个因素组成:信源、传播者、噪音源、接受者、信宿(目的地),课堂教学的过程即是如此。课程中的知识点(信源)通过教师(传播者)编码(教师语言、动作、板书、课件等)成为教学信息,连同一些噪音源(教师对知识误导等教师编码噪音、学生学习纪律不佳等学生编码噪音、教室周围环境嘈杂等外在环境编码噪音)叠加在一起传送给学生(接受者),成为学习成果(信宿)。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噪音源繁多,教学“失真”情况屡见。而在智慧教学模式下,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经教师精心设计、斟酌打磨,教师端噪音得到有效控制;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学习,热情饱满,学生端编码噪音较低;智慧教学的教学环境现代化、智能化,环境编码噪音几乎可以忽略。因此,智慧教学能让学生在最优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教学信息的传播也更加通畅有效。 二、“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学的影响因素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教学注重学生与现代化教学工具之间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学习者与智慧学习内容之间的理解性和掌握性,学生与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性和创新性,力求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教育效率得到提升。智慧教学的顺利开展并非易事,它受到诸多内部、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一)内部因素 根据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影响教育目标的因素可总结为认知、态 度、技巧三个范畴。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教学的开展受到教师的接受、教育情感、信息化技术三方面内部因素的影响。 1.认知:教师的接受 “淘汰你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你不接受互联网”,诚然。互联网只是一种现代化工具,它功能强大、势不可挡。使用这种技术并非难事,任何人经过学习即能驾驭。但若教师内心抵触,或不愿跟随变革将互联网与其教学结合,则势必被同行淘汰。换言之,互联网是不会取代教师的,但运用互联网教学的老师会取代不用的。当前,以互联网、3D 打印为代表的智慧革命已经来临,其核心特征是柔性化制造、智能制造,当日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不断冲击职业教育领域时,教师应运用仿真模拟等手段和方法来规划设计智慧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交互性中介在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教师、学习者-资源之间建立多元连接、形成多维关联,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2.态度:教育的情感 积极的教育情感能激发教师的潜能,使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智慧地通过情感交流达到知识传输的目的。教育情感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策略,是避免教育“唯理性”歧路的善策良计。因此,职业教师若能重视学生大脑中无意识领域的潜能,智慧地启发学生配合与学习,则能让学生在动态、逼真的立体化学习环境中遨游,开拓思维、丰富想象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避免在线学习“高辍课率”、“低参与性”、“难以深度学习”等质量危机。学生能与教师通过互联网彼此交融、彼此互补,教师最丰富地创设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3.技巧:信息化技术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职教老师若能将纸质课本资源进行分类,进而通过数字化加工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方能给学生呈现立体互动的学习情境。职教老师若能熟练掌握三维建模及校准、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等软件在线辅导并推送教学资源,加强AR、V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方可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的全方位在线沟通。教师若能熟练使用物联感知类技术、视频录制类等技术,方可实现教育创新、精准变革。通过实时教学互动了解学生预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用少部分时间回答“是什么”而大部分时间回答“为什么”,教师方能真正“翻转”课堂。 (二)外部因素 1.教学主阵地环境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安排到固定教室接受知识,教室大小、学生人数多寡等都影响着智慧教学的展开。在“互联网+”背景下,粉笔、黑板甚至教科书都会退出讲台,教师只需轻挥手指,教案讲义就会图文并茂、声影结合地出现。学生也无须再背负书包,随身携带“电子书包”即可学习课程、在线提交作业、实时与教师互动。未来教室的“智慧性”体现在学习资源的聚类映显、教学信息的简灵获取、师生之间的默契协作、教学情境的认知与拓展等方面,智慧教室在内容取得、师生互动、座位架构、知识呈现、氛围管理等方面带来诸多便利。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主阵地是影响智慧教学的重要因素。 2.学校和社会文化环境 学校文化是在师生之间长期沉淀形成的三观、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总称。学校文化若积极向上,领导将运筹帷幄地为学校谋求发展,老师将齐心协力贡献己力为学校添砖加瓦,学生将埋头苦干努力奋斗为学校增添荣誉。在宽广的范畴来看,教师处在社会这个更大的环境中,若整个社会尊师重道,教育政策科学合理,教育制度健全完善,教师的教学智慧则能被大大激发。在“互联网+”时代,无边界校园逐步替代有形校园围墙,任何地区的关键性事件都影响着社会文化,浸染着教育舆论的导向,作用着智慧教学的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智慧教学的创生途径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撬动职业教学改革的杠杆与支点。“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智慧教学应注重教师的学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教学反思的持续开展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学习。 (一)持之以恒地学习,为智慧教学丰实众传知识 众传知识是个体主动分享、群体协商达成的知识重构,是一种共享的知识。要给与学生一杯水,心中应揣怀整片海洋。职教老师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坚定理念,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传道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才能“零存整取”地丰富自身的众传知识。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互联网+”的学习具有高度集成性、良好交互性、信息资源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它将多种信息交替作用给教师,突破了传统学习时空上的限制。通过碎片化知识的积累及不断关联的协商,众传知识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辅助学生学习评价,成为推进智慧教学的关键着力点。 职业教育与国民就业息息相关,对改善民生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职教老师应敏感地发掘社会的新点热点,在广袤的信息库中积极捕捉对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未来就业创业有积极作用的理论和实践学识,智慧地学中教、教中学。其次,职教老师应提高自身信息化的素养,即发掘、整合、运用、延伸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研究层面上,应该注重学习者、学习环境之间的可循环持续发展、关注生态教育价值;结构层面,应关注教师教育情感的正能量效应;教师角色层面,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深化;评价层面上,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更新信息化职业教学理念,培养具有现代化职业素养的学生,这也是未来职教老师智慧教学达成的内在源泉和必经之径。 (二)构建详实的职业教育云平台资源库,为智慧教学奠定稳固基石 课程资源库是捕捉、存储、分发、分析和管理不同教学结构的数据集。在全球范围来看,Coursera 、 Udacity 、 edX已风靡,它们被誉为“未来教育的曙光”,其大规模、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拓展了传统教育的知识接受链。而国内课程资源库建设相对不足,现今以单一的视频课程为主。微课虽以其精练明洁的特点被广为接受,但也因其碎片化的特质成为认知心理学家抨击的对象。因此,构建完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云平台资源库对于开展智慧教学就举足轻重。 智慧教学基于移动通信、虚拟现实(VR)、云计算等技术,可有效地构建虚拟与现实、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全场域学习环境。职教课堂的云平台应注重时效性、实用性、现代性,通过模拟创建仿真工作环境让学生感知、接受、掌握知识和技能,由此促进现代学徒制的应用。职业教育云平台资源库的建设可尝试利用四网融合的教学仿真实训系统、信息化技能教室、信息化职业体验室等,整合运用计算机功能实现虚拟环境对真实环境的替代,促进仿真实训向更高层次发展。除此之外,职业教育还可构建模版化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化的在线课程建设框架,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数据仓库,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可视化,帮助学员自我调整职业规划,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和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交换和分享。同时,对职业教育云平台资源库中的滞后信息、失效知识、可替代内容等要实施库内沉淀;对造成认知负荷的资源应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避免分散效应和冗余效应。 (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为智慧教学提供不竭动力 教学反思能让教师更具智慧,是其职业发展的助力器和催化剂。职教老师要在信息化教学中定期自省、自我总结经验与不足,方能跨越平日理论与实践的惯常,找到突破的径途和方法。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中,普遍存在重硬轻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被过于关注)、重技轻教(工具理性代替了师生主体性)、重上轻下(政府主导信息化建设进程,职业院校消极配合)、重外轻内(政府掌握信息化建设控制权,职业院校师生诉求难以表达)、重东轻西(东中西地区职业院校数字鸿沟巨大)的矛盾,职业教育者应不断反省。首先,当今职业院校的生源面临严峻挑战,相关院校领导、师生员工应该同心竭力思考谋求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要无缝对接企业的新型用人需求,树立用户意识、注重用户体验,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各方面跟上现代化企业转型步伐;其次,职教老师要反思职业教育危机。当今,高效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已是大势所趋,业内专家也估计在不久的未来,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将全面实现。因此,职业教育者应积极转变心态、摒弃过时的教学思维、大胆创新教学理念,方能实现职业教育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同步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情境性、过程性、交互性与智能性,职教者应思考构建大数据智慧职教平台,进行信息统计与分析、预警及趋势预测、就业指导、智能学习等。 (四)掌握时俱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智慧教学注入强大催化剂 在“互联网+”背景下,职教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需要一定时日,因此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技能知识。在学习期,单凭教师闭门摸索效率低下,也常有可能走弯路、犯错误。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加大对教师的支持和培训力度,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原理、明白操作要领,朝智慧教学循序迈进。在掌握期,培训内容可更专业,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加强职业教育相关微课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慕课的构建与使用、知识点的柔化和记忆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方可高效和频繁地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开创“下一代学习空间”。在运用期,鼓励职教者通过多途径学习相关技术使用课程,例如,利用二维码技术建立纸介质教材和数字化资源的有机联系,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支持学习者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等。与此同时,创造机会让教师向该领域专家请教咨询讨论,增加职业教育者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智慧教学地生成。 四、结束语 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是“经济发展的柱石和秘密武器”,是各行各业的“刚求之需”。 当今,以多媒体计算、互联物联网、高清显示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智能机器人和高信息含量应用软件将越来越多地代替“蓝领”和“白领”的工作,人类将从肢体式劳动创造世界向智慧式劳动创新世界发展,社会将进入职业全面更新与兴替的新时期。 而当今的职业教育智慧教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知识本位”、教学方法“同步传授”、学习资源“静态预设”、教学管理“人管机控”、学习评价“诊断终结”等弊端,因此,职业教育者应本着“快走慎思”、“物变人稳”、“藏教暗育”的原则,以学习者主体性发展为核心、以生成性学习活动为主体、以泛在性学习资源为基础、以全场域学习环境为载体、以体验性学习服务为支撑,学习信息化工具,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方式,方能驾驭未来的智慧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仅以此文以写促思,以思促教,望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突破常规,创新方法。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