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信息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提倡“双脑并用”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08-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雪芳 顾定红

[摘要]黄炎培先生曾经提倡的“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职教理念,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理应在积极继承前辈思想精髓的同时,努力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创新之路,赋予“手脑并用”以新的时代内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职业教育 手脑并用 双脑并用
[作者简介]陈雪芳,苏州职业大学副教授(江苏 苏州 215104);顾定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所所长。(上海 201404)
2005年11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在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讲话中,温总理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经提倡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而要实现这一职教理想,就必须坚持“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教学原则。进入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理应在积极继承前辈思想精髓的前提下,认真思考信息时代“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农业社会是自然经济和家庭作坊式的小生产经济,职业技能的传承主要是师徒式的传艺方式,劳动者个体的“手艺”高低,是“有业”、“乐业”的决定性因素。80多年前,中国正处于农业化社会中、后期,由洋务运动催发的近代工业刚刚萌芽。因此,“双手万能”的职教理念至少在字面含义上更体现了农业化社会职业教育的特质。而“手脑并用”则更具工业化涵义。因为,工业化社会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大工业经济,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导致职业的日益专业化,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职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调岗位技能和职业资格的训练,以实现标准化、集中化的科学技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达到“知识与技能一体”,即所谓“手脑并用”的目标。时至今日,就总体而言,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因此这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工业化”职教模式仍是现今我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方向。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必将带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和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全面展开,也必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巨大的、革命性的影响。以个人电脑和信息技术运用为核心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电脑已成为手的延伸、手的拓展、手的升华。因此,将“双脑并用”作为“手脑并用”新的时代内涵,加快培养既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既勤于动脑,又精于“电脑”的新一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当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急迫任务。
二、“双脑并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
1.“双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强调素质,注重创新,立足服务。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基于工业化的要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强调标准化、专业化和系统性、完整性,要求劳动者适应职业岗位的分化和职业技能的相对稳定。而信息化社会则注重创新、信息集成与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内部分工越来越复杂,蓝领相对减少,白领迅速增加,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强烈。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求新”、“求先”,建立动态、柔性的教育结构,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双脑并用”的教育理念,就是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同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教育者则要立足服务,变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交流”,改单向的“教知识”为双向的“信息分析集成”,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学双方主动参与、信息互动、教学相长的创造性循环系统,真正体现“双脑并用”的本质内涵。
2.“双脑并用”的培养目标: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用信息化的要求来衡量,目前的高职教育存在培养目标单一、专业面狭窄、个人发展空间局限等弊端,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时代是智能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时代,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研究型的劳动者。因此,“双脑并用”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必须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改变为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强化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可以预想,在现代乃至未来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既掌握一项或多项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既勤于动脑,又精于“电脑”的新一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的就业空间和创业领域将是无法限定的。高职教育应该尽快转变观念,重视适应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双脑并用”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3.“双脑并用”的课程体系:柔性、开放、动态。当前,高职教育实现“双脑并用”目标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起与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新的高职课程体系要具有柔性、开放、动态的特征,要能及时将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职业岗位的最新变化及其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新要求,体现于课程内容之中,尽可能缩短学校教育与科技发展、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跟上社会职业及科技发展的要求。其次,从信息化的角度出发,高职课程应以具体专业知识融合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涉及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自主设计、优化控制、制造装备的数字化、企业管理、企业间协作、营销信息化、售后服务网络化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因此新的高职课程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实训的要求来构建。以“四业贯通”(专业、课业、职业、就业)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组合、复合在综合模块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具有较强现场性与综合性的训练。在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专业中,应该以制造为基础、以数字化建模仿真与优化为重点,加强以数字化描述为基础的虚拟设计和虚拟制造的教学与训练,使得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真正适应制造业信息化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4.“双脑并用”的教学模式:数字校园、信息教育,资源共享。要实现“双脑并用”的目标,职业教育本身也要实现信息化。近几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基本建成了校园网,但这只是硬件建设。要真正发挥校园网在高职教育适应信息化中的特殊作用,还要重视软件建设,要积极营造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数字校园”。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和文字于一体,能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能把难以讲述清楚的概念、理论和工艺流程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多感官接受教学信息,将更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一些技能、技术训练,以前只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受到场地、设备、人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多媒体模拟教学能克服场地、设备、人力等硬件的制约,在注重技能训练的高职教育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其次,高职教育必须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对所有高职学生开设高质量的信息教育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应用软件,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提倡师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发网上课程、网上教材,建立教师自己的教学网页。同时,可以通过因特网,打破学校的地域和教育的时空局限,树立全球化和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远程教学,达到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目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开展在职继续教育与培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
总之,以数字化与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面对这一趋势,中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探索,加快改革,以先辈为榜样,开拓创新,以“双脑并用’’作为职业教育的新目标,尽快跟上信息化的步伐,实现职业教育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