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略论双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04-04]
略论双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学界所肯定,但是大多数人只是从如何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的角度来谈论双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所涉及的文化概念大多是表层文化,也就是在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所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提高学生运用外语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固然重要,然而双语教学的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通过文化的导人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高度国际化的中国经济结构的人才,因此要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理解文化导入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中文化的偏重点这两个层面来阐述双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作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别已经从意识形态转向了文化,人们更倾向于用不同的文化圈来区分不同的群体。即便是在同属资本主义的欧洲国家,也被分为几种不同的文化圈。与此同时,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应该说,文化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的碰撞是因为人类自身的需要,而主宰这种需要的是隐含在文化交流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西方跨国公司的管理者要在中国开展业务,就必须懂得中国的“单位”、“关系”、“铁饭碗”等带有强烈集体主义色彩
的词语和这些词语内在的含义。而我们中国人要想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占有应有地位,也必须去适应西方的文化,这便是跨文化交际的真谛所在,也是我们培养双语人才的宗旨。反过来,双语教学又为培养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和环境,不论从内容和形式上我们都能够利用这些条件来达到我们培养人才的目的。
一、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跨文化人才来说具备这些能力就更加重要。在这方面,西方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如果我们从一个比较深的层次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接受到西方文化中最优秀的东西,必然可以弥补中国学生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国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是人文环境)与西方的学生大不一样。中国的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赖比较大,缺乏独立性,缺乏团队和互助的精神,这些都与西方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差异。在性格培养方面,西方人更注重强调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独行者方能赢得比赛”、“倘若你想要把什么事情都做得很漂亮的话,那就自己动手吧等美国的格言都倡导了一种自强自立的个人奋斗精神。在美国,依靠自己(self-reIiance)是人人都信奉的准则,依靠自己解决问题是从幼年时代就开始培养的品质,小孩摔倒后父母总是让他们自己爬起来;孩子碰到难题总是习惯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年轻人到了十八岁都自己打工交学费,自己无法支付学费就贷款,等工作了以后再还,不论家庭多么富有都决不依靠父母,而这些特点都是中国的孩子普遍欠缺的。
追求成功是美国文化所提倡的重要精神。不论来自哪个地区,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是否有残疾,不论来自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没有人会感到自卑。美国固然历来有种族歧视的现象存在,比如说对黑人的歧视,但是风光体面、位处高层的黑人也大有人在。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总统”、“现在就开始”或“大胆试一试”流行的语言说明美国人坚信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改变的。美国人即使在第一次见面也喜欢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这些现象都说明美国人更独立,更自我。将这些观念引入到我们教学内容之中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当然这里的个人主义并不是道德范畴上个人主义)由来已久,人人都希望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体现自己的价值,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得西方社会必须有严密和细致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是契约关系,国家靠法制来统治,因而各个方面都显得十分的有序。比如在英国买不到假冒伪劣产品,不出售过期的食品,没有人插队,没有人闯红灯,狭窄的伦敦街道很少发生堵车的现象,但在与他人无关的个人行为上却非常自由,冬天穿短袖衬衫,夏天穿羽绒衣在英国都是十分常见和自然的事。这些都说明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的道德规范被很
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培养学生遵守社会道德又享受个人自由也是文化导人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理念的改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学校教育与个人发展相对立的结果,这也是我国教育最需要改变的地方。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为他们创造有效发挥个人潜力的机会,必定会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成功的教育应该顾及到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应该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以一种模式来塑造人,那样会抑制学生特长与优势的发展,而一个人的成功正是靠自己的特长与优势。
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创精神,首先需要认真对待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西方师生关系与我国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的不同,这也体现出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是尊重老师,老师的权威是不能质疑的,而西方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朋友。西方的孩子对自己父母,甚至祖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在学校对老师也是这样。当然这是不符合中国传统习惯的,也没有必要去效仿,我们所应该做的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氛围。
教师的态度和教学风格都会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方式上,中国人重模仿,西方人重创造;中国偏重信息量的输入,西方则偏重对学生的启发西方的孩子在小学就学习怎样做研究,学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而中国的学生做研究则是大学毕业以后的事。在课堂上外国老师总希望学生有积极的反应,否则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教学可能没有效果,而中国学生则很少在课堂上打断老师,课后也很少与老师争论问题。应该说西方的教学理念对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帮助的。我们的教师应该采用开放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英国从小学就开始以研讨班的形式上课,学生从小就具备参与意识。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是求同,而西方的传统教育理念是求异,鼓励学生挖掘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是西方人一贯所倡导的。西方人经常使用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教学方法。当然,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无懈可击的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开发和掌握一些引导学生讨论的技巧。
团队合作精神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属于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的日本都有十分透彻的演绎。而集体主义精神却是中国学生所欠缺的,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上可以得到一些锻炼。比如将他们分成几个独立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自己的名字,增加团队色彩和合作精神,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这些做法都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含义,对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习惯了这种方式并领会其中的意义,在外籍老师授课时,或是今后到国外深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必定会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环境的设计
教育是传播文化和知识最好的途径,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的气息,还需要通过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文化导入。直接使用外语教学等于把学生完全带入一个与本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个文化语境之中。这时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应该与这样的氛围相适宜,而环境的吻合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
西方的教育理念是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地在物质环境方面也营造出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的环境和气氛,这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办法来实现。控制班级的规模、合理的座位编排、精心的教室布置等都直接影响到课堂中师生之间交流和整个课堂气氛。
班级人数不宜过多,以二十到二十五人为好。较小的班级使学员全都处于教师的视野和交流范围之内,体现出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外语水平、学习风格、文化背景、学习兴趣和需求,更容易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也增加了他们参与的机会。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距离又会影响到学生的态度、情绪和表现。师生间距离的缩短和师生直接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将会导致学员参与课堂活动机会的增加。座位的编排可以随意一些,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方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语境之下,人的身份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往往从一种身份发展为多种身份,……”只有具备了多种能力才能体现出多种身份,我们要用包容的气度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异部分来培养我们学生的个人能力便他们成为这种能够表现出多种身份的人才。
四、外语教学内容的侧重
我国的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是并存的。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导人的重要性早有无数的文章和著作论述过。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如果从文化的根源上来探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将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变得更容易。
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必然体现在西方的语言里,西方人的姓名总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这是因为他们把个人看得比家族更重要。了解文化还可以使学生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英美人在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自己的答案,而不考虑别人所提问题的形式,例如:“We do not have time to see the Great Wall today?(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去参观长城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中国人说:“不,我们有时间去。”而英语里的回答 。恰恰相反:“Yes,we do.”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汉语的回答是:“是的”,而英语的回答是:“No,”换一个角度来说,英语国家的人更关注事情的本身,中国人则更关注对方所使用的句子,因此中国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出错。文化是通过学习得到的,通过教学内容来缩小文化差异是许多国家惯用的手段。在双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两种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德国心理学家,Wundt说过:“人类的思维和人类的语言从来都是同时发生的……人类意识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了表达方式的发展,语言是思维最基本的因素。"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文化产物的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由于受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英语民族偏爱抽象思维,喜欢使用概念抽象的词汇。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注重的是整体效果,其思维方式是整体优先式,这一点在时间和地址的书写方式上就体现出来,地址的书写习惯是从大到小,时间是年、月、日,而英语民族偏爱部分优先式的分析思维,表现在时间的书写习惯上是日用、年。在教学语言的学习上要注意从整体上来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可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事论事。毕竟两种语言和文化中所包含的东西浩如烟海,不可能全部掌握。通过文化的深层因素来解释语言现象,这样才能把握好外语的运用和在跨文化沟通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培养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文化的导入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到所使用的外语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总是注重语法,而忽视语言的运用,忽视实际使用的效果,使学生养成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内容的习,惯。这正是我国外语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以英语为例,中国学生往往提出一些语法上的细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许是英语国家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想到和提出的;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人到了英国才真正感觉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很多是用不上的,这也是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弊端。英语国家的人所讲的英语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严谨,没有人去追究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只要能够达到沟通目的的句子就是好的句子。词汇的使用也并不像课堂上和书本上那样严格,比如“darling”、“dear”这样的词并不局限于家庭成员中使用,满大街的人都会叫你“darling"。在年轻人当中使用省略语的情况越来越多,把university简化为uni,,brilliant简化为brill;radical简化为rad等等,这些在词典里至今也查不到的字早已成为年轻人中间的常用语了。在语言的学习上应该把握一点,那就是能够自如地沟通比正确使用语法更重要。
五、正确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
双语教学中外语的成分比较重,因此教学的实施者和接受者往往会产生重视西方文化而轻视中国文化的倾向,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老子和孔子的思想至今还对西方产生着重大影响。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被传承下来,成为与西方文化对峙的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主流文化之一,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化有着经久不衰的底蕴。双语教学不是要让学生忘掉中国的文化,而应该利用双语教育使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因为只有从旁观者的角度才能对一个事物有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我们中国人只有到了国外,才能对中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国外居住了一段时
间的中国人偶然在电台里听见中国的普通话广播会猛然发现原来我们的汉语是如此的优美和丰富。只有:“只有懂两种文化的人,能更加欣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弱点。两种文化使学习者形成一种更容忍、更宽厚、更豁达、更深刻的人格”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对祖国文化的精髓的理解和热爱,能够激发起年轻人对祖国的热爱,便我们在未来的人才争夺战中不至于再去品味为他人培养人才的遗憾。
中国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注重对知识和学问的灌输,西方则注重激发学生的能力,促使思想火花的爆发,但对基础的东西不够重视。有的欧洲国家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还不会乘法,因此应该说两种模式各有千秋,不应该厚此薄彼。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就认为中国的学生在国内读完大学本科,再到美国读研究生比较理想。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成熟,的理论和现有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中国的基础教育比其他国家扎实,这已为世界所公认。如果能够将基础理论的灌输与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两种模式恰倒好处地结合起来,必定能培养出既有理论功底,又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的学生。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双语教学要求我们更加具备双文化意识。将两种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比如在跨国管理中,“glocalpreneurs”(全球化地方企业家)所指的就是既具有世界眼光,又能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实施管理的企业家。最成功的美国跨国公司和最成功的日本公司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公司都从其他文化的比较优势中得到益处,并将它结合到自己的公司文化当中,而不丢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正说明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融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两大功能,培养人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双语教学使学生不可避免地处于两种文化的沐浴之下,学生即将面对的是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双语教育的实施中具备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同时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是双语教学应该坚持的方向,也是双语教育的一大优势,更是双语教学的目的。表层的文化是可以通过教学来灌输的,是容易掌握的,但深层的文化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体会的,也是能够真正主宰人们行为的。吸收两种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同时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永远是双语教学的宗旨。(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2B李向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