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8-12-17]
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的重要举措。工学结合的本质就在于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高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深入探析企业文化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创设新型育人环境,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从文化视角看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与企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企业的现实需求应当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里得到体现。现在,企业选才、用人乃至整体管理已从更深更广的文化层面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要求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岗位上,以适应岗位的技术要求,更应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而崭露头角。事实上,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才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我们需要意识到:以往高职学生在接受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掌握知识技能上,他们很少、也很难通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行为去了解、领会到企业管理的精神,换言之,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予以正视的问题。
要求毕业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员工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现代企业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只有构建学习型组织,企业才能应对变革;只有具备继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精神,毕业生才可适应社会的要求,才能在人才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到企业的欢迎。然而,因体制、观念等因素所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的灵感得不到激发,创新才能得不到培育,毕业生到了重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企业很难有突出的表现。这与现代企业所崇尚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要求毕业生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巧。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一个富有团队精神的企业必将能够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院校对学生强调了竞争教育,却忽视了合作教育。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足的状况亟待通过学校的培养得到改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只有适应企业环境、接受企业文化、形成合作精神、发挥创新能力,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进而赢得在企业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再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收有价值的元素,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使高职院校园文化体现职教特色。也就是说,融入企业文化、促进文化互动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务。
二、文化的互相渗透吸纳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意义
任何一种主流文化都是在多维变化的过程中,通过辩证、提炼、汲取和扬弃,才形成自己具有核心意义的精神和方向的。同样,对企业文化的吸纳能促进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准的有效提升。
文化融入有利于学生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追求不明确,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价值选择上采取双重标准,在实践中体现出“知”与“行”的背离。现在我们倡导校企合作办学,实行工学结合,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能更加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等关系,加深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与理解,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企文化互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职业素养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高职教育的“高”应当体现在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而这依赖于学校较高的人才培养水平,也依赖于对文化的吸纳。现代企业选才的依据决不仅是学生的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更看重其职业素养。他们认为学生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忠于职守、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实行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更容易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逐步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自身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与企业员工的交流中,学习他们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确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通过亲眼目睹现实生活中竞争的激烈性,会认识到“市场不相信眼泪”,从而增强竞争、效率和成才意识,炼就不怕艰难,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到企业参加大量的实践锻炼有利于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展,学生能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企业文化可以加快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化,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成熟,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的职业综合素养。
企业的精神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应懂得:许多成功的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制定的行为标准,常常激励着全体员工,并成为对外界的一种精神象征。海信集团提出“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的理念,把创新作为“企业之魂”;而奇瑞汽车正是凭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世界一流、造福人类”的大气魄才实现了迅速崛起并跻身大企业行列的奇迹。现代企业一系列优秀的管理理念和精神不仅激励员工不断进取,同时更值得在校企合作中为我所学、为我所用。借鉴与学习这些,有利于学校良好校园学习风气的形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培育人才。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互渗透,交融,能够丰富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教育文化特色。
透视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的多维影响,实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的互补,应当成为当前构建、创新特色高职校园文化,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者有责任设计、培植一种新的复合型文化,形成一种新型育人环境,通过这种环境,去规范、协调、激励新型人才的行为,促使他们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三、高职院校应如何实现对企业文化的交流与吸纳
目前,校企合作已被公认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必经之途,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相渗透、互相吸纳则是校企合作的高层次追求。在两种文化的吸纳融合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更应强调教育对社会实践的适应和融入,从而铸造一种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相统一的高职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正确对待文化交流中的差异与碰撞。因为需要面对竞争与淘汰,企业更加注重绩效、更加讲究实际利益,所以经济价值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而学校的职责是教育学生、服务社会、培养人、塑造人,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更注重社会效益,更具有人文色彩。于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矛盾在交流过程中日益凸现。其实,碰撞和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有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将逐渐社会化,只有与社会相互撞击、相互补充,才能实现相互的交融和促进。我们需要做的是发现两种文化的相通、相同之处以及文化融合的积极价值,积极思考怎样把两种文化的碰撞力,更好地转变成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持续动力,同时树立开放、宽容、理性的文化观念,构建和谐的动态结构,持续不断地发挥文化的推动力。
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它也为文化互融提供了基本的保障。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现在我们所推行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真实情况,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营造氛围,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而这种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作长期的潜移默化。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岗位意识,这既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及校企文化交流的目的,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次,移植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缩短学生适应期。第三,突破原有的诸如建立校园社团、举办文化艺术节和汇报演出等传统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技术创新竞赛、创业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原载于《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