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04-26]
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存在总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竞争性矛盾和自身性矛盾。同时也面临诸多机遇: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提高、结合度增大、诚信度改善、需求度扩大、扶持度加大、学校自身的渐进度增强、延伸度加长。而面临的今后应采取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关口前移、贯彻始终;面向市场、产学结合;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和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等措施,以便应对就业的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峰值,但劳动力需求量却难以大幅度增长,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人。就业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现。
多年来,随着普通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4万人,2005年全国已达338万人,其中民办高校非统招毕业生40万人左右。2006年为413万人。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约为70%。2007年为495万人。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一、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无须讳言,由于8年来高校连续扩招,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迅猛增加,而社会需求没有明显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1.总量性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量有限,每年所增劳动岗位的数量远远跟不上高校毕业生增加的数量,社会能够提供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限,还不能满足全部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就业市场将长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结构性矛盾 所谓就业难,一方面是总量不足,但更多的体现在产业结构、就业需求与高校的专业结构、学生素质之间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如陕西人说的“有锅盔的没牙,有牙的没锅盔”。社会需求与高校供给不能实现完全闭合,致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因专业不对口等原因而失去就业机会。
3.竞争性矛盾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着日益突出的各类竞争: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品牌竞争,大专、本科、研究生之间的层次竞争,文、经、管、商、工、医、农等不同专业的类别竞争、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质量竞争等。由于现阶段民办高校的地位还不能与公办高校相提并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同公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上还处于劣势。那种公办高校压民办高校、规模大的学校压规模小的学校、高层次压低层次、热门专业压冷门专业、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标表现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
4.自身性矛盾 毕业生就业难除社会因素外,由于大学生择业中主观认识上存在的不少误区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的学生对薪酬要求过高;有的对工作强度、环境、福利、地点以及未来发展状况考虑过多;有的择业只看重外企,只看重品牌企业;有的迷信热门行业等,人为压缩了个人的求职空间。还有的毕业生只强调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使其就业机会显著减少,直接导致求职难。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难,归纳起来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适应性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较差,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在人才的培养层次、结构、模式以及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政府与学校限制较多,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高校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组织与内容基本仍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没有很好的与市场需求接轨;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少高职院校核专科院校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使其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距离。
二是传统就业观念落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仍有着很深的影响,大学毕业就要求有干部身份和城市户口,要求进国有单位,要求社会保障和较高福利待遇,要求到大城市等,这些势必造成部分毕业生难于就业。
三是就业市场发展缓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很不成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同样受到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步入市场化发展轨道,但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人才资源配置机制相对滞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就业信息不灵、就业渠道不畅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学校知名度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民办高校中除数所知名度稍高外,大部分默默无闻,难以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无法吸引广大用人单位的“眼球”。学生就业自然困难重重。
五是学生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偏低。不少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入学成绩低,综合素质不高,加之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毕业时其思想修养、知识水平、动手能力等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自身存在很多缺陷,问题较多难以就业。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面临新的就业机遇
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陕西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相对要荣幸一些。据2004年全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统计,其各校的就业率普遍在90%以上,显著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全国毕业生就业率相比要高出20多个百分点。分析原因,是陕西民办高校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相对领先的就业环境。
1.认可度提高 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陕西民办高校及毕业生的轻视、蔑视、歧视现象明显弱化,而认可度日益加强。一个有利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正在形成。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都把目标有意投向民办高校。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也正以自己的动手能力较强、交际广泛、工作认真、思想稳定、不奢求高待遇而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渐进度增强 多年来,陕西民办高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有了明显改善。学校的基本建设逐步到位,教学、实验、设备、图书、餐厅、超市及各类活动设施日益完善和充裕,已经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实验、生活、活动等各方面的需要。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实习、见习的需要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了重要条件,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过去一般认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素质低、水平低的现象有了显著改善。
民办高校不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直接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的学校100%的毕业生被推荐就业。由于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毕业生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有效的保障了毕业生的利益。
3.结合度增大 民办高校多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显著特征在于其职业性,在于必须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办学。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与大、中型国有、私有及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努力,民办高校的这些合作单位已遍布全国,尤其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广泛的建立了联系。校企结合不仅有利于学校的教学、试验、实习和见习;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也从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可以考察实习生的工作状况。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将会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目前,陕西许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就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后直接被企业聘用的。
4.诚信度改善 民办高校在初创阶段,其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学生素质都明显与公办高校存在差异,一般并不被社会各界看好。近多年来,随着民办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形象有所改善。学校的诚信办学也取得明显效果。民办高校及学生的整体形象已今非昔比。毕业生在岗的工作状态与所表现出的忠诚企业、任劳任怨的精神不断得到企业的认可。加之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对工作报酬的期望值较低,对工种的选择性较弱,企业老板越来越把招聘用人目标盯准民办高校毕业生,市场的关注度正向民办高校转移。
5.延伸度加长 民办高校为了最大限度的推荐毕业生,已经把学生毕业问题提前到学生入学时的专业设置、生源分布、教材选择、实习安排等各个环节,把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教学工作、实习见习工作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毕业生就业实际上已演变成学校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就业的要素已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给予消化和实施。许多学校还追踪调查已进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的现状,通过反馈进一步改善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推荐工作,对一些不能适应现有工作的毕业生有的院校还二次甚至三次负责推荐安排,把整个就业工作实际上已延伸到离校以后的时间。
6.需求度扩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社会就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城镇新增就业980万人,经济领域新的行业不断兴起。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总投入达到800亿元,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都为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和择业、创业的机会。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成为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动力。
7.扶持度加大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各项鼓励、扶持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拓展了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渠道。出台了鼓励毕业生创业的各种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多元化就业。同时,省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在大力培育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
四、应采取的对策
就业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石。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为学生就业服务的思想,树立教有所指,教有所专,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提到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民办高校的议事日程上。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提高认识、扩大宣传 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扩大就业、促进发展、实现就业是国家的长期战略和政策,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学生家长的数万元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群众就会把扩招时的感激之情变成“抱怨”之声,就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也会影响民办高校的形象。最大限度的使毕业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高度认识到学生就业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牵扯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和忧患意识,给民办高校毕业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维护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局和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宣传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地位和作用,宣传民办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以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众多企业参与民办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尽可能多的从民办高校招聘人才,提升民办高校的就业率。
2.“关口”前移,贯彻始终 民办高校多以高职教育为主,而高职教育实质就是就业教育。民办高校的各项工作不能离开为学生就业服务这一宗旨。经过了三、四年的学习最后却不能就业,事实上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在教育过程中以“出口”定“进口”,以“进口”带“出口”。在办学的全过程中想就业之所想,急就业之所急,而不是仅仅在每年的3月春暖花开,方才想起就业来。为了克服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民办高校务必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具有较强特色的骨干专业、品牌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与就业市场需求相一致,使学生在校期间力争有更多的实习、见习机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零距离上岗。
3.面向市场,产学结合 民办高校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办学过程一定要转变办学思想,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以“销”定招。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民办高校要按照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开展办学活动,以就业推动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我们要主动研究市场、寻找市场、瞄准市场、走进市场、深入市场、依托市场并占领市场。人才培养规格由市场认定。
4.打造品牌,树立形象 民办高校形成的优质品牌会无形中会提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讲,民办高校只有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重视学生个性培养,学校要帮助学生成功,鼓励学生走创业之路,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在发展中赢得社会信誉和做出贡献。要以优质的教育逐渐形成优质的资源,提升办学层次,丰富教育内涵,树立名校品牌。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民办高校要积极、主动地与本校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发挥行业和大中型企业的积极性,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技能性、实践性环节教学,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5.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 民办高校的学生常因高考不理想而埋下缺乏自信的病根,造成高考“失利”的原因又与自控力弱有关。但他们好交往、爱动手、重情义的特长,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要求具有相通性。毕业生也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就业单位的价值内涵,而非体制内涵。事实上,民办高校的定位及这一群体的学生有一个相对适合自身的就业市场。一般而言,戴“公”字号的单位是禁区、盲区,不要涉足。而戴“私”、“独”、“合”、“外”字号的单位不防一试身手。
民办高校的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和竞争能力。练就一副过硬的本领去闯市场。以实力求生存,以机遇求发展,而不是靠恩赐、靠侥幸、靠关系立足。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考虑以创业的姿态面对人生,在创业中求生存、求机遇、求发展。
解决民办学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核心在于学校教育要更加突出职业性、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高等、中等两个层次。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现全国有高等职业学院872所,在校生595.6万人。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高职生的录取已占到总数的53%以上。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规模是9个科学家,1个工程师,而社会需要的是9个工程师,1个科学家。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十分必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持续多年徘徊的基础上,近年又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4540所,在校生1367.8万人,而接受各类非学历中等职业教育的注册生人数达619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都必须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职业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接轨,要研究市场,寻找市场,贴近市场,瞄准市场,深入市场,依托市场,并最终占领市场,要与各类企业、各用人单位紧密合作,开展“订单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实训、见习等方面一定要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突出按企业需要组织教学、突出为学生就业服务。
现在有一种观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对此持赞同的态度。应该看到,学习需求和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转变为就业需求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矛盾。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向就业紧俏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向转轨。如果说到职业学校学习却不能就业,那么这类职业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职业学院(学校)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中重中之重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立足于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过度”。
职业教育要提升就业力,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本任务定位为技能人才培养。就必须精选教学内容,配备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师。要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实训场所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愿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术型、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广大家长送子求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大动力是望子成龙,毕业后能谋求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陕西民办高校普遍重视为学生服务。西京学院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最具代表性。各校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愿望,十分重视就业工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面向全国,千方百计打开就业市场。在就业地域上他们向经济发达地区挺进,与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地考察,通过内引外联,初步形成毕业生推荐就业录用机制。在类型上他们向外资、合资、高科技产业倾斜,以满足学生获取较高报酬的需要。在层次上他们倡导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从“温饱”型逐渐向“小康”型过渡。(李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