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1-22]
摘要:高职教材建设由于起步晚,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处于研究阶段,导致高职教材建设滞后,不能满足高职发展的需要。本文从现状描述、教材定位出发,分析了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高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
对于高职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专家都有过相关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大部分教材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但偏重于本科特点的教材,存在着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等问题。
二是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与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材的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主要依据的是本科教育已经出版的教材,编写人员没有直接接触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活动,不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应用、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从而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脱离实际。
三是实践(实验、实训)教材严重不足,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与理论教材开发相比。开发实践类教材需要更大的创新、更多的投入和更具针对性的内容,这对教师和高职院校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四是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这个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尚处在起步阶段,对这一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五是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纸质教材、音像媒体、网络课件、cAI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媒介已经成为传播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而成为教材建设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目前这些手段虽然在计算机类教材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在其专业的教材中的应用还相对薄弱,教材建设的立体化程度有待不断加强。
六是教材建设的国际化程度不够。虽然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尝试通过直接引用国外的原版教材,实现与国际教育在教材选用方面的直接接轨,但由于语言、文化、体制、机制和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育的教材在编写、出版和发行方面要融入国际教育大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针对现状,要提高高职教材的建设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材建设不仅是教师长期教学经验的累积,而且更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反映。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仓促上马,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研究还需要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思路。找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二、高职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对职业教育课程有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与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高职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在形式和文字等方面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和学的需要。要针对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突出表现形式上的直观性和多样性,做到图文并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在内容安排上,要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论的阐述要限于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不要囵于理论上的推导,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理论易于为学生认识和掌握。对于实践性内容,要突出操作步骤,要满足学生自学和参考的需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反映生产与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第三,参与教材编写的人员,要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现场实践经验,能够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高职教材不是一门专业发展史的综述,但要反映专业的进展情况,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变化情况有着基本的了解。
第五,要研究职业能力的获得过程,使编写的教材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要认真研究“做中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要充分认识实践过程对能力形成的作用机理。
第六,在不同教材之间要统筹兼顾,避免内容的重复和交叉。这就要求不同教材编写人员之间要加强协作,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影响高职教材建设的因素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和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目前高职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起点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观点和看法主要还是来自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目前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认识还有待从实践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认证。因此,不管是当前还是今后,高职教育的研究都需要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不断加强。
二是观念落后。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偏见,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是机制不健全。在行业、企业和高校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合作机制。出现了教育投入上的重复、滞后,不仅加重了教育投入的负担,而且在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离。这既需要国家在法律政策方面进行规范,也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双方之间建立有效的机制。
四是师资队伍素质不高。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对企业实际和行业特点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实际动手能力和行业、企业的专家有一定的距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材建设向纵深的发展。因此,吸引行业专家参与教材建设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
五是教材建设的理念不够成熟。由于“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教材的编写很难一下子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导致教材的编写体系不能有比较彻底的突破,难以跨出原来的条条框框。因此,如何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编写出高质量的、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对高职院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四、加强高职教材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1.健全管理机构,加强教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材建设管理体制,是提高教材建设整体水平的领导保证。各高职院校要成立由主管院长负责的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如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要全面履行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职能,要与行业专家一道开展教材建设的决策、咨询和评审工作,要把教材建设的立项工作当作教材管理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教材建设初期,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发挥引导和把关作用,教材建设的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2.将教材建设作为课题立项,强化教材建设的研究
将高职教材建设作为一种研究课题,需要教师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需要全体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教师、工程师、技师、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下,认真研究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本质差异,研究在教材建设中如何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研究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的高职教材建设经验,研究采取何种形式或载体编写教材,研究如何将产业的先进经验引入教材,才能在高职教材的建设和开发方面做出成效,才能开发出真正具有高职特点、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教材。
3.设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为教材建设提供资金保证
要提高教材的编写质量,需要参与立项的教师、行业专家开展调研、论证工作。如果没有充分的经费保证,不仅会影响项目研究的正常开展,而且会使教材的编写质量大打折扣。
教材建设的研究要分级进行,在配合国家级和省级教材建设的同时,各高职院校要围绕学院的办学实际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院级教材建设的研究,使院级教材建设成为国家级和省级教材建设的重要补充。
高职院校每年要设立专门的教材建设基金,确保教材建设的正常开展。对于有专项经费支持的教材建设项目,高职院校要加强对立项的过程管理,确保经费的到位和正常使用。同时,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项目,院校要有必要的奖励措施,保证教师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对院级教材建设项目,要从项目的立项、人员的组成和编写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认真审核,一旦立项,一定要保证经费的正常使用。
4.加强过程管理,保证教材质量
(1)严把编写内容质量关。对于已经立项的项目,要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成果等及时纳入编写的教材之中,力争使出版的教材内容新、数据新、体系新、方法新、手段新。
(2)严把出版工作质量关。要重视教材的出版质量,以扩大出版教材的影响力和使用范围。
(3)严把编写队伍质量关。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在全院范围内遴选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流教材编写队伍,并尽可能与兄弟院校合作,由高水平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主编。
(4)严把过程管理关。根据立项建设进度安排,各院校要对立项教材的建设情况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同时要加强对教材试用情况的评估。
5.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努力构建系列教材
要结合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规划,制定符合学院专业特色的教材建设规划,努力打造精品教材,逐步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
在制定教材规划前,一定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使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有深刻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规划。
6.加强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产学结合,提高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加强教材建设方面的校企合作,是产学结合的重要内容。利用高职院校教师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优势,使其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教材建设的立体化水平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编写立体化教材,这一任务既显得十分重要,又显得十分艰巨。通过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的参考资料,如CD—ROM、网站、题库、课件等,使教学双方能接触到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原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