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建立民办教育融资体制 提高投资效益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7-11-27]
一、陕西民办高校融资形式
20世纪80年代,民办高校基本依靠学费收入办学,进入90年代后期至今,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开始向多元化拓宽,逐渐形成了社会投资、个人捐赠、收费并举的办学融资新机制。
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收取学生学费、企业投资、个人筹资、银行贷款以及建筑单位、设备供应单位垫资等,一般没有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依靠社会资金办学。由于经费来之不易,如何融资和提高投资效益成为举办者必须认真考虑的头等大事,也成为影响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
1、收取学费 高等教育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它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产品是学生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资金不可能由政府独家提供,鉴于民办高校没有国家财政拨款,所需办学经费只能主要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这是民办高校区别于公办高校的主要特征之一。
民办高校在无国家财政拨款、转移支付、基建专款或贴息贷款的情况下,所有形式的投资最终要通过收取学费给予返还或回报。收取学费是民办高校经费筹措的根本来源。根据民办高校办学成本逐年上升的实际,即时、适度调整现行收费标准,是学校和物价部门的重要职责。
2、企业投资 一批民办高校直接由企业举办,所需办学经费全额或部分由企业提供。这类民办高校一般起点高、办学经费压力小,加之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必要的实验、实习条件和吸纳部分毕业生就业等优势,一般成功率较大,成为当前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筹资形式。
3、无形资产投入 近年来,由公办高校投入无形资产,企业投入有形资产联合举办独立学院这一模式正迅速推广。无形资产的投入提升了独立学院的信誉、档次与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因生源爆满,收费偏高,效益十分可观。这一模式不仅为公办高校带来额外利益,又能有效保障投资方的利益,受到社会、家长、学生及学校与企业多方的认可,大有成为今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从发展趋势看,这类院校将逐渐向民办本科院校靠拢,最终纳入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体系。
4、银行贷款 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投入,以适应学校自身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求得质的飞跃。通过银校联合,依托银行提供大额甚至巨额资金贷款发展民办高校是近年来筹措经费的主要途径。金融机构对信誉高、生源有保障、具有发展前景的民办高校比较看好。西安地区的几家银行向民办高校的贷款额度己列位的有20亿元左右。一般规模超万人的民办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获得过银行贷款的支持。
5.信用担保或收费权质押
学校可通过信用担保公司从银行贷款,其中担保费用为2-3%,还有不少学校将收取学费权质押给银行,由银行收取学费,同时学校从中获得贷款。这一模式对中等规模的民办高校比较适用,其贷款额度一般为数百万元,能解燃眉之急。现不少学校从中受益。
6、个人投资办学 民办高校起步阶段因公信度低,社会支持度十分有限,办学只能依靠举办者个人投资。鉴于我国个人资本的有限性,个人投资举办的多为一些起点低、规模小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几经辗转,有的沉沦,有的兴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资本积累不断增加,未来个人投资办学、合伙投资办学或筹资办学的比重将会有所增加。如陕北搞煤、气、油的老板等,现却腰缠万贯,资金缺少出路,有意投资举办学校,不失一明智选择。
7、教育基金与信托基金 民办高校作为非营利公益性事业单位,有资格接受有关公益性基金会提供的资金。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该类基金来源十分有限,其中能用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份额更有限。除个别民办高校有所获益外,其他无从谈起,只能寄希望于未来该事业的兴旺发达。
8、捐赠 国外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有相当数额来自该校历届毕业生和社会名流、私营企业的捐赠等。我国限于个人的经济实力、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遗产税”的缺失,公民个人对民办高校的捐赠十分有限,或仅仅象征性的用于资助少数贫困生、表彰优秀生等。目前不少国际友人、涉外机构向民办高校的捐赠日益增多,成为提升民办高校形象和实力的一种支持。不排除今后通过税收调整和遗产税的出台,引导部分资金以捐赠形式投入民办高校。
9、校办产业,以产养学 民办高校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结合专业特色和教学实习、实训的需要,通过举办校办产业获得利润,再返回学校支持办学。西安培华学院成立20年来,正是通过举办信用社、开发房地产及相关校办产业,走以产养学的道路,使学校从中获益匪浅,求得生存发展,创出了一条发展民办高校的成功之路。
10、后勤社会化 民办高校自成立之日起,其后勤保障便以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民个人通过市场运作,积极参与民办高校的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宿、饮食、超市、医疗、洗浴等服务性工作,为民办高校提供新的财政资源,收效明显。
11、企业参与 民办高校面对征用土地、校舍基建、设备购置等高额投入往往力不从心。而有望承包民办高校工程或销售设备的承建方和供货方,往往愿意为民办高校投资或变相投资的形式达到目的。客观上讲,这对民办高校减少投资压力将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快速扩大办学规模的有效手段。
(二)提高投资效益的途径
1.扩大办学规模
陕西民办高校目前校均规模约为5000人,这是一个投资效益比较理想的规模,学校每年收入可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经费结余用于提高办学档次和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也可用于偿还部分债务,使陕西的民办高校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一次新的飞跃。
2.提高生师比
2005年陕西公办高校的生师比为15.56:1,而民办高校的生师比为18.03:1。多年来基本保持这一比例。民办高校必须在用人机制上提倡满负额运行,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3.降低基建、购物成本
在基本建设中,民办高校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减免契税、耕地占用税、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相关税费近20项,成本可以降低20%左右。在购置建材、教学设备等方面,他们采取招标、货比多家、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等措施,杜绝了贪污浪费和拿回扣等不正之风,使建筑成本、购物成本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少花钱,多办事,且质量得到保证。
4.后勤社会化
实现了学生宿舍公寓化、教员住房私有化、就医治疗保险化、教职工及学生食堂饭店化、子女读书、就业社会化的目标,使学校的财力、人力和精力得以从庞大的后勤压力中解脱出来。一般的说,后勤投资约占学校整体投资的40%,科学、有效地实施后勤社会化是发展民办高校,采取多元投资的重要手段。
5.多层次办学
具有国家统招生本科、高职、高教学历生、高教自考生、预科生(职高)、成人教育、短期培训等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办学体系,有利于充分挖掘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潜力,一专多能、身兼数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充分利用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降低办学成本。
6.发展教育产业
教育产业是一项可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以美国为例,其教育产业处于美国所有经济产业的第三位。以陕西民办高校每年生均消费1.2万元计,一年的教育消费可达27亿元。这对扩大学校基本建设规模,增加各类设备投入,带动学校周边地区的交通、通讯、商业、饮食等行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