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10-09]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体系构建是其中应当首先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遵循有别于学术型高等教育课程的理念、原则和策略。结合我院近几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构建一个高职教育课程的新体系。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
(一)技术核心而非学科中心的课程知识观
课程以知识为载体,是知识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为学生的发展设定的一个前进的轨道。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作为课程载体的知识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思维训练为中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技术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明显超过科学的成就,而且科学与技术已形成一个双向作用的格局,这种状况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传统学术型大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正是应现代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而产生的现代新型高等教育。作为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并不是学术型人才,其课程内容就不应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知识为核心。这种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是面向市场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人,他们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工程化、为了应用。这种以技术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获得为核心构建出来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是现代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
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观与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观,是两种不同的建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理念。前者服务于学科建设和知识积累的目的,是几百年来大学这种机构留给现代大学的珍贵财富。后者服务于技术开发和职业训练的目的,是近代工业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理念从技术出发而非学科出发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以技术知识为载体,这只是表达了课程的内容和组成要素,是课程的静态的一面。事实上,课程目标的最终达成还在于,这些知识技能是如何内化为学生的身心素质的,这一过程就是课程的动态的一面。现代的课程观更强调课程作为过程的意义大于对知识的掌握,关注作为发展主体的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这是因为人们正深刻地意识到课程目标的达成越来越依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人参与和积极行动,因此,对课程的建构应该越来越多地考虑学习者的特点。
现代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如此,在以技术为核心的前提下,能否更好地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是其课程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两个考察层次:一是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者是课程构建的起点,后者是课程构建的阶段性目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院提出了教育质量的含义之一是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这不仅是科学的,更是务实的。
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能力方面;一是对学习的心理、态度、情感方面。在我国,现阶段进入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这两方面都与进入学术型大学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处于弱势地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未来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在理论学习中的失败也许恰恰证明他在其他方面有过人的地方。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努力寻求职业需要与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
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在如何落实则见仁见智。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是参与,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这种参与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但是在课程体系设计、内容选择上要能有利于这种实现,体现参与的要求,创造参与的条件,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因此,高职课程体系不应当仅是知识的体系,它不仅要包含知识点,更多的内容应该是技能项,是技术知识体系,是经过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课程的重要目标。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技术运用到实际中去,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实践性强的、操作性强的课程科目应当占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并使课程体系的结构有利于教学过程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到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方式上来,通过校内外实习职训基地,让学生能在更多更好的实践环境、动手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
二、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高职课程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等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课程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基于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过程性课程。
5.高教性与职业性统一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技能培养受到了足够重视,但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技术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二者应统筹兼顾。作为高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不能落人单纯性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窠臼,必须在课程上予以保障。这也是高职区别于中职的重要标志。
6.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三、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传统学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是遵循以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基础一专业基础一专业”三段式的逻辑思路设计的,我们不妨称之为“顺向设计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就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把职业技能的掌握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课程设计所遵循的路径与学术型大学的课程形成路径是相反的,我们称之为课程的“逆向设计法”。
(一)逆向设计法
逆向设计法是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首先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市场需要),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然后根据核心技术课、职业技能课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课和特色课程。以“逆向设计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了就业这一导向,体现了高职课程理念紧紧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逆向设计法的特点
1.明确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思路。“逆向设计法”所依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通过对就业市场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的。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综合分析,紧密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查、预测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家长、学生的就业期望,从而奠定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逆向设计法从方法上保证了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为学科性课程体系“破除”后“创新”高职课程体系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
2.“逆向设计法”使社会需求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推动力得以实现。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岗位需求。通过逆向设计课程体系的策略把这一推动力有效传导到人才培养活动中,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此推动下,高职课程体系将会不断发展,成为动态、开放、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3.“逆向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奠定了基础。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就业和创业都必须通过毕业生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来实现,利用“逆向设计法”构建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提供了机制保障。
四、“层次一模块”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计设置与体系的建构问题。基于此种认识,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采用“逆向制订法”,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层次一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核心层、支持层、基础层、特色层4个层次和14个模块的课程组成。
1.核心层。核心层设置“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两大模块,其内容是按照职业群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整合而成,作为教学和实训的中心内容,并在时间上、师资上予以优先保证。
核心技术课模块:这类课程覆盖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术,教学上侧重于技术原理、技术方法的讲授。每个专业设立5—6门核心技术课程,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学好这些课程,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知识和技术,确保学生有一技之长。
职业技能课模块:这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课程,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如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即属于此类课程。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职训、实训、实验、上机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2.支持层。针对职业所需,在对专业技术知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职业考证、职业培训、专业实践等课程,以强化操作能力训练。为此,围绕着核心层,我们设计了“专业技术(包括实验)”、“职业考证”及“职业方向”三大模块的支持层。
专业技术模块:是指各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
职业考证模块:旨在保证职业资格的获取,落实双证制度。这一模块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职业考证的相关课程尽可能融人培养计划之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从而有利于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方向模块: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每个专业设立3个左右的专业方向,在第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3.基础层。基础层课程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层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基础层的课程设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的。
4.特色层。包括过程性课程、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课、选修课三大模块。
过程性课程模块,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指导下,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而开设的过程性特色课程。
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与情商”、“礼仪与公关”等三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提高生活品味。
选修课模块,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层次一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各层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突出这个核心,再按核心课程的需要逐层服务于核心,形成了一个围绕核心环环相扣的课程总体结构。这种结构由内到外依次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一课程体系结合“2+1”教学模式和分流培养措施,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高教研究》2007/5文/俞瑞钊 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