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11-02]

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
王琼 李云辉
  [摘要]近20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对旅游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给高职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做出调整,文章就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琼(1969- ),女,重庆丰都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李云辉(1968- ),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重庆 408000)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世界旅游组织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1]的口号,这表明,发展中的旅游业在呼唤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尽管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步入正轨以来,发展非常迅速,从业人员也随之猛增。我国旅游业要想真正走出一条适合国情、日益兴旺的中国式旅游业发展道路,就必须着力提高全体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只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才能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享受。
  一、当前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又有一定的管理素养和发展后劲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然而现实却是,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么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工作,要么就是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转行了。为什么旅游业从业人员流动性那么大,跳槽如此频繁呢?除了社会上很多人对这一行业不了解,抱有偏见之外,更重要的是旅游专业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忽视了旅游职业理想的培养,培养目标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直接影响了人才的质量。
  2.培养模式陈旧。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大学课堂,一般都比较排斥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在2~3年的学习时间里,一般都采用集中半年左右时间到饭店或旅行社进行专业实习的方法。由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同时缺乏教师的具体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课程的综合运用较少。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经费、场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教学中则以理论讲授为主,很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3.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是完全套用本科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适当减少本学科的理论课程,避免课程重复设置,加强如文学知识、行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的学习,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相反,由于近似课程重复设置,相关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一方面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补充,使毕业生的质量大打折扣,与社会的需求相去甚远。
  二、社会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要求
  1.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旅游专业学生应该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能经受挫折,有足够的耐心扎根于自己的事业,并努力取得成功。
  2.有一定的专业特长。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到企业后能比较快地进入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最基本的做起,缩短岗位适应期,通过企业的培训,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
  3.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双重挑战,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不能局限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还要具备市场营销和相关的工商、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要有不断学习、锐意进取、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并树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教育”的思想。所谓一流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高职旅游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自己在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培育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1.树立人文精神。教师首先应该明确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然而高职教育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功利化的目的,使职业教育越来越忽视人文教育,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最严重的后果是教育培养人的特殊性被淹没,学生人格发展失衡,社会责任感消失,人际关系危机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将人文精神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了解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和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重视心理教育,树立职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人”,实现教育“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的最终目的。
  2.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由于我国旅游学科本身发展的历史较短,学科深度发展不够,再加上众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致使高职旅游专业还不能满足社会对旅游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熟悉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的运作程序和基本情况,丰富感性认识;了解旅游业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编制新的教学计划,保证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发展性和前瞻性;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加强教育科研。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入WTO后,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知识,汲取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旅游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反映世界旅游文化优秀成果,了解当代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教师重视终身学习观念的树立,才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终身学习的意义,增强自身的实力,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三)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的知识结构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旅游作为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凝聚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也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1.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底蕴。旅游与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但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自然旅游资源同样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旅游产品的包装、推销、服务中,必须以历史、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丰富性为基础,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服务质量。因此,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旅游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习,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底蕴。
  2.需要专业的地理、植物、建筑学知识。旅游人才应该是一个“杂家”,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对地质地貌的形成、植物的种类、古今中外建筑的结构艺术和对比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现行旅游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却不能体现这种变化,再加上导游人员不注意加强学习,难以满足旅游者身心放松的同时获取知识的需要。地理学、植物学和建筑学等知识,可以作为必修知识系统了解,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规划水平和导游服务层次。
  3.提高审美修养和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旅游活动是一个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人类的最高需求。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提高审美修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旅游管理和服务是一种心理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是通过对顾客的心理把握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的过程。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势必影响管理和服务的质量与水准,进而影响顾客的旅游体验。因此,学校应在这些知识方面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予以强化。
  (四)强化学生旅游专业技能的措施
  在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应打破常规的培养方式,以“必要、实用”为原则,突出专业技能实习训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
  1.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专业感情。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由于大多来自于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对旅游专业不甚了解,教师要彻底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创设法、课堂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动机。学生们普遍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比较敏感,加之性格开朗外向,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达自己对本专业的感情,逐步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兴趣,建立起专业感情,强化旅游职业人理念,培养出“爱业、敬业、乐业”的合格人才,让学生们能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地工作,努力获得事业的成功。
  2.强化技能训练。根据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般规律,更应熟悉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这是衡量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准高低的标志之一。因此,高职旅游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应进一步重视管理能力和强化技能水平的训练。教师不仅应加强专业实习的指导,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更要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案例分析、教师示范操作、实验室模拟训练、实地操作等方法,让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既具备管理才能,又具备技能优势,在心理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最终形成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
  3.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旅游专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组织、应变、创新、观察、判断、交际等能力的灵活运用。学生们应具有良好的能力基础和外向、好动、热情的天性,容易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学校可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和载体,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将专业学习融入到文化活动之中,既可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更能在社团活动中不断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完善其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联系方式体现出一体化、开放化和网络化的特征,这就要求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上必须有大幅提高。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