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教育撬动中非合作范式转换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09-12]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时指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也是非洲的世纪。非洲,希望的大陆,其发展不可限量,其未来充满希望。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两大古老文明相聚,如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会徽“合抱之手”所寓意,是相拥、相融、相亲。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务必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范式转换,撬动这一转换的则为教育。
1 教育贫困与非洲伤痛
发展,乃非洲大陆迫在眉睫的使命。非盟数据显示,非洲人口赤贫率,即每人每日生活标准低于1.9美元的人口占比率,已从1990年的49%逐渐降至近年的36%。但当前要让近4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仍任重道远。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这片广袤大地,生活着全球超过40%的极端贫困人口,赤贫率在马达加斯加(82%)、布隆迪(78%)、刚果民主共和国(77%)、马拉维(71%)居高不下。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全球排名位列榜尾。
教育,可谓减少贫困、改善健康、增进社会和谐之利器。然而,非洲的教育贫困亦无以复加。对表联合国《达喀尔行动纲领(2001—2015年)》设定的全民教育六大目标,即扩大幼儿保教、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实现文盲减半、确保性别平等和提高教育质量,非洲教育发展虽可圈可点,但达标仍遥不可及。非洲未能如期达标,从现实因素如政局动荡到历史因素如殖民遗患,一系列因素盘根错节,为该大陆推进并实现全民教育设置了重重障碍。对诸多根源加以梳理,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维度得以凸显。
在政治维度上,政治制度建设滞后、国家治理能力欠缺、政治军事局势动荡这三大问题交织;在经济维度上,落后的产业和沉重的外债直接导致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杯水车薪,且只有少数非洲国家将教育公共财政列入国家财政预算的优先选项,由此加剧了非洲教育财政对国际援助的依赖度;在文化维度上,女童早婚早育以及艾滋病肆虐成为非洲儿童失学辍学的主因。当然,根本肇因在于,非洲大陆长期呻吟于西方殖民淫威与霸权胁迫之下,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相继独立,却仍深陷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诅咒”之泥沼而无以自拔。因起点不公平,非洲教育发展势必举步维艰。
2 时代命题与中国道义
在反殖民反帝斗争中,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共同的梦想把中非紧密结为风雨同舟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肝胆相照的好兄弟。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中国对非实施大规模无偿援助。教育援助由此成为中非教育交流的主线,向非洲国家无偿提供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学习用品等教育物资。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非洲援建第一个职业教育机构——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教育部展开的对非职业培训主要依托设在10所高校的教育援外基地。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非洲大陆要实现伟大振兴,务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历史维度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这四股潮流互为激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已势不可挡。从现实维度看,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肆虐全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借尸还魂,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陡增。站在人类命运的十字路口,习近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强调,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其中之一便是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民胞物与、怀柔远人、和谐万邦。把握一个“义”字,念好“真”“实”“亲”“诚”四字箴言,乃中非合作给世界的最大启示,由此摒弃以意识形态站队的僵化思维,超越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陈腐观念,彰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大国担当,弘扬同舟共济的世界情怀。
3 中国方案与丝路契机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进入新时代,中国对非合作从“授人以鱼”迈向“授人以渔”,把合作的着力点放在发掘内生驱动力上。在专著《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黛博拉·布罗蒂加姆指出,欧美对非实施充斥着利己主义的“吸血”式援助,中国对非则展开充溢着平等双赢的“造血”型援助。比尔·盖茨9月3日在《人民日报》撰文说道:“据预测,到2050年,非洲人口数量将至少增加一倍,突破25亿大关。如果非洲的年青一代能像中国青少年一样健康地成长并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将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快速增长、改变非洲大陆现状的生力军。”
“造血”抑或“授渔”,要在教育。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习近平2015年提出“五大支柱”与“十大合作计划”,便着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至今,中国在非洲实施20多个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和能力建设学院项目,为非洲国家在本地培训20余万各类职业技术人才,提供4万多个来华培训名额、2000余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3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5年来,一条真真切切的“大道”铺展在世界舞台。2018年8月27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非洲是“一带一路”的自然和历史延伸。这项伟大倡议可汇聚沿线非洲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可演绎“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共建“一带一路”由“大写意”而“工笔画”,亟待立足非洲、放眼世界、情系中国的人才来支撑,中非教育合作大有可为。仅蒙内铁路这一个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中国就为肯尼亚培训4万多名技术工人。以中非教育合作为支点,以紧密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为路径,中非携手找准发展之道、培育创新之力,合力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一条造福中非人民的共同繁荣之路,言必行、行必果的务实合作之路,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开放包容之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自由通畅之路。
4 全球担当与梦想守望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中非关系的未来在青少年,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在教育。习近平此次提出“八大行动”。中非合作论坛风雨18年,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非洲已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强极。当前,中国正奋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非洲正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中非史上最大窗口期。以教育为中非合作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赋能,近可推动双方发展战略对接,中方优势同非洲禀赋对接,远可完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落实“八大行动”,中非教育合作要尊重非洲主权,倾听非洲意见,重视非洲主张,推动如下对接:教育改革发展理念相对接(如包容性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相对接(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非洲大陆教育战略2016—2025》);职业教育理念相对接(如中国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与《非洲大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战略》提出的培养“工作的创造者”而非“工作的寻找者”的理念);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相对接(如中国“双一流”建设与《非洲科学技术创新战略》);教育区域一体化相对接(如由中国主导的上合大学、金砖国家大学联盟/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与非盟的泛非大学)。当然,中非合作行稳致远,语言乃纽带。中非合建54所孔子学院和30个孔子课堂已累计培养140多万人,但其不均的分布严重影响中非合作战略的推进。既要完善孔子学院的战略布局,更要为非洲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汉语教师队伍。
非洲的发展是中国的机遇,中国的发展也是非洲的机遇。以教育撬动中非合作,擎起中非合作论坛这面国际对非合作和南南合作的旗帜,其可能拓展的战略纵深在时空上孕育巨大潜力。遥想昔日留学中国的非洲学子努乔马、特肖梅、伊萨亚斯、卡比拉以及姆南加古瓦,如今以纳米比亚“国父”、埃塞俄比亚总统、厄立特里亚总统、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津巴布韦总统的身份投身中非友好事业。而今日由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培育的非洲学子,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扛起中非合作的明天。以行动兑现承诺,以实干书写历史,教育必能助推中非在筑梦征程上结伴前行——构筑中国梦与非洲梦,更构筑世界梦。
作者简介:俞可 李燕楠 陈雅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0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