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职校教师:从“双证”到“双能”路有多远?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1-18]

        从这个暑假开始,每天早晨7点,武汉某职业学院的年轻教师陈帆就行色匆匆地走出家门。他不是去给学生上课,而是走进长江动力集团的生产车间,学习数控机床的操作。一个夏天过来,人晒黑了、也累瘦了,但见到记者,他说得最多就是“收获太多了”。

  陈帆2006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走上讲台教的是数控课程,“虽然学校有实训设备,但离企业的生产线仍有一定距离。讲课时,有些知识要从网上下载。”他与企业员工一起操作,这使他对数控机床的操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今后,我再讲数控课程,肯定会更生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暑假,陈帆所在的学校在教师进企业培训这个项目上投入了近100万元,学校选派了100名教师进企业培训,他们将用半年以上时间深入企业把握人才市场脉搏,针对社会需求补充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会对这些师资3年一次不断轮训。

  事实上,陈帆和他的很多同事早已是双证在手——拿到了“考评员证”、“教师资格证”,然而“双证”并不代表“双能”,高职专业课教师“动口能力强,动手能力差”,已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一大瓶颈。

  “你们的软件测试是怎么做的?”“讲讲项目管理流程?”……在今年7月微软2008“校园之星”华中赛区复赛现场,面对企业专家的提问,一支支参赛队队员面面相觑,急得抓耳挠腮。

  “这些学生开始入门了,但是离我们企业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来自全球著名软件公司威创软件的招聘专员文碧有些惋惜,毕竟这是一批从华中数省职业院校学生中一轮轮选拔出来的,远远超出了一般高职学生的水平。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带队老师孙握瑜把这样的惋惜归咎于自身的不足,“企业关注的重点,课上都没有讲过,甚至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去要求学生会呢!”

  孙握瑜说,现在都在谈“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但是用人单位常常反映职校生上手也不是那么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院校的教育离企业实际需求仍然有差距,而背后根源就在于职校老师对于企业实践操作的熟悉程度不是“零距离”。

  毕业于安徽师大计算机专业的孙握瑜曾就职于上海一家网络公司,3年前成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职教师,对于自己的实践教学颇有信心,然而,他认为差距依然存在,“信息化新时代,一项技术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一旦离开很快就会赶不上趟。”

  在我国,“双师型”是对职校教师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然而,几乎所有学校都在抱怨本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差。

  长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敬华介绍,学校专业课老师中35岁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是工科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由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别,新来的老师大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差,从校园到校园,难以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要求。

  武汉市第一职教中心副书记严春年认为,当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备受诟病,主要在于认为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但‘双师’绝不只是‘双证’,更在于‘双能’。”

  在她看来,职教师资的“双师型”任职资格标准是作为一个合格职教教师所应达到的最低要求,“双师型”的提法根源于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教师对企业需求和市场运行的深度理解和把握。

  陈帆的系主任徐凤梅坦陈,对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不是没有对这部分教师跳槽到企业的担忧,甚至在学校做出决策时仍然有很多不同声音,但最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如果老师半桶水,生产出次品,最终毁掉的将是学校;即使不能全部回来,但我们能锻造精品。(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