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11-02]
(华南师范大学思想教育管理学系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经历了初创、发展、改革与提高三个阶段。对此发展历程进行详尽的介绍和中肯的分析,将对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新加坡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一是将发展高职置于战略性地位,二是注重高职教育的实用性、超前性,三是强调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有效性,四是加强高职与中职的沟通与衔接,五是加强外向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启示
从1996年1月起,新加坡从发展中国家升级为发达国家。这个面积仅为632平方公里,人口300万(1999年)的弹丸小岛,在短短40年间,就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政治动荡、经济畸形、种族纷杂、满目疮痍的岛国,“如凤凰从灰烬中再生一样”崛起于东南亚,一跃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发达国家。1998年新加坡人均GDP达到三万美元,已超过美国,并连续五年保持着亚洲世界竞争力排名第二的优势,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的侵袭。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成功因素有很多,但其重要因素是政府非常重视和发展教育,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
一、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世界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程无不伴随着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过程,新加坡也是如此。新加坡原是英国的殖民地,1959年获得自治,1965年独立。在整个殖民时期,新加坡教育采取单一的普通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一些为转口贸易服务和政府雇用的文职人员,职业技术教育并未受到重视和关注。这种情况直到独立时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职业技术教育从此被当作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而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之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由此发展起来。所以,新加坡高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发展职教之初就同时发展高职,因此,一部新加坡的职业技术教育史,就是一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新加坡高职的初创阶段(1961—1970年)
20世纪60年代,是新加坡经济恢复阶段。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国内经济,解决转口贸易不断衰退和失业人口剧增的两大难题,新加坡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实行工业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即新加坡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在客观上迫切需要一批与工业的发展相适应的熟练技术工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囿于当时工业化初期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对初级技术人员的需求,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配合经济发展,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长远、系统地规划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瞻性地提出建立高职的目标,使新加坡的高职几乎是与其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起步。
1.设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机构
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建立之初,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附属于职教管理部门,主要是成人教育局、全国工业训练理事会和技术教育局这三个机构。
(1)成人教育局。1960年设立,专职负责对成年人和校外青年的职业训练,包括工艺班、职业预备班等,范围广泛,形式灵活。这种训练不仅为经济部门提供了具有一定工艺技术的劳动人员,而且给一部分学习成绩好、有进取心的学员开辟了一条晋升到专科院校深造的途径。
(2)全国工业训练理事会。1968年设立,主要监督和协调各部门技术教育的实施。
(3)技术教育局。1968年成立,在教育部和一个包括教育、财政、劳工部长在内的高层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委员会领导下工作,负责策划和推行技术教育与工业训练计划。
2.《职业与技术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1961年,新加坡政府委托以曾树吉为首的委员会去“调查新加坡一切有关政府与非政府之职业、商业及工艺设备、教学形式,并且提供综合性的计划以为教育部采纳而使职业与工艺教育能有调整及系统化,以配合新加坡政府所提出的工业化计划”。同年6月,这个委员会发表了《职业与技术报告书》,《报告书》认为,当时的教育过于学术性,不能适应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工业化计划的需要,建议建立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技术教育体系。这个《报告书》的发表,为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建立
根据《职业与技术报告书》的建议,新加坡开始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一方面,将中等职教机构改组为高等职教机构。如1958年创办的新加坡工艺学院原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改组成以工科为主的技术专科学院,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建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963年,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NGEEANNPOLYTECHNIC)建立,这是一所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三年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为民办的专科学校,1968年改为公立大学,更名为义安技术学院。这两个学校的改组与建立,标志着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起步。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加坡高职的发展阶段(1971—1990年)
20世纪70年代始,新加坡社会经济建设面临新的形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发展“面向出口”上,新加坡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经济发展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转换,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即对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只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培养出政府所期望的“更高的技能的劳动力”。于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工艺进军”的职教改革,这一时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主要是大力发展专科性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1.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将职业技术教育正式纳入到正规教育范围,实现双轨统一。这一改革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极大地促进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加坡还调整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导机构。1973年,技术教育局改组为工业训练局,提供各种层次的教育和训练,从管理体制上保证双轨统一的教育制度的顺利运作。
2.大力发展专科性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这一时期,新加坡主要发展了专科水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措施有:一是大力发展工艺和职业专科学校,为重点发展的部门输送合格人才,促进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二是增加出口工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增设新专业,并在70年代中期,将新加坡工艺学院更名为义安技术学院,迁入新校。1982年为满足新加坡高速发展的经济对工程和商贸方面多种实用人才的大量需求,将该校规模扩大并更名为现在的义安工艺学院。经过这些改革,新加坡高职迅速发展起来,如工艺和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从1968年的2199名增加到1979年的14516名,高等工艺技术学院在校生也由1968年的2197人增至1976年的10534人,新加坡义安工艺学院由创办初的16人,到1993年全校学生总数增加了100多倍,在校生已达13300人。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新加坡高职的改革与提高阶段(1991年—现在)
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再次将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即全力扶植第三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力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等国际服务中心,并建成以高科技、高工艺、高增值集约型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国家。由此,新加坡进入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配合新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有了新发展,于90年代初制定了高职教育改革计划。
1.“工读双轨计划”的推行
1991年7月,新加坡理工学院首先推行“工读双轨计划”。该计划实行兼读制,学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个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到学院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公司边工作边接受训导员的实际工作训练。学生必须完成为期四年的课程才能获取工学院文凭。“工读双轨计划”扩大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
2.以工艺教育学院取代职工局
1992年4月1日,新加坡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郑永顺博士宣布,工业与职业训练局将改为工艺教育学院,原属工业与职业训练局的职业专科都改为工艺教育学院,并在其后的五、六年内,新建了七所工艺教育学院,重修了三所旧学院。新建的七所工艺教育学院取代了原有的职业专科学校。同时,赋予工艺教育学院新职能,旨在通过它提供优秀的工艺教育和训练环境,为新加坡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从而提高新加坡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3.“混合型学徒计划”的实行
从1992年7月起,新加坡工学院开始为私人公司的工业培训人员开办以华语讲解的训练课程,以及实行“混合型学徒训练计划。”在新的计划下,学徒必须先到工艺教育学院接受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密集训练方可进入公司边学边赚钱。在边学边工作期间,学徒每周要到工学院受训一天。
二、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我国高职改革的启示
循着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启示,以促进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一)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始终把发展高职置于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加坡工业化启动的关键,是其经济腾飞的滑翔板。在自治以前,新加坡国民鄙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念高职不算是读大学,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是,在李光耀总理执政期间,新加坡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政府把教育培训和技能发展摆在显著位置,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且不断采取措施,在行政领导、经费投入、证书制度等方面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达到使新加坡成为“科技智慧岛”的目标,新加坡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它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排头兵。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高职的战略地位。尤其在高职地位问题上,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必须在法制、机构和经费上给予保障。要加强国家对高职发展的统一计划和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统筹协调作用,逐步建立统筹规划、分工负责、相互协调、自主发展的管理机制;在经费供给方面可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教育成本分担、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式来解决,也可借鉴新加坡征收“技能发展基金”的做法,向企业收取一定数额的税金用于培训,同时放开眼光,吸收国外资金和贷款来发展高职。
(二)注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性和超前性
新加坡在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重视实用性,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适当的超前性,使高职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着超前指导作用。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有效、实用,新加坡政府各高职机构和各培训中心,主动与企业及行业一起研究培训计划,了解生产对技术的需要情况,确定训练内容和课程。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往往是理论讲得多,实用的东西讲得少,基本上是属于纯院校式教学,结果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走上岗位不适应工作,因为在学校学的是理论,操作性和实用性东西学得少,自然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另一方面,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注重超前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意研究国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注意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地给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新讯息;二是要求对职工进行持续培训和再培训,给他们创造一个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因此,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加强实用性,而且也必须确立超前意识,让高职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三)强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新加坡借鉴德国的“双元制”,采取“教学工厂”这种高职教学思想。“教学工厂”这一教学思想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高职学生每学期有八周时间到工厂企业去实习,工厂企业对每个学生都有考核评估。除此之外,学校还设有工业项目组这个机构,负责对毕业生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工业项目设计制造的指导。这六个月中,学生每周用40小时做工业项目,周六下午还要去工厂实习。如此一来,就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开辟了道路。此外,新加坡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训练,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如政府规定,刚毕业大学生走上岗位时,都要见习一年时间,由政府用人部门或雇主安排其到有关岗位实习,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熟悉岗位业务及操作程序。
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性指的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权威性。如政府规定,在新加坡工作的都要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政府推行“精英政治”、专家治国,倡导并实行“学而优则仕”。在政府任职方面,逐步以技术专家取代政治鼓动家;在企业管理方面,雇主十分重用那些经过培训的技术高手和管理能人。这样,培训就从政策上得到了激励,达到了无论政府职员还是企业职工,对参加培训都十分踊跃的效果。另一方面,有效性指的是职业技术教育成绩显著。由于新加坡政府的重视、实践型的教学突出等原因,新加坡高职成绩斐然。据1998年统计,新加坡中学生入普通大学的学生数所占比例为29%,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的占62%,其中理工学院占36%,工艺教育学院约占26%。
(四)要建立高职教育体系,加强高职与普高的沟通与衔接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就开始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高职与普高相衔接的上下左右沟通衔接的“立交桥”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新加坡的中学后教育中,高职与普高允许多次跨越和层层提升,且提升的学制衔接方式基于所学课程的适应,毋须从各学制起点对接。为落实高职与普高沟通,新加坡各层次和各类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间的转换,主要以证书考试或文凭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不另设专门的招生考试。学习成绩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升入大学。这种以各门课程成绩为选拔标准的办法,值得我国在考虑和设计“三校生”升高职或今后专科高职升本科大学或本科高职的选拔办法时学习和借鉴。
以各门课程成绩为选拔标准有三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三校生”不为就业也要为升学而致力于学好技术或技术员目标课程,从而提高三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效能和实现中职教育目标;二是可以减轻想升学的“三校生”的课余补习学习和准备高职考试的负担,当然也就能减轻学校为吸引初中毕业生报考要许诺帮助学生补习的心理负担及实施补习教学的实际教学负担;三是可以节约政府和教育部门为举办高职招生考试所需人力和费用开支。
(五)加强对外交流,培养外向型人才
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向不断加强,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资金融通和技术转移的规模正日益扩大。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外向型职业教育,以国际眼光培训职业技术人才,使其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各种能力。新加坡政府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引进培训资源,创办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训练中心或技术学院。这类训练中心目前已有七个:即布朗•鲍维利训练中心,菲利蒲训练中心,达达训练中心,日本训练中心,德新学院,日本软件技术学院和法新学院。参与训练中心创办工作的大都是在新加坡有大量投资的外国厂商或与新加坡有密切往来的外国政府官员。目前我国随着全方位开放,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并重的外向型经济日益活跃,经济和发展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具有现代国际视野的新型复合人才。现代化职业技术人才需要现代化职业技术学校来培训,然而创造现代一流职教培训基地耗资巨大,单凭本国投资是有困难的。我国应该借鉴新加坡的做法,与外国政府或者公司合办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困难,还可以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培训专家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责任编辑 宋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