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商贸类综合实训探索与实践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04-04]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商贸类综合实训探索与实践
摘 要: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商贸类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应通过具体的职业活动和职业任务来体现,培养的途径是建立校内个性化的商贸综合实训平台和开展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商贸类;综合实训
作者简介::翁玉良,男,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商贸专业实践教学与研究。
一、商贸综合实训模式的确立
目前,各高职院校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将职业能力划分为公共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公共职业能力以能否达到相应的技能等级为标准;专项职业能力是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和专项技能项目,达到学会和熟练各专项技能;综合职业能力以能否完成某项职业活动或达到国家职业资格光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专项职业能力是教育者根据形成专项职业能力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建构的,它通过课程的单项实验(实训,来策划、组织、考核;综合职业能力是以项目学习模式参与职业活动加以培养,这里所指的职业活动包括实际的职业任务和学校从实际职业任务中组合概括出来的职业活动。在商贸类专业的综合实训中,由于多门课程结合的专业综合实验(实训,组织与考核不够,多数以学生假期调研、毕业前学生自找单位实习来代替专业综合实训;另一方面,商贸企业的场地限制及担心商业秘密泄漏等原因,对于商贸类专业的校外综合实训而言,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难以得到系统的培养和提高,故商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不能过多地依赖于校外的实训基地。
在网络时代,国内外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运行、管理有了更全面、更系统、更理性化的认识。对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管理系统软件按照一个合理的业务流程初进行秩序来规划设计,把所有的管理系统建构在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上,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达到资源共享,互连互通互动。也就是把各类管理软件按照一个统一的思路和一种切实可行方式,集成为一套相互配套的协同化大系统,即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把计算机网络硬件环境与管理系统的软件环境实现高度协调,在企业内部网的各个子网之间,在企业内部网与企业外联网之间,在企业内联网、企业外联网与互联网之间,要达到无任何技术性障碍的高度协同化水平。
针对商贸类专业校外实训存在着的问题,结合企业信息化进程,商贸类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大软硬件投入,建立商贸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二是提供职业活动和完成职业任务的环境。
二、商贸综合"仿真化"实训平台
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迅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突破了单位和地域的局限,其中国际贸易电子化则是最典型的表现。国际商务活动要把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物流的信息化管理协同集成而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整合与有效控制,实现国际商务活动的一体化、信息化。为使商贸类专业的实训环境建设独具特色,更为适合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宜采用个性化的商贸综合实验实训平台。对商贸综合实训平台的要求如下:
(1)建立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应用平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互联网技术架构与校园网相统一的网络平台,再一个是采用统一的应用平台(操作系统统一、数据库统一、通讯协议统一)。按协同集成的要求,实现各专业的教学软件的应用集成。把各个教学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用三层架构的技术,通过测览器/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在实现应用集成的前提下,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功能互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2)按大供应链的思路构建一套仿真化、实战化的实验系统,满足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化的实习平台。可以是以主体企业为核心的包括企业内部协同管理和外部关联协同管理在内的互动化的企业应用协同大系统。企业内部协同管理按典型的规模型的企业扁平化管理架构设计一个角色定位的仿真化的实训平台,外部关联协同管理是将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社会化第三方机构各个层面协同的仿真化的应用系统。学生在这个仿真系统内可以进行多种管理身份的互动式的实战性操作、实验,完成实习任务。
以国际商务供应链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为例,系统可分为十二大子系统:
(1)企业门户。角色有企业购买商、企业供应商、进口商、出口商。具有企业形象展示、企业产品展示和查询、网上订货、在线洽谈、议价、合同(订单)处理、网上结算等功能。
(2)网上交易中心。角色有个人购买商、企业购买商、企业供应商、进口商、出口商。具有会员管理、网店管理、企业管理、网上订货、合同(订
单)管理等功能。
(3)上下游企业、主体企业业务流程。
(4)国际业务中心。国际业务中心将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连贯起来,以进出口贸易的流程为主线。国际业务中心设有以下功能模块:贸易商情、进口商业务、出口商业务等功能
模块。
(5)第三方机构管理中心。所有公司必须向工商管理局申请注册,向外经贸局申请进出口经营权,向CA机构进行网上数字认证后,才能进行相关业务。工商管理局负责对企业进行验资,通过资格验证后,方可在交易平台注册上网交易。
(6)物流中心
(7)CA中心。认证中心是保障网络交易安全
性的机构。主要包括:身份登记、个人身份认证、
企业身份认证(CA)、认证查询、认证管理等功能。
(8)网上银行
(9)外贸单证EDI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把各种商务文件,包括把订单、发票、提单、信用证、进出口许可证等转换为标准的电子数据信息,并进行自动传输和处理。
(10)国际结算实训系统。国际结算系统主要能处理进出口信用证、托收、汇款等国际贸易结算业务,打印各类业务面函和账务凭证,使业务处理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和规范化。系统处理各类Swift收发报文,对Swift收文,自动录入报文内容到业务数据中,业务处理完成后,自动生成各类对外的Swift报文。
(11)测评中心。测评中心分为"作业系统"和"考试系统"。作业系统对实验学生设置了若干网上操作技能作业,学生按照作业要求来进行,系统自动按"完成通过"或"发生错误、重新操作"给出评语,并对"完成通过"自动记录归栏,指导老师和学生均可查询。考试系统中设计了考试出题平台,考试方式采取当场考试,由教师在系统中出题,学生每人一机在终端上答题。做完答卷后,点击"提交试卷"老师即可从系统中调出每个学生和试卷进行批改打分,批改完成后,点击"批改完成"。考试结果在系统中记录在案,老师学生均可查阅考试成绩,系统并提供试卷分析功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考试情况。
(12)系统后台、安全与维护。
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仿真教学实训平台,加强综合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运用知识分析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现代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建立了统一的国际商务供应链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把电子商务、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企业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供应等一系列的信息化运作功能集成在一个平台上。
(2)实现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连互动,以满足学生在系统上进行变换各种不同角色的实训操作的要求。
(3)系统不仅要满足课堂实验室内的教学、实训的要求,同时能够满足进行实景化模拟实训的要求。
三、职业活动"全真化•"
"全真"实训是指在学生基本熟悉商贸流程后,让其参与真实的商业贸易活动,即进行实战训练。可由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硬件设备,在校内建立商贸创业园区,让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联的商贸业务;同时,组织学生到校外商贸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业营销策划、财务管理等经营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
(一)商贸实训周
"商贸实训周"活动是商贸实践教学改革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同时为保证商贸各专业学生校内连贯性综合实训的创新安排。学生从进校第二学期开始,可以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在以校内为主(包括少量社会机构)的相应岗位进行商贸活动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训练,并在每个岗位安排岗位指导老师,使学生在各自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岗位轮训获得岗位工作的体验。实训周中还根据专业特点,安排听校外专业人士讲座、组织学生考察、下企业调研等其他形式的专业实拟,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易购网
"易购网"网上购物平台可由电子商务专业老师和学生共同建设运营,以建立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一体"为目的的电子商务实训平台。"易购网"的前台开展以网络为媒介的商品交易活动,后台进行各种商品的管理。通过"易购网"平台与若干个校内外配送服务网点结合,将电子商务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校园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师生提供贴近生活并独具电子商务时代特征的时尚生活服务。"易购网"网上购物平台的开发与运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三)营销公司
学生营销公司可以是具有公司组织结构,并独立从事商务运作的学生组织。在校领导和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公司充分利用学院内外的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本着培养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综合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并把培养现代职业经理人(既懂得公司管理、运作,又具有市场开发实际经验的专业经理人)作为最终目标,开展多项业务,如邮政贺年卡的推广、车吧、电影院、动感地带专营店等。
(四,大学生创业园
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以由校团委、就业指导处牵头,成立大学生创业园,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创业实践空间。进人大学生创业园的各类学生公司,必须有创业计划(项目,及一个创业团队,团队中注意吸纳生活有一定困难,但品学兼优且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学生参与,这样创业园不仅成为学生创业的乐园,同时又是勤工俭学的场所。创业园内的各创业公司可以是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等。学生通过创业实践,一方面锻炼了品质,得到了创业的体验,提高了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生活困难学生的经济来源问题。
(摘自《职教论坛》2006年2月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