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探析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06-19]
廖昌荫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纳入我国“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之中。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观念引入高职教育,使高职教育立足于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高职教育的KASP模型,促进高职院校各类学生的全面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使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异军突起,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它从岗位特征、能力特征等方面综合概括了高职人才的规格。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表现为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则体现为通过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发展。这两个方面整合在一起,从国家的立场看,可以纳入我国“开发人力资源,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之中。因此,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一、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观念引入高职教育
培训(Training)与开发(Development)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培训是企业向员工提供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员工完成当前的工作。开发则是依据员工需要与组织发展要求对员工的潜能开发与职业发展系统规划与设计,为员工提供有助于其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的正规教育、工作实践、人际互动以及人格和能力评价等所有的活动。开发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所学习的东西并不一定与员工当前所从事的工作有关,主要是帮助员工胜任企业中其他职位的工作需要,并通过提高他们的能力来使他们能够承担起一种目前可能尚不存在的工作;另外,在可能会因为新技术、新工作设计、新客户以及新产品市场出现而导致员工所从事的当前工作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开发还可以帮助员工为适应变化而做好准备。 在我国“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超越了具体的企业和组织,已经从单个的企业或组织扩展到了区域甚至全国的范围,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正是与这样的形势相呼应的。因此,有必要把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观念引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把人力资源开发理解为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和全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高等职业教育观。
二、高等职业教育应立足于区域或全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实在不断发展,90年代还出现了异军突起的局面,但是在此过程中,存在“把职业教育当成了单纯的技术技能教育”的倾向。 这样,就把高等职业教育变成了“企业培训”,把教育目标和内容都局限于当前某些具体企业的具体岗位。这样虽然在短期内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目标企业的目标岗位的人员需求,但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整个中国经济和市场正式成为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成分之后,旧的企业、产业不断退出经济领域和市场体系,跨国企业不断进入中国市场,新的产业不断涌现,以原有的企业和岗位为目标而培养出来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更换的周期越来越短。现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公务员考试招收,符合要求的各类专业毕业生都可以应考;工商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日益强烈,已经很少有为不懂经营和管理业务的专业的文秘专业毕业生准备的职位。特别是本来被列为文秘专业学习内容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如文书写作、文印、公文处理,现在已经成为各种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总之,当前高职院校所设置的文秘专业已经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已经存在很大的就业困难,很难起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是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应当坚持。但是,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这个特征,应当正确地理解,否则就会把高等职业教育引入歧途。首先,以就业为导向是方向性的,是基于某个区域甚至整个国家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格健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言的。因此,要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这个特征,需要对区域和国家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各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布局或调整,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各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真正满足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培养具备有关行业或职业类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并具有学习能力,不断发展,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和行业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观点,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不应局限于某个职位当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更不能局限于某个职位的简单的操作要求,而应在确定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时,着眼于相应职业和行业的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和变化,有所超越,在注重当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关注相应职业和行业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型人才。在此意义上,把高等职业教育与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明确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而且也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把职业能力放在比职业技能更重要的位置上。
三、高等职业教育应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以就业为导向,但在总的教育目的上,仍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国内的职业教育研究者在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后,仍明确提出了“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提出“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⑥ 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学生片面发展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把高等职业教育与单纯的技能培训相混淆的思想和做法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现象有很多具体的表现,例如,重视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系统的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甚至只重视孤立的操作动作的掌握而轻视了技能的系统性。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而且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或风气,成为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重要成分。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教师讲授具体的操作动作,在做具体的操作演示,或安排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时,学生比较有兴趣,也比较认真地参与,但只要教师一讲知识性和理论性的内容,一讲整个操作的系统以及其中各个部分的关系等内容,就会有不少学生开始把注意转移到学习过程之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知识,高职教育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在多数情况下,在教师介绍案例时,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但教师在介绍完案例的基本情况进入案例分析时,不少学生就开始转移注意力。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真正问题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个高职教育的特点被误解甚至曲解了。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绝不是因为“实践为重”,就可认为“理论为轻”。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从而树立知识、技能、能力全面发展的观点,并以此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仅会操作,而且有正确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力的真正适合区域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还要坚持“德才兼备”的观点,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的高职院校基于以人为本的观念,提出了“人格本位”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在高职院校中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人格发展和完善方面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现象。在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有教师发现在校园的主干道上行走会有很大的困难,路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痰迹;在课间休息时,有些男卫生间里浓烟滚滚,十多个男生在里面抽烟;有些班级还出现了值日生不打扫教室卫生,班主任只好自己去打扫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高职学生的所想、所说、所为,主要集中在考试过关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等上面,对于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政治观点、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这显示出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没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和要求,在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高职院校应采取系统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帮助和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概括为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的四个要素。根据对“以就业为导向”的方向性和发展性的理解,可以把以就业为导向和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建立高职学生发展的KSAP模型,根据这个模型,确定高职教育各专业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此外,高职教育还应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获得全面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也是各种各样的,而且每一种专业和课程都对知识、技能、能力和人格有明确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包括感知、记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认知活动以及情绪活动的参与去学习。我们主张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立足于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在高职教育中建立各专业和有关课程的KSAP模型,对高职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促进各种类型的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 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