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李维民: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研究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09-21]
陕西位于中国西北部,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起点城市, 位于东西部的交汇处。陕西是高等教育大省, 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引人注目, 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与肯定。2005年, 当时的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高度评价民办教育, 他明确指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居全国第一。”文章的“陕西现象”特指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
一、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的由来
2003年7月24日, 陕西日报刊载了杨永善[1]的“‘陕西现象’值得关注”一文, 在社会各界引起重大反响。他对“陕西现象”进行了诠释与总结, 将陕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中不协调的问题和特殊现象称为“陕西现象”, 并指出“陕西现象”严重制约了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认为“陕西现象”的实质是陕西人才现象。然而, 在不协调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作用与反作用下, 陕西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却异军突起, 在中国民办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被冠以民办高等教育中的“陕西现象”而享誉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之所以产生“陕西现象”, 与其他教育现象一样, 是基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背景双重作用的结果, 在计划经济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并存的前提下,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不是自发形成的[2]。通过系统梳理陕西民办教育发展历史, 文章认为“陕西现象”是对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形态和发展模式的高度概括, 是一个动态呈现和发展的过程, 反映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兴起到规模壮大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办学成就及其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指标。
二、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一) 坚实的物质基础:地理位置优越、文化积淀深厚、教育资源丰富
陕西的首府———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中华文化的孕育和塑造中有重要的影响。陕西又处在西部大开发桥头堡的位置, 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陕西汇聚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层次人才, 为民办教育的繁荣提供了优越条件。目前, 陕西有108所普通高校, 其中包括3所“985工程”高校、8所“211工程”高校, 民办本专科高校18所, 独立学院30所。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155万余人, 教职工10万余人, 专任教师68 229人。陕西有1 200余所各类科研机构, 综合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陕西也是我国高新科技研发与创新的前沿阵地, 这里聚集了100多万各种专业技术和研发人才。在消费水平方面, 陕西在全国属于中等水平, 学生受教育成本相对较低, 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的政策支持与科学规范的管理
在国家有关民办教育政策的支持下, 陕西省委、省政府积极出台地方扶持政策。1996年11月, 省人大通过《陕西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1999年, 省委组织部等联合颁布《关于加强陕西省民办高等学校党组织建设的意见》;200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的决定》出台;2004年12月, 省人大又通过了《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促进条例》。2011年12月, 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2014年10月, 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规范民办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审批管理的意见》;2018年初, 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政府通过这些政策意见的颁布实施, 为民办高校的规范运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民办高校普遍关心的用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优惠政策。其中, 从2012年开始每年提供3亿元专项财政资金扶持18所民办本专科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此外, 政府在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等方面加强监管力度, 依法规范学校管理, 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进行清理改造, 为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 自身的创新与探索: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教育规律, 也要适应市场规律。陕西民办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生就业等方面密切关注市场动向, 严格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不断调整办学类型、办学模式、专业设置, 努力提高办学层次, 形成了多样化的办学格局。民办高校在创办初期因办学历史短和自身的不完善, 很难被社会认可, 但近年来, 由于各民办高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和各类新闻媒体, 广泛深入地宣传民办高等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定位, 使家长、学生、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大幅提升。同时, 民办高校坚持“筹资、建校、规模、质量”并举的方针, 既注重规模发展, 又注重质量提升, 注重招聘优秀教师、实施科学管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购买先进设备、加快教学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从而大大提升了陕西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 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 卓越的引路人:创办者与管理者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热忱奉献
多年来,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涌现出一批思维开阔、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引路人, 他们务实求真, 长期探索教育发展规律, 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思路, 制定合理方案和措施, 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办学层次的持续攀升。如姜维之、丁祖诒、黄藤、任万钧、胡建波、赵步长、周延波、李瑞明、张明、李健唐、张晋生等一批民办高等教育的创办者,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辉煌业绩, 为全省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树立了标杆。近年来, 一批后起之秀也崭露头角, 登上民办高等教育的舞台, 如任芳、姜波、丁晶等, 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承上启下, 把陕西的民办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新高度、新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 陕西民办高校形成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模式、健全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理事会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校 (院) 委会领导下的校 (院) 长负责制成为民办高校的主要领导体制, 其中第一种为多数学校所采用。在管理工作中, 各校聘任了一批既熟悉教育发展规律, 又具备很强管理能力的校 (院) 长, 在决策制定、自主聘任、资金筹措、党建工作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对健全的运行机制[3]。
三、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的经验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 民办高等教育“陕西现象”这一模式取得了成功, 并得到不断完善, 其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
(一) 进行体制改革与创新, 逐步形成新的办学格局
随着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教育的高潮形成, 由政府投入、多途径筹资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健全, 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和谐共存、互帮互学的新格局。民办高校有别于公办高校, 它对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应变能力。目前,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全省高教占比已达三分之一, 成为民办教育领域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存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不同, 同时也存在许多趋同之处。民办高校的“民”也已不那么绝对是“民”, 许多方面开始向公办高校学习, 如强调教育规律, 重视教学质量, 加强党组织领导等。
(二) 盘活社会资源, 扩大了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增量和存量
陕西民办高校的固定资产多来自社会自筹和滚动积累, 盘活了社会资源, 并对其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有效扩大了高教资源的增量和存量。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国有资源和社会资源进入市场经济运作状态后, 有一部分成为闲置资产。西安翻译学院对国营钟表厂的改造, 西安欧亚学院再利用现代化养鸡场, 西安外事学院与鱼化寨及周边通力合作, 既满足了学校规模扩大、招生发展的需要, 又解决了企业的困境、乡镇转型的诉求, 最终实现了双赢。社会资源的介入, 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也为充实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力量奠定了牢固的根基。
(三) 陕西新政是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创新的典范
2011年, 陕西出台了重要政策, 即《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颁布受到教育部及各省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和好评, 点燃了民办高校再创辉煌的信念和力量。该“意见”共7 400余字, 分九部34条, 基本囊括了民办高校普遍的热点、难点问题, 就完善分类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健全运行机制、提升师资水平、强化教学管理、鼓励科研、加强学生管理、安全稳定工作、财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 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可谓是一部在全国领先、具有创造性地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地方性民办教育规章, 被教育界誉为“陕西新政”。“意见”在制定过程中, 抓重点与难点, 在实现分类管理、混合制办学模式探索、提高教师待遇、筹资途径多元化、落实税费和用地优惠政策、落实合理回报政策、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 专项资金为陕西民办高教事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陕西新政的颁布, 促使省政府对民办高校资金投入的决心和措施力度不断加大, 省财政每年支出3亿元资金专门用于民办高校培育特色, 加强内涵建设。这成为2012年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新闻之首, 在民办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4]。专项资金的注入, 有效解决了陕西民办高校的资金缺口, 增强了其办学能力, 提升了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地位, 对民办学校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资产管理也产生了助推效应。从实践效果来看, 专项资金的注入, 在一定限度上解决了民办高校的筹资困境, 扩大了学校资金使用权, 同时也规范了资产管理。
总之, 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40年的发展,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当今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新形势下,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如何转型、如何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分类管理, 是陕西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与新课题。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李维民(1950-),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办高等教育管理;银冰冰(1986-),女,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民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