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走出高职评估的二元困境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02-06]


徐国庆
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对学校发展既有激励功能,又有导向功能。如果所导的方向不正确.那么学校越努力,结果反而越糟糕,其所造成的偏差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纠正。可见.评估实在是应当慎之又慎的事,尤其是评估指标的确定,应当建立在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并且最好经过试评估。高职发展正处于从外延扩充到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内涵建设仅仅意味着基本秩序的建立。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教育行政部门运用一些评估手段来促进高职发展确实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科学地确定评什么、如何评。
目前令高职院校最苦恼的,就是评估指标本身的矛盾,它使高职发展陷入了二元困境。具体表现为: 一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在办学方向上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广泛地开展产学合作,重点培养学生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 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对高职师资水平的评估还是以学术性大学所一贯采用的学历、职称为标准。而教师职称评定要求也与学术性大学并无实质差异,基本上也是对课题、论文、著作等方面的要求。与高职发展真正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教材开发、实践能力提高等,基本没有反映到指标体系中。对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在英语等方面仍然有着较高要求。所有这些具体要求.与高职发展的总体政策是相矛盾的。为了通过各项评估,高职院校不得不朝着指标规定的要求而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却是与大方向相违背的。怎么办?其间自然有中国人所特有的方式。
如果希望通过评估,给高职发展真正营造一个健康空间,就必须认真思考这些问题。造成这种自相矛盾状况的首要原因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对政策缺乏整体设计。积弊太深.且并非理论研究所能解决,但若在发布一个政策、方案前,能多一些研究、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试验,是可以避免许多问题的。其次,反映了许多人对待高职的叶公好龙心态。经过几年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发展高职的意义,也认识到了高职必须有自己的办学方向。但是,仍然有许多人放不下学术性大学的情结,并没有真正接受职业教育自身的价值。他们总是模模糊糊地认为,英语不达到一定要求是大学生吗?没有较高学术水准的人能当大学教授吗?没有一定学术成果的院校能称为高校吗?其结果是,要求高职既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又必须具备一般大学的标准,只是在程度上可以要求低一些。这种心态其实久已有之, 比如过去对中职普通文化课程的要求就是“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
试想,如此要求,恐怕就是学术性大学也难以做到。大学对精英人才的培养是以让多数大学生学了大量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为代价的。高职教师要具备高学历,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就难以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及与企业合作的能力;要求高职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撰写学术论文上,就难以要求他们在课程建设上真正投入精力,高职课程自然也就难有-特色;对高职生外语、专业基础理论学习要求过高, 不仅会因难以达到目标而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会因大量分散他们的学习精力而影响了能力训练。总之,面对学术性与职业性这一对矛盾,我们必须做出取舍。只有破除理论与实践的二元等级论,真正认可了实践知识的教育价值,才可能真正认可高职教育存在的价值.也才可能发展真正的高职教育。高职的发展道路在于自身的专业化,而不是趋附,于学术性大学。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能体现高职特色、符合高职发展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办学水平评估、教师职称评定等评价体系。在办学水平评估方面,应重点评价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训条件,以及其教师是否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力。教师职称评定应弱化对其理论成果的要求.强化对其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的要求。对高职教师来说,除课程开发外,从事一些研究与开发工作也是必须的,但是应鼓励老师多从事一些工艺设计与技术改进、产品开发研究,对成功与企业合作完成研发项目的教师,更是应予以高度肯定。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要改革评价方式。《职教论坛》2006年12月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