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德国: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产业工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05-20]
作者:魏爱苗 来源:新华网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德国制造”之所以能享有这一声誉,其庞大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功不可没,因为 职业教育备受关注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由于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德国产业工人不仅能够把优美的设计变成精细的产品远销海外,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他们不会因销售对象的不同而放松对质量的控制。因此,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放心地购买德国产品。而正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产业工人。
在德国,职业教育受到关注的程度甚至高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究其原因,职业教育不仅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最新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职业教育,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大学或大专毕业的水平。同时,由于德国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因而德国的大学毕业生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硕士。即便在20.6%的大学毕业生中,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德国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其学业仍属职业教育范畴。翻开德国联邦政府出版的《德国概况》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工业国家,它依赖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显然,这里提到的技术力量指的是技术工人、技术员,当然也包括专家。德国走的是一条技术立国的道路,其原料基本依赖进口。但是德国在进口同等数量的原料后,能加工出更多质量更好的产品,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产值,这就是德国制造业获得竞争力优势的奥秘。
正是基于这种国情和竞争意识,形成了职业教育兴盛的整体社会环境和氛围。在德国民众看来,教育目的是为获取一种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并得到国家和社会认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向未来就业的阶梯。因此,以培养和提高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长盛不衰。
德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科研成果或智力产品无论怎样杰出,没有动手能力,或没有杰出的职工队伍,就无法形成高效的生产力,形成不了产品,智力产品也就不能转化为财富。或者可能是这样一种情景: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的,但由于技术工人的制造水平或工艺跟不上,生产出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产品无人问津,还是不能增加财富。因此,再好的高等教育,如果没有普通的职业教育为后盾,工艺水平上不去,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在德国人看来,只要大家都敬业,都能完成本职工作,社会就会发展和进步。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和门户之见。同时,德国各种职业间的实际收入差别不大,只要诚实劳动,都会有相应的收入和发展空间。在德国,认真学习一门技能并在社会上立足的氛围甚为浓厚。这也是职业教育能够盛行的重要缘由。
德国面向中学生的职业教育有两种,一种是二元制职业教育,一种是全日制职业教育。德国在2005年3月通过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全日制职业教育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地位。这部法律对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修正,如某些课程内容的教学“必须在现场进行”,考试的内容则由当地商会和学校共同确定。
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可以说,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实践为主。在学习期间,学校的作用是配合企业传授专业理论,并按照国家对公民的素质要求普及语言和文化知识,如所有二元制职业学校都有这样几门课程:德语、宗教和社会学,有的还设外语课。对德语的要求不仅是书写正确,更重要的是文字和口头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既是职业或专业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考核。
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的学制应不少于2 年,但不超过3年,具体由所学专业的性质决定,最低限度是学时不少于2年。课程安排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学习与职业相关的行业基础知识,从而为今后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基础。这是第一阶段。第2年和第3年是专业学习。这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毕业考试。考试的内容由各州的商会或所学专业的行业协会与职业学校共同确定。经过二元制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所获毕业证书有两个作用:一是学徒期满的就业证书(可以自己开业或创业),二是进行职业深造的资格证明,即可进入高等专科或技术大学继续学习。这也是德国没有高考的原因。
据统计,2005年德国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约95万人。其中签订了职业培训合同的学生占当年普通中学毕业生总数的58%。这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二元制职业教育,既是工厂的学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德国历史上,这一比例第一次低于60%。其余的中学毕业生大部分进入由各级政府或劳动部门举办的各种职业学校,包括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这部分人并不是不愿意进入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是近年来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有限,接纳不了那么多的学徒工。为此联邦政府每年都要向工商界发出呼吁,尽一切可能多招收一些学徒工。各州的州长甚至把本地工商界的大户请到州长办公室,具体落实招收事宜。德国中学生经过二元制教育后就走上工作岗位的占大多数。
职教满足企业需求 法律保障职教质量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据最新公布的数据,国家承认的职业教育专业约为350个。除高等教育之外,职业教育一般属于各州管辖范围,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本州经济发展和企业,所以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各州之间也不尽相同,根据本州的实际情况,各州自己来决定。比如,在农业经济比重较大的州或地区,农业专业的职业教育比重可以偏高一些。相反,工业比重大的州或地区,可以根据工业的种类,偏重于工业的职业教育。这样一来,对于个人来说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对于州政府来说,也能为发展本地经济提供服务。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05年底,德国全国共有各种职业学校(包括部分高等专业技术学校)8831所,卫生护理职业学校1613所。两项合计是10444所,注册学生约为280万,包括全日制职业学校和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
如此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没有法律的规范显然不行。德国的《职业教育法》诞生于1969年,期间经过多次修改,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5年3月23日。最新版本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目的,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概念。同时,还对培训场地、培训职业认可、培训条例、考试要求、证书发放、培训时间、培训合同、双方义务、对培训学校的要求、培训期间的补偿、职业能力、解除合同、试用期、对老师的要求与监管等,都作了明确的阐述。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4条规定,“经联邦教育和科研部的同意,可由联邦经济与劳动部或其他主管部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颁布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培训条例”。培训条例必须包括受到承认的培训职业名称以及培训过程。整个培训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质量鉴定,包括熟练程度、知识和能力。只有完成并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考试,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按照这样的规定,无论是何种专业,使用什么教材,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质量应当是有保证的。这就好比是搞建筑,无论是摩天大楼、普通民房,还是地铁或公路,工程质量都应当符合统一的标准。
由于德国的教育制度是按照职业的方向确立的,并由两个国家权威部门严格把关,所以除法官和大学教师外,不再设立另外的国家级考试。在德国,普通公务员的角色,一般的职业教育就可以胜任。高级公务员,复杂的脑力劳动工作,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由此大大减少了纷繁复杂的考试环节,官方也因此节省了大量开支。
多元配置职教机构
德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的第一条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联邦、专区和各种劳动组织(社会伙伴、职业协会、主管机构和职业教育的其他提供者)的共同任务。他们为职业教育,尤其是在能够胜任未来的职业领域争取提供足够的位置。”这里的社会伙伴是指雇主和工会。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认为,各级政府,包括联邦和各州政府,都有搞好职业教育的责任,这不是教育部一个职能部门所能胜任的。比如,护士和护理学校,需要卫生部和教育部合办,或教育部委托卫生部来办。对于这种协作关系及运作程序,职业教育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联邦政府的各个部委都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职责和义务,因为只有职能部门或用人单位才了解本单位或部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不过,这当中会涉及一些问题,其中既有怎样按照教育大纲教学的问题,又有对毕业生进行鉴定考试的问题。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员,质量是否合格,不是由教育部或学校说了算,而是要由社会职能部门和各个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说了算。因此,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只能是需求单位或部门。否则学了也白学,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无形中加重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成本。
为了避免这种浪费,德国的教育制度规定,中学毕业后,即国家强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学生开始分流,即70%的中学生开始进行职业教育,10%的学生在大学阶段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高等专业技术学校,其余20%在大学毕业后一般就职于科研部门。相对于德国来说,这种教育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若高科技人才过多,超过了国家财力承担能力和需求的程度,必然导致人才外流和浪费。
对于教育大纲和职业鉴定考试问题,德国的解决办法是,各种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或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由行业协会和教育部共同确定。国家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由教育部掌控,企业或行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由行业协会或公司自己确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受到各界的欢迎。
目前,德国这种70%—80%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结构,得到了德国各个社会阶层的普遍认可和欢迎。联邦政府、各州的州政府、联邦商会和各州的商会,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和大公司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热情都很高。从商会或协会以及公司的角度来讲,这是为自己培养人才,有助于自身的发展,而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国家还予以免税,何乐而不为呢?
企业承担职教投入
由于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所以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主要由企业来承担。据德国官方统计,2004年德国参与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企业有62.2万家,其中西部地区有52万家,东部地区只有10.2万家。2003年至2005年,企业在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均为276.8 亿欧元。而公共财政(包括联邦和州),在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投入,在上述三年分别为31.57亿、31.15亿和28.15亿欧元。公共财政投入的减少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占全部职业教育的比重有所减少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重曾高达70%以上,2005年这一比重只有58%。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对各种职业教育的总投入2003年为68亿欧元,2004年为71亿欧元,2005年为66亿欧元,这其中不包括国家对小学、文理中学和残疾人学校(德国人将其称为“特殊学校”)的投入。国家每年对小学的投入,平均每个学生为3900欧元。对文理中学的投入,平均每个学生为5400欧元;对残疾人学校的投入,人均为11700欧元;对各种职业学校的投入,人均为3200欧元;对二元制职业学校的投入,人均为2200欧元。政府之所以对二元制职业学校的投入较少,是因为这种学校属于半日制的学校,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工厂实习。
科学研究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系统非常复杂。从主管部门来看,国家层面有联邦教育部和商会,其他各部如联邦经济部和联邦劳动署也都有自己的职业培训机构或主管部门。从州的层面看,教育又属于各州的管辖范围。各州的州长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研究职业教育及培训事项,甚至召开智囊机构或代表人物出席的圆桌会议,包括主管部门,以及各种商会和行业协会、大企业的负责人。
职业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管理的多层次,还牵涉到各种行业,包括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农业、服务行业。服务行业中既有传统的面包师,又有现代金融服务业。此外还有与其他欧盟成员国接轨的问题,即培训或教育成果相互承认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职业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很多行业,如机械制造等已经实现了现代化,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被机器人代替,因而培训的内容就要做相应的调整。而有的行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如煤炭行业;有的行业则日渐兴起并逐步扩大,如电子媒体或网络销售等。所有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增加新的内容或专业,并为此制定新的教学大纲,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就是专门协助教育部推广和升华职业教育的一个机构。这家研究所每年必须提出研究规划,研究课题也必须经过教育部的审核和认可。由于联邦各部在自己的职业教育当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因而也把本部门的研究课题委托给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去做,但须经过教育部的同意。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主要成果必须向全社会公布。此外,该研究所的职责还包括根据联邦各主管部委的指示,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和法律文件,每年起草内容十分广泛且具体的“职业教育报告”,参与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等。
中学生青睐二元制职教
在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普通中学毕业生的青睐和欢迎,是由于容易获得就业机会。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后毕业的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用企业界的话说,他们是企业未来创新的主要力量。企业的创新大多是工艺的创新,通过工艺的创新或改进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而工艺的改进主要通过一线工人或技术人员来实现。
二元制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欢迎,首先是在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每周在学校的时间平均为1天半,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是3天半,有些地区或个别专业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将3年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全部学完,然后再到工厂实习,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国内工厂甚至国外工厂设施的培训条件现场实习,实地体验。比如,在宾馆或跨国合作旅游这一职业范围,某些国家的管理可能更先进,更实用,这个专业的学生就有可能到国外去实习。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在国外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培训期限的三分之一。如果培训期是3年,则在国外实习的时间不应超过1年。
其次,学生能够有一定的收入。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来说,有了这点收入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对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则可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增强自己的成就感和成人感。据德国官方统计,2005年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每月拿到的学徒津贴,在德国西部地区平均为623欧元,在东部地区平均为529欧元。由于工种和所学专业不同,学徒津贴也有差别。比如西部的建筑工人,包括筑路工、木工和瓦工,2005年的平均津贴是每人每月833欧元,东部是679欧元。理发师最低,西部是平均每人每月415欧元,东部只有260欧元。
第三,学用结合、充满乐趣。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动与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教育,因此也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这种教育比较符合年轻人活泼好动的特点,因而受到欢迎。
二元制职业教育不是枯燥的课堂教育,学生学习的不完全是书本知识。每星期1到2天(平均1天半)在课堂上课,其余时间在工厂或车间实习,或者每个月在学校集中学习几天,其余时间在工厂或车间实习。当然也有的学校采取每半年在校4个星期,或每年在校8个星期,其余时间集中实习或在工厂、车间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如果企业过于专业化,无法传授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那么学生或学徒工就必须到其他企业的职业教育场所实习。此外,有的培训阶段在本企业不能完成的,即不具备相关的设备和人才,那么这一阶段的实习或培训就由其他相关的合作企业来承担。
第四,毕业生有多种选择。除了就业之外(很受企业欢迎),还可以继续升学,如继续到高等职业学校或专业技术大学深造。在德国人看来,教育是终身的事情,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要学生愿意并通过了上一阶段的学习和考试,就有资格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他们在企业的晋升机会并不亚于高校毕业生。从实际收入来看,如果毕业后立即就业,与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硕士学位的高校毕业生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工作几年后或通过了更高的职业教育,二者的收入实际相差无几,而一旦进入管理层,收入甚至高于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时间长、动手能力强等特点,他们在企业的晋升机会不少于大学毕业生。
德国职教六大经验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之一是组织严密,责任明晰。德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手工业条例中所包含的职业,由手工业商会为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手工业以外的职业,由工业和商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农业领域的职业教育,包括与农业有关的食品加工业,由农业协会为职业教育的责任机关;司法领域对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由该领域的律师协会、专利律师协会、公证人协会为主管部门;公证处的出纳业务,由公证处的财务部门为主管单位;审计和税务咨询领域的职业培训,由审计协会和税收咨询协会为主管部门;卫生领域专业职员的职业教育,分别由医生协会、牙医协会、兽医协会和药剂师协会为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劳方和职业学校各派6 名代表共计18人组成。职业教育委员会属于名誉性质的机构,不支付薪水,但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额由主管部门确定,并报本州最高当局批准。职业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有1名助手。主管部门主要是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责,职业教育委员会则从长远的角度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经验之二是重视技能培训。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首先要先学会一门生存的技能,其次才是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录取的程序上是先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有了这个合同,才可以上相应的职业学校。签订培训合同有两个条件,一、必须是正规中学的毕业生或是完成了职业基础教育的学生。二、企业面试合格。面试主要看身体和素质条件是否胜任未来的工作。在德国,能够跨进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应当说是很幸运的,正规中学的毕业生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机会。进不了二元制职业学校的,可以上其他职业学校,但其就业前景远不如二元制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双方在技能培训上的差异。
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工作岗位事先都要经过两道关口的考试。一是专业知识,二是操作技能。大学生也不例外。只有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和证书,才被称为“合格”的劳动者。二元制职教以外的学生或高校毕业生,一定要经过实习或技能的培训之后方能找到工作岗位。据调查,德国的失业大军中,除了因企业兼并或破产而失业的工人之外,绝大多数属于“不合格”的劳动者,也就是缺少一种技能、经历或证书的人。
经验之三是“为每个人提供培训的机会"。这既是德国政府的一句口号,也是德国社会的一种实践。首先“职业基础教育”是一种“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历时1年,有的是在中学的最后一年完成,有的则是在中学毕业之后再进行一年的“职业基础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进入二元制职教的教育体系或进入“职业专科学校”的正式学习课程。由于受培训场地的限制,二元制职教接纳不了那么多的中学毕业生,所以德国各州创办了各式各样的职业培训学校。既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但以官办的为主。民办学校与官办学校几乎没有差别,甚至条件更好、要求更高。
经验之四是严把质量关。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企业信誉的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在学校,德国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老师和二元制职教体系中企业师傅的任职资格,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又都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制定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避免了“滥竽充数”学校的存在,以及滥发文凭的现象。
经验之五是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更正。由于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不断出现一些新的行业。同时,经济全球化促成了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又使一些行业或职业发生调整,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化。德国职业教育研究所不仅跟踪这种变化了的形势,还要负责公布国家认可的新职业。只要打开研究所的网页,人们就会发现今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职业,哪些职业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经验之六是要有咨询机构为家长和学生服务。面对五花八门的职业学校和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即便是专家也会感到眼花缭乱,学生和家长就更会无所适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咨询机构负责帮助人们解决这一难题。
原载《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 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