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10-18]


伴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研究的日益深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的重心也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教学目标重心的迁移,即从理论知识的存储转向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二是教学活动重心的迁移,即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行动,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与之相应,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范畴也扩展至教学方法和协调方法两大领域。
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建立在逻辑自治的规则系统基础之上的教师传授学习内容以及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组织措施。关于教学方法的这一普适性定义表明,教学方法涉及一系列的教与学的行动模式、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因此,尽管很难给予教学方法一个普适性的分类,但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第一,所谓“教”法,是基于教师“传授”视野的学习组织结构,其目标是建立一种学习安排,使得学生的从动接受式学习更有规律并更加容易。“教”法的上位概念是教学处置,其下位概念包括授课形式、社会形式和教学形式。
作为上位概念的教学处置,指的是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典型运行阶段实施的实践性的教和学的策略。这些策略是对单一教学方法在时空上的综合运用,具有特定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范畴。行动导向的教学处置(特别是对技术类职业)主要有三种:一是尝试导向的教学处置,主要指关于技术问题的处置策略,包括三个阶段:①“尝试”的准备,即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及其相关假设;②“尝试”的实施,即在独立制定和设计的实验秩序中对假设予以验证;③“尝试”的检查,即对定量和定性的结果予以阐述和探讨。二是问题导向的教学处置,主要是关于技术思维的处置策略,包括四个阶段:①提出问题,即通过思考直面问题情境并确定问题;②解释问题,即辨识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原则予以阐述;③解决问题,即独立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予以评价;④应用转换,即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类似情境中予以转换。三是项目导向的教学处置,主要是关于技术设计的处置策略,包括五个方面:从技术、生态、经济、政治一社会和精神一规范等五个不同视角,采取项目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社会技术学的层面,主动参与技术的设计,从而整体地把握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结果。
下位概念之一的授课形式,指的是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逻辑的思维引导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认识论的处置,它由一个从属于外部认知过程的规则系统构成,主要指向算法逻辑思维的操作,如分析一综合处置、归纳一演绎处置和历史化处置;二是心理学的处置,它由一个从属于内部认知过程的规则系统构成,主要指向心理决策要素的转换,如抽象性处置、生成性处置和研究性处置。
下位概念之二的社会形式,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师生或生生合作的物理组织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正面教学,即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通过介绍、解释或加工知识元素,让学生接受知识;二是单人工作,即学生个人独立制定、实施和检查工作计划;三是派对工作,即两个学生合作制定、实施和检查工作计划;四是小组工作,即由3—6个学生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实施和检查工作计划,各组可完成相同任务(可比性),也可完成不同任务(差异性)。
下位概念之三的教学形式,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或生生互动的主体定位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基于报告、示范或指示等描述性教学(教师中心);二是基于引出问题、激发动机或委托任务等行动性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三是基于派对式的生生合作、探究式的学生中心或对话式的经验交流等发现性教学(学生中心)。教学形式的确定在教师备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教”的过程中,上述这些形式之间的转换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应根据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需要,采用与之相应的效率高的方式。
第二,所谓“学”法,是基于学生“习得”视野的学习组织结构,其目标是建立一种学习秩序,使得学生的主动生成性学习更有规律并更有效果。“学”法既要高质量地掌握学习内容,又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方法,它涉及三种重要的学习技术。
学习技术之一为自学技术,指的是能主动性地占有使用信息,包括:一是自主性地获取信息的技术,例如:阅读、倾听以及熟悉目录、关键词、文稿、书籍、索引、图书、多媒体和网络等;二是生成性地加工信息的技术,例如:记录、摘抄、标示、绘制 (墙报、表格、简图、广告等)、音像制作、方案制订等;三是指向性地阐释信息的技术,例如:撰写报告、阐述理由、演讲总结、评论展示、公众辩论、评审发言以及进行电话联系、发送电子邮件等。
学习技术之二为交流技术,指的是能建构性地多边互动学习,包括:一是沟通的技术,例如:即时反思(Blitzlicht)、核心讨论(如Kugellager)、正反方辩论、全员会议(如Fish-bowling)、分组讨论(如Binenkorb)、小组专家游戏等;二是合作的技术,例如:小组活动、角色扮演、计划演练、项目方法、多重辩论、情景剧等。
学习技术之三为创新技术,指的是能构思性地寻求解决方案,包括:一是设计导向的创新技术,例如:图像处理、抽象拼贴 (Collagen)、创意绘画、哑剧编导(Pantomime)、创意写作等;二是催化导向的创新技术,例如:创意旅行、隐性策划(Metapher-Mediration)、暗示启迪(Suggestopaedie)等;三是方案导向的创新技术,例如:德尔斐法(Delphi-Methode)、趋势分析法、功能分析法(将总任务按功能层次分解获得子任务)、抽象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黑箱法(抽象法变种:忽略内部结构只关注输入和输出)、结构树法(功能分析法的树形图分解)、画廊法(第一阶段为联想阶段:草拟解决方案并以画廊形式展示;第二阶段为形成阶段:相互介绍各种解决方案并予以归纳;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采取全员会议评价不同方案并予以优化)、刺激法(通过看似无关的话语借助直觉反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陌生效应)、635法(头脑风暴法变种:针对一个问题由6名小组成员提出3个方案,时间限制为5分钟)、解构法(Monpologie,借助矩阵将总问题分解为子问题)、逆向思维法(批判性的设疑或否定)等。
关于职业教育的协调方法所谓协调方法,是使目标实现的过程结构化并使参与者主动投入工作、进行决策和制订方案而获得协同效应的措施。关于协调方法的这一陈述性定义表明,协调方法涉及一系列的旨在优化协同作用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术。因此,尽管很难给予协调方法一个普适性的指南,但一般来说,教学协调方法涉及实施协调的规则和协调的程序。
第一,所谓协调规则,指的是涵盖8个范畴的协调原则,即按照任务的透明性(明确的学习内容)、结果的可见性(清晰的学习进展)、情绪的可控性(良好的学习氛围)、行动的参与性(主动的学习态度)、意见的建设性(积极的学习建议)、主题的共识性(共同的学习目标)、表述的形象性(具体的学习任务)、归纳的简约性(简洁的学习总结)等原则实施教学协调。
第二,所谓协调程序,指的是包括6个阶段的协调过程,即一是进入:表述愿景、形成目标、确定方法、记录问题;二是定向:确定难点、分发卡片、收集意见、归纳意见;三是排序:建立主题库(顺序)、形成目标问题(指向)、确定优先主题(权重);四是处理:分析核心问题、决定处理方法、开发解决方案;五是行动:开发解决措施(矩阵)、分配工作职责、制订行动计划;六是结束:反思协调过程、收集反馈建议、开始学习行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姜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