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大学学术转型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02-28]

 

从 2013 年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到 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再到 2015 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 号)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新一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行动。然而,从倡导、启动之日起,人们对于这一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功能属性和体制机制重大改革的发展战略,在理性认识和实践行动上就一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惑。为此,如何从根本上厘清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性质内涵、指导思想以及推进原则和策略,切实保障这一重大教育改革行动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转什么”、“转向何方”:关于转型发展的叩问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战略部署;2015 年国家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将开展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高等学校明确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通称地方本科院校)。但是,新一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内涵属性和目标指向上应该如何定位,即“转什么”、“转向何方”,许多人对此一直感到十分茫然,不同层而人士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存在许多认识分歧。
2014 年岁末,教育部一位官员在谈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时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人家做得好好的,叫人家还向哪边转?”或许这一讲话有着当时特定的语境和内涵,但讲话透露出人们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性质、内涵和目标在认识上不甚明了、甚至多有分歧则是明确无疑的。此后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转型发展的目标内涵做出了这样的表述:“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这四个“转到”当可视为迄今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目标内涵的明确的官方表述,它阐明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办学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定位和要求,因而在一定层面上回答了人们关于“转什么”、“转向何方”的疑惑。
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是单纯的制度变迁与技术革新,更涉及深层次的观念革命,即涉及对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新诉求。”换言之,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为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机构的根本性变革,终究还需着眼于高等教育抑或是大学组织的基本属性和功能等根本问题,亦即关于“高等教育认识论”的问题。事实上,在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人们一直期待着能从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的层而对转型发展做出更为深入、明确的认识和解读。基于对大学教育基本属性和功能的认识,笔者以为,四个“转到”仅就这类高等教育机构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做了阐述,这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本科教育层次,地方本科院校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定位,在本质上必然会触及大学组织的学术属性和功能形态的转型及重新定位。因此,明确“转什么”、“转向何方”,必须从大学学术研究的属性、功能和形态的层面,继续做出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毫无疑问,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视为这类学校学术研究活动的属性和功能形态的转型,是一个关乎“高等教育认识论”的问题。“当下的高等教育是由大学、专门学院、研究生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提供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在这样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专门学院、研究生院、职业技术学院同属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行列;而大学和专门学院则担负着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大学普通本科教育是一个以学科或学术研究为支撑的高等教育层次或类型。“现在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学术型本科教育建立在基础学科之上,一般本科建立在基础加应用复合型学科之上,应用型技能型本科建立在应用学科基础之上,三者学科基础不同,培养人才的类型也就不同。”当然,在本科教育的层次内是否有必要再细分为这样的三个层次或类型,还是值得商榷的。但这一观点至少表明,尽管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向不尽相同,学科基础也不一样,作为本科阶段的大学教育都必须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为支撑。这也是大学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办学之间的主要区别。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以学术研究支撑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也是大学组织区别于单纯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基础教育的根本所在。仅就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而言,坚持用学术研究的方式和内涵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是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区别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所在。“如果将大学置身于教育亦即人才培养机构之行列,那么这种教育机构的一种基本属性即在于它的学术性,学术性与人才培养活动相统一,是大学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大学组织自立于现代社会之根本。‘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强调的是大学的学术活动与大学的教学工作、人才培养的统一性和一体化,这是洪堡对大学组织形态和基本理念的一种顶层设计,它规定了大学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本质特征。”新一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虽然在目标内涵上明确地定位在服务方向和人才培养方面,但这一关涉到现代大学组织转型的根本变革,究其本质而言,必然要触及并最终体现在大学组织的学术属性和功能的变革和转型上。
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经过世纪之交的大学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地迈进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开始自觉地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确立为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地方高校,更是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并一直在围绕着实现这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艰难、执着地探索、实践。当然,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方而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弊端,而且这些问题、弊端直接影响、阻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生存发展。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坚持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毕竟己经是人们的一种自觉共识和艰难推进的探索实践;如果仅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角度去认识新一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显然不足以体现其根本属性和内涵特征。我想,这也许就是那位教育部官员讲话的核心要义所在。另外,在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促进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内涵的转型发展,仅仅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探索往往不能从根本上应对层出不穷的新的实践课题。转型发展实践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思考其本质内涵与要义。
概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要明确地坚持学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型,更要关注其学术研究宗旨和实践形态的转型。这既体现了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和功能特征,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践需要。
二、应用性、服务性:学术转型的根本属性与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的基本内涵,是在坚持现代大学多元学术构架的前提下,注重和突出学术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取向与功能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这种多元学术构架下的应用性、服务性学术转型的内涵和目标,既体现着当代大学学术多元、分化、转型的本质内涵,也充分响应了地方本科院校自身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实践要求。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的内涵和目标体现着当代大学学术研究多元价值取向和实践形态的基本要求。
基于当代大学学术属性和功能的演变,笔者提出了大学组织再学术化的概念。所谓大学组织再学术化,亦即大学学术的转型与再造。其要义在于强调要在坚持大学组织的学术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实现大学学术功能和形态的多元化、多样性不言而喻,在当今社会和高等教育急剧变革发展的时代,大学教育包括大学学术研究活动的属性和功能也在发生深刻、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点,即在于当代大学学术研究正在由传统的一元价值取向和单一的实践范式,朝着多元化、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形态转变。有研究者在论述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转型问题时指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向智库建设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是要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转变。二是要从‘基础研究为主’向‘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为主’转变。三是要从‘各自为战的科研模式’向‘团队合作科研模式’转变。”在这里,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转变和从“基础研究为主”向“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为主”转变,当属于大学学术的性质和内涵的转变。但是,强调这两个转变,绝对不意味着是要彻底地摒弃“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以“基础研究为主”的性质和功能,而是意在强调大学学术研究价值取向和内涵的变化与拓展。也正是这种学术研究价值取向和内涵的变化与拓展,使得当代大学学术研究呈现为多元价值取向和实践范式并存的新的内涵结构与特征。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这里论及的虽然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转型问题,但它所揭示的关于大学学术研究内涵和方式的转型在当代大学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即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转变、从“基础研究为主”向“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为主”转变、从“各自为战的科研模式”向“团队合作科研模式”转变,概括了当代大学学术研究内涵和方式转型的基本要义,揭示了大学学术转型由一元走向多元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是当代大学学术转型的组成部分。一方而,当代大学学术研究多元化、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形态特征,也鲜明地体现在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的实践进程中;另一方而,地方本科院校突出强调和呈现的应用性、服务性学术内涵和目标,也是当代大学学术研究多元化、多样性的鲜活表征。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在坚持现代大学多元学术构架的前提下,更加凸显学术研究的应用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取向与功能特征。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服务性学术转型的目标理念,是当代大学学术研究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框架体系内的一种学术类型或形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学术分化与转型的结果和表征。一方,当代大学学术内涵和结构是多元化、多样性和相对分化的统一。不言而喻,伴随着当代大学学术研究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框架体系形成,大学学术的分化也必然成为一种新常态。马丁·特罗被公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创始人,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揭示了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样性的内涵和特征。而这种多元化、多样性的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自我分化的。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这种多元化、多样性和相对分化的高等教育,人们更多关注到的仅仅只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层面,而对大学教育中支撑着人才培养的学术研究的属性和功能的新的特征则多有忽视。有研究者指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高等教育系统的自我分化,也是社会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显然,这是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深层内涵和本质属性的认识和解读。但是仅仅揭示出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分化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分化亦即新变化,必然会对支撑大学教育的学术研究的性能的变革提出新要求。大学学术的分化因此而产生。另一方而,当代大学学术在多元性和多样性的框架体系下整体呈现出应用性、服务性的转型特征。人们在论述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学术转型问题时指出,这种学科转型的基本特征就是“由学科化、理论化向跨学科、实用化转型”。显然,这种关于高等教育转型特征的概括和表述,对于当今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具有普遍的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正是基于我国大学这种多元的、分化的学术研究框架体系,确立了应用性、服务性的学术转型的目标定位。 概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服务性学术转型的目标理念,旨在突出强调学术研究应用性和服务性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形态;这种学术转型目标理念的确立,是地方本科院校基于当代大学学术多元、分化和转型的基本特性以及这类高校自身办学定位而进行的能动的学术变革与转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性学术转型,是相对于传统学术本位价值理念和研究范式而言的,是以强调学术研究的应用价值、侧重进行学术研究成果的应用与传播为特征的新型学术研究形态。地方本科院校的服务性学术转型,旨在表明和强调地方本科院校学术研究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和要求,它同样体现了地方本科院校学术研究内涵和旨趣的重构和转型。马陆亭先生基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践,提出应当加快建设不一样的大学。在这种多元构架的大学体系中,他明确提出了“服务型大学”的概念。在服务型大学的概念下,又有人进一步提出了“社会服务型大学”和“教学服务型大学”。不言而喻,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或可以归属于“服务型大学”的行列。而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同样决定了学术研究的服务性宗旨和特征。
三、张力与调适:学术转型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是在当代大学学术多元化和相对分化的框架体系内进行的,这种学术转型本身也同样展现着多元和分化的特征。惟其如此,如何维持和应对学术转型中多元学术价值取向和实践范式之间的张力,是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实践课题。其中,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性、服务性功能之间的张力与调适,是两个重点和关键的问题。
首先,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注重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张力与调适。在传统学术理念下,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关涉的是学术研究主体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亦即通常所说的大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和特征,也是大学教育内在的、本质的矛盾张力。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抑或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仍然是这类大学教育的内在根本矛盾,而且呈现出许多新特质和表征。如前所述,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注重或强调应用性和服务性的学术研究内涵与功能,而这种应用性、服务性的学术研究则通常被人们排斥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价值体系之外。惟其如此,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如何认识和把握其学术研究的属性和特征,就成了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有人提出,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学术型本科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一般本科以学科及专业导向,应用类本科则以专业为导向;学术型本科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根本,一般本科以知识与技术体系为根本,应用型本科以技术知识体系为根本;学术本科强调研究与教学结合,一般本科强调以教学为主适度研究,应用型本科强调而向市场和服务社会。在新一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初,有人就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义在于强化专业导向、淡化学术取向。上述这番论述是这种观点最好的注脚,然而,笔者对这种观点不能苟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固然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和服务方向的新定位,对其学术研究的功能和形态进行调整;但是,学术转型不能演变为学术取消论。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前期一些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学术性问题的观点,确有“‘重术轻学’、矫枉过正的嫌疑”。而这种“重术轻学”和矫枉过正的倾向同样需要关注和矫正。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依据博耶的学术思想,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抑或是通常所说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新型大学学术研究体系中的一对矛盾关系。换言之,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也应当是大学学术研究题中应有之义。20 世纪后期,博耶发表了著名的《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博耶将大学教授的学术工作划分为发现的学术研究、综合的学术研究、应用的学术研究、教学的学术研究四个类型。这一关于大学学术内涵的新认识、新理论,为当代大学的再学术化,亦即大学学术的重构、转型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让研究控制教学”,以“科研作为教学方法”成为了现代大学教学及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在这样的价值理念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仅不能取消、放弃学术研究,而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术研究;努力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而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具有更多的学术研究意蕴和功能。显然,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依据博耶的大学学术论去观照当代大学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去认识教学工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比那种简单的学术取消论要高明得多、科学得多。
其次,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必须注重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性、服务性功能之间的张力与调适。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性、服务性功能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大学学术研究体系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代大学的学术责任具有多重内涵。从事学术是对大学学术责任的狭义定位,大学的学术研究还隐含着一定的政治需要和社会目标,这是大学学术责任的广义延伸。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现代大学学术体系既维系着传统学术核心价值的地位和尊严,同时也担负着服务社会建设发展的责任、职能。这里论及的大学学术责任的“狭义定位”与“广义延伸”,与上文提及的学术研究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是一组相关的概念范畴,它们所揭示的都是现代学术研究中蕴含的学术本位价值理念和学术理论研究的实践范式与学术研究的应用性、服务性之间的关系。在当代大学多元学术框架下,大学学术责任的“狭义定位”与“广义延伸”以及“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之间,亦即学术研究的核心价值与应用性、服务性功能之间既相互融合,也在一定意义上存在着分化、分工。这种既相互融合,又相对分化的特点,决定了大学学术实践中的价值张力。就地方本科院校学术转型而言,一方而,要注意在学术研究的实践中强调和突出学术研究的应用性、服务性的形态与功能;另一方而,又要注意坚守大学学术的核心价值理念,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前沿理论,努力提高应用性、服务性学术研究的水平,而不能把应用性、服务性学术研究简单等同于那种重复性、低水平的所谓科学研究。另外,当代大学学术转型从整体上呈现出注重和凸显应用性、服务性的特质,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性、服务性学术研究更应强调紧跟、贴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从而不断增强学术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
文章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17 年 6 月第 38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