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信息技术知识与财经类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03-24]


琚春华 周 怡

摘 要:根据信息技术知识与财经类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新需求,在分析信息技术发展对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财经类专业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知识与财经类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知识;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
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式下,为适应现代化管理与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类新型网络化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和软件包,如会计电算化系统、金融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网上银行系统、运筹与决策算法软件包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行业管理和服务与企业决策分析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行业管理与服务方式更新变化的同时,对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改进和完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财经类专业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面向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不能及时反映专业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因此,如何将动态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融合到财经类专业课程中,优化财经类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教材形式比较传统。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必备工具。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以传统的文字教材为主,以多媒体及CAI教学课件为辅。而财经领域内目前涌现了诸多与财经专业相关的新型信息管理系统与工具,如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电子(金融)汇兑等,这些属于电子教材或电子模拟系统。这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新型知识获取须更多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与仿真操作,以及多方交互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显然,相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单纯的传统文字教材组织结构已无法融入最新的技术知识,不能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新发展。
2.课程教学内容更新相对缓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这个问题在多数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较为普遍。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有3门,即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基础和信息系统,并且这3门课已开设多年。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10多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基础课程、数据库基础课程同时开设5年以上占60%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5年以上的有80%多,近2至3年才有学校开设ERP系统的课程。此外,从教学大纲来看,信息系统课程教材更新缓慢,信息系统范例单一,版本更新不及时,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与知识相对滞后。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作主张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教与学都不能适应实际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对滞后,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财经专业融合的知识掌握不够。
3.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课时较少。与财经类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新知识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需通过实际运作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在目前教学环节中,由于缺乏与信息技术同步更新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应用环境,学生多数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来获取知识,少有模拟仿真的有效实践,学生难以真正地操作与模拟实验这些新型的信息系统和工具。
另外,通过对北京、上海、浙江10多所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类课程学分占必修课总课程学分14%,占必修课总课时量不到12%,如果包括专业选修课,则该比例均低于10%;从课程量来看,信息系统课程课时只占必修课总课时量的5%左右,其中实践课程只占信息系统课程总课时的1/6,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掌握信息系统实践操作能力的需要。
4.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同时具备财经类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通常是由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教师承担的,这些教师虽然具有相当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各种类型的应用系统、工具和软件包也能驾轻就熟,但对其中所涉及的各种财经类专业知识就鞭长莫及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融合,在实践时难以找出数据出错的原因。另一方面,财经类专业教师由于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对各种高新技术的模拟系统难以熟练操作,不能独立承担此类课程的教学。因此,学生在此类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学习时,难以获得较好的指导,因而就难以深入了解和熟练掌握。
三、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以上财经类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导论教学。引入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前导课程,使学生在开始深入学习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程之前,能够系统、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结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例如,可率先在财会学院进行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财务结算、企业资源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等专业融合的前导性课程教学,学生通过前导课程的学习,清楚地了解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方式、结算方法、发展的趋势等,了解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知识融合的意义和方法,这样对学生在后面具体课程的学习将起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这种课程导论教学对财经类学科专业的教学而言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其次,学校还组织各学科中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等开设以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新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以满足各种不同专业学生对于拓宽知识面,充实知识结构的要求。
2,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案例相结合的比较教学。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纯粹地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为例进行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因为教学内容不成熟不充实等原因而适得其反。因此,理应采用应用范围较广、技术较成熟、与财经类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开发工具、应用系统和软件工具包为主的案例教学,并以较新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为辅的教学方式支撑。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产品或工具的架构和功能等;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举一反三,将更丰富的、动态更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专业问题的解决与教学中。
3.专业资源整合的实践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要广泛整合和应用除文字教材以外的各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听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等,在锻炼提高教师利用资源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习惯;另一方面,广泛整合校内各专业资源与信息技术资源,加大财经类专业与信息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资源整合,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接触各种网络环境下的面向实际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与工具的应用。
开设课程设计教学,让财经类专业学生参与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分析、应用与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某种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或者以解决某类专业应用问题为目标,自拟一个专业信息系统方案,进行系统架构和功能分析与设计,并按照要求编写需求分析报告和系统详细设计方案。众所周知,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管理人员和系统开发人员合作完成。为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还可以与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的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活动结合在一起开展,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如何在企业环境中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课堂教学与独立研究结合的开放实验教学、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整合的社会实践教学。通过开放实验的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进行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和工具的学习和研究。在财经类专业中建立信息技术开放实验教学环境,有助于改善实践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同时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高校还应积极利用自身的科研与人才优势,与地方政府、银行证券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各种研究和应用领域中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向社会,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产学研、勤工助学等形式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通过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机整合,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教学,把社会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5.兼备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培养。从学校角度来看,为改善教师知识结构的单一,应该鼓励专业教师通过听课、讲座、进修等方式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各专业知识的结合程度,达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从教师角度来看,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信息素养。
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行革新。因此,更加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知识与财经专业知识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需。学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财经类专业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信息技术素质上的提高,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竞争力。

(作者琚春华系浙江工商大学科技处处长、教授,浙江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