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向哈佛借鉴什么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10-18]
哈佛大学不仅执美国大学之牛耳,而且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其影响力已超越美国国界,并以其卓著的本科生教育而享誉全球。
美国人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这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反映了哈佛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美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及美国人对其的深厚感情。哈佛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哈佛大学在历年的大学评比中皆名列前茅,不仅是因为它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着能够培养出一流人才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哈佛大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我国高校要保障本科生教学质量,需从切实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核心地位、重视博雅教育、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提高生师比例和资助贫困学生等渠道入手。
综观世界大学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缺乏一流本科教育的大学是很难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重心在本科而不在研究院。没有卓越的本科教育,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哈佛大学成功的本科教育是经过了三百多年的长期摸索和积淀才最终形成的,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如下借鉴价值。
加强本科教学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基础性核心地位。
在我国,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国际文化交流等职能的拓展,本科教育正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可能性,如果不加重视,其原先的基础性核心地位有可能被动摇。研究生在扩招,学校的师资及设施在进行重新配置。从师资队伍看,在教学一线给本科生上课的知名教授尽管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但在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往往有不少是在读研究生。许多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当中,对少数名教授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一些教师一旦评上教授,就开始把精力转到带研究生上面去了。虽然也有“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但本科生教学往往会遇到教师办公场所狭窄、学生宿舍紧张、实验器材短缺等问题。因此,我们应重新反思大学的使命,将本科教学置于大学核心地位,并奖励教学工作,提升教学地位,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估,把结果作为教师晋升学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克服大学教育职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的人认为,上大学就是要获得一个更令人满意的职业,大学是学生就业前的教育阶段,但大学教育真的等于职业训练吗?答案是否定的。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批评大学只重培养“人力”而非“人性”。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庆典上,当讨论21世纪高等教育如何迎接教育职业化的挑战时,哈佛大学校长是这样强调的:“首先,请允许我说明我们称之为‘人文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一种最好的教育来说,还有无法用美元或人民币衡量的更主要的方面。最佳教育不仅应有助于我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它还应该使我们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要提倡并重视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博,而且在于精神的高雅。正如希腊哲人所指出的那样,知识与美德密切联系。当学生接触了全面知识之后,就可能在精神、道德上产生飞跃。这样,就可能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本科生的教育应该逐步强调通识教育,不仅包含人文教育,也包括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内容的科学教育;不仅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培育熏陶其科学精神。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基础上,学生不仅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且有望形成一种新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公民意识。
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扩大辅修专业数量,提供跨学科学习的机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个性化、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相比,目前我国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拓展。但仅仅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或开设一些人文讲座和科技讲座,只能是隔靴搔痒、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而且从课程的构成来看,这种课程改革只有“加法”,没有“减法”,其结果无疑只能不断地带来课程体系的膨胀,加重学生的负荷。
学生的素质并非是完全同一的,它应当是多样化的、富有个性的,而且这种个性并非是教师为学生设计或规定出来的。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自主的选择,逐渐孕育出来的。总的来说,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在建立科学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应扩大辅修专业数量,给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多次选择的机会,这是高校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另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各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即使是普通教育课程也不应是千篇一律的,应该有各种不同的课程体系。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够使各个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提高生师比例,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交流机制。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的资源捉襟见肘,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在师生比方面,学生规模增长速度超过教师增长速度。另外,任课教师在全校人员组成中绝对数量偏低。所以,我们要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提高投资效益,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教研结合,质量并重,提高生师比例,实施小班上课。同时,借鉴哈佛的寄宿制和导师制,改革助教制度,实施研究性教学,建立良性互动的师生交流机制,使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能得到全面的指导。 (《中国教育报》文/王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