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9-05-13]
一、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状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渗透、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
(一) 通识教育理念得到广泛认同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各大学轮流主办通识教育学术会议,分享通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宣传与推广通识教育理念。尤其是近20年来,举办的与通识教育相关的学术研讨与主题会议高达几十场。
(二)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大学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初步形成了通选课模式、核心课程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书院模式、经典阅读模式、隐性课程模式等六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三)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各高校根据学校资源优势,纷纷建立了风格各异的通识课程体系。
二、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各高校建立的通识课程体系、培育的优质通识课程在传授学生基础性知识、培养非专业性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各层次大学通识教育模式趋同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使学生具备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高雅情趣,这是各高校普遍认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学校水平和学校类别的差异,各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而不能不论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高校都采用同样的通识教育模式。
(二) 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时囫囵吞枣
中美两国的政治体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迥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具体地考量,不能盲目照搬美国的模式。有些高水平大学可以采纳美国大学的完全通识教育模式,而大部分大学因为不具备实行完全通识教育模式的条件,可能更适合采取通专并重的通识教育模式。
(三) 通识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通识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是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掌握、运用的具体状况直接相关的。我国大部分通识课程教师是在专业教育的氛围中成长的, 缺乏综合素质的训练, 教学时难以摆脱专业教学的干扰。
(四) 通识课程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随着通识课程大规模开设, 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课程评价工作, 并尝试建立通识课程评价体系来保障通识课程质量。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完全形成专门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目标不够清晰;二是评价标准未突出通识教育的特色;三是评价方法单一。
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逐步推广、分类实施不同类型的通识教育模式。鼓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根据通选课模式、核心课程模式、大类培养模式、书院模式、经典阅读模式、隐性课程模式等六种模式,构建适合自身的模式,或者开发新的更加适合的通识教育模式。
第二,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完善通识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载体,学生发展应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第三,建立通识教育师资培训体系。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师资力量极度短缺是制约我国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路径。
作者简介:冯惠敏,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原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熊淦,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