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困惑、难点与对策分析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6-12-26]
韩振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定位、办学特色、学制改革等认识不一,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理清思路、转变思想,加大改革力度,以使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韩振(1964-),男,山东日照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党办、院办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区域经济。(山东 日照 276826)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发展形势良好。然而,由于高职院校设立的主体、背景、时间不同,管理者对高职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差异,高职院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困惑和难点。分析这些难点,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困惑
1.高职教育的定位问题。高职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方面它应当是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是职业技术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共同构成高职教育。然而,现在高职院校尽管认同这一定位,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令人困惑。(1)相当一部分学校仍停留在高等学历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上仿照非高职高等院校的办法,注重学科课程教学,强调较为全面系统的掌握学科理论,忽视实践教学,实训环节非常薄弱。有的甚至一味追求学生专升本,追求学校升格为本科职业技术学院。(2)部分学校完全倾向于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技术,刻意于某种专门技能和技术的模拟训练。既忽视了高层次专业理论教育,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导与培养,把高职教育简单理解成“就业教育”,因而盲目扩大技能、技术的训练。(3)个别院校存在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纯市场行为,根本不管什么定位,唯利是图。
2.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问题。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于其他院校的稳定的特性、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目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特别重视“特色”,所以学校都苦苦追求办学特色,“为了特色而特色”,大家因“特色”而困惑。其实特色并不神秘,高职院校只要抓住了高职教育的本质,贴紧了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贴紧了行业,贴紧了市场,严格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办学,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3,学制改革问题。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行高职教育“两年制”的学制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节省教育成本,缩短高等技术人才成才的周期,也为了改革三年制高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比较浓厚的学科教育的倾向。目前,教育部批准的试点院校共 216所,涉及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专业。然而,许多院校对此深感困惑。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中专学制是两年,岂不是又回去了;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求通识课、专业课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要重视实践、实训教学,两年时间的确感觉不够用。本来高职作为新生事物,社会对此应有个接受过程,现改回两年制难免会有些偏见,这也许就是大家困惑的原因。实质上两年制和三年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教育部并未要求高职全部改成两年制。学制问题应当要从实际出发,不可盲从。
4.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问题。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仅仅局限于同国外的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无实质性推进;有的学校的合作方并非高职院校,主要为了做出国留学的生意;有的尽管能够互派留学生,也背离了高职教育的方向,走了普通本科的老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学习国外优秀高职院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更加有效地参与竞争,切实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5.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问题。国家对高职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决定在全国遴选并建设100所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代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一举措着实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有近半数的高职院校跃跃欲试。这里边有几种情况,有的院校的确认真依据国家示范院校遴选标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名副其实的示范性院校;有的就是孤注一掷,不惜代价全力拼下示范院校,抢得先机然后再慢慢规范,内涵发展,达到一劳永逸;还有的纯属“跟风”争创,不得已而为之。大家都来争创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本来无可厚非。然而示范院校是做出来的,而不应当是“争”出来的,需要学校长时间的积淀。可是遴选标准并没有建校最低时间标准,也没有划定遴选范围,许多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高职院校,当然不甘示弱,来不及喘息,便又投入到新的一轮角逐中。没有被评为优秀的也不甘上一轮的落后,跃跃欲试。
二、高职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在数量上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许多学校教师增长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张的速度和学生增长的速度,生师比极不合理。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从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素质结构及专业知识结构来看,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年轻教师比例太重,兼职教师缺乏规范管理,大部分教师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整体素质亟待提高。2005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6省5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评估工作进行了抽查,结果表明,在二级指标“师资队伍建设”中有13.2%的院校处于C等级,75.5%的处于B等级,处于优秀等级的仅占 11.3%,这是所有15个二级指标中评估为A级的最低比例。
2.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突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大多沿用了学科体系加实践环节的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仍以书本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理论讲授为重点。学生仍然为了试卷、为了分数而学;而不是为了应用、为了能力、为了创新而学。改革的目标总是力图将社会需求和学科体系整合。这样一来,老的一套放不下,新的要求又体现不好。靠这种“整合”,难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靠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即一方面要有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基地;另一方面要有能够熟练或较为熟练驾驭这些设备能力的教师,去开设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工程训练课、技术训练课、项目训练课等。然而,真正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而且在大多数专业运转管理正常的学校还在少数。有的资金紧缺,除应付基本建设、人头费和日常开支外,无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上。有的即使投了资金上了实训设备,由于缺少实践课教师,课也开不起来。有的学校上设备主要为了应付参观、检查和评估,实训设备成了摆设。
三、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找准位置,明确方向,积极推进高职办学思想的转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客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高职院校应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亲和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发展非一日之功,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一流学校,成为全国的示范院校,必须扎扎实实做出一流的工作,必须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实行先进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质的办学条件,并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走内涵发展的路子,而内涵发展,根本的问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改革。为弥补教师动手能力差、实践课教师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校的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按照需要改善师资结构。在重点抓好师资结构和质量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大胆探索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并重与统一,注重技术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结合与融通。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教学要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方法也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在专业中的作用,采取灵活多元的考核办法。
3.加大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和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是解决这个问题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则是最佳、最便捷的方式。因此,重视实践教学是每个高职院校必须下大力气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一方面要面向社会、依托企业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好自己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还能产生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多种方式,其中订单培养就是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提出,要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高职院校要切实做好订单培养,在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的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
4.从实际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办好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进行改革探索,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机制;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坚持这四个必须,才能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才能办好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教育与职业》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