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2-26]
摘 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层面,也是实现高等教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创建“应用型本科”的改革为例,介绍了其贯彻教育部〔2005〕1号文件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进行定位,并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行的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民办高校
浙江树人大学是一所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在学校“加快转型”和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过程中,积极贯彻教育部一号文件的精神,以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为逻辑起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地改革,展开了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化改革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
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学校培养规格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明确指导思想。浙江树人大学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调整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符合国家对本科教育“学术性、专业性、基础性”的总要求,二是要使本科教育区别于具有20年历史的专科教育,三要体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本校自身的特色。
自教育部〔2005〕1号文件颁布以来,我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取经和学习活动。经过多方论证,在充分吸取国内民办高等院校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经验基础上,将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其培养总目标为: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基本规格
人才基本规格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浙江树人大学校长朱五教授指出,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是动态的,决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是不同的,现在整个社会、科技、文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本身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不断产生,因此,如何按照“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明确一所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是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也是加快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必须下大力气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
根据教育部〔2005〕1号文件的精神,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浙江树人大学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进行了调整。
第一,人才培养规格调整的思路。在人才培养规格的传统表述上,大多数高校采用了“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几个层面对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进行划分。这种划分基于“专业教育”的视角,从学校教育中德智体美等各育之间的关系来制定。很显然,这与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在本科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已明显觉得以上的表述过于的简单和泛化,不能很好地体现本科教育的特点,也没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缺乏应有的针对性。为此我们从大素质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教育部一号文件提出的“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大胆地改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加以重新构建。
第二,基于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知识的外化体现为能力,而内化则形成素质。因此,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序列就构成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标准。
第三,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内容。基于以上的分析思考,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基本规格确定由基本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部分所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基本素质: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与社会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和身心素质。
知识结构: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跨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了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强,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具备从事本学科专业一定的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根据一定的规律进行课程组合与设置构成了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同时,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知识载体,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浙江树人大学对各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各课程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深入改革,要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根据各专业性质,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的基础上,从课程结构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第一,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基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多元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我们在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通才与专才”培养的结合,采用了具有灵活弹性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这一课程结构体系基本示意图。
在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化的过程中,我校一方面以“校级公共必修课”、“校级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平台”与“专业基础平台”来构筑宽口径的知识平台,以增强大学生宽广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在高年级中开设针对性强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课程学习的机会。各专业根据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和规格标准,构建起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将课程设置与教学制度相结合,将公共基础课等引申课程纳入选修课的管理,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至20%,固化和提高校级选修课的质量,使高年级本科学生拥有专业方向模块选择和适量专业课选修的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和制定了各专业教学环节关于“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并以突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加强了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中核心课程的建设。
第二,课程内容整合与改革。课程内容整合必须切实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基本目标,首先,从制度与机制上鼓励广大教师开展面向课程层面的教学改革研究,大幅度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并积极推进校本教材建设。其次,整合与改革主要依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着重针对课程的实践层面进行,十分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从总体上提高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工科类专业增设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或大型综合实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文经管类专业重视提高学生社会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加强对“学年论文”的撰写与社会实践的指导,增设了“专业(应用)软件实践”环节。在选修课中增设了实验选修,尤其是结合创新教学和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选修项目和课程,以提高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整合,我校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在原来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占总学分比例文科类专业达到了15%-25%,而工科类专业达到了20%—30%。
四、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实施途径
改革的目标与任务的实现必须创新实施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来实施。我校通过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标准的调整与改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同时在不同层面上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切实落实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第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观念。任何改革,都必须以观念作为先导。浙江树人大学在改革初期就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问题进行了大讨论,以确保全校上下对改革的目标形成共识,加强学校各管理层级实施过程中形成合力,以有效地推动改革进程。同时,改革的本身也是由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推进的,这对于推进改革目标与任务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学校对形成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计划等材料下发到各管理层级组织学习,并通过组织教学工作研讨会议等形式,以进一步加强学校各层级对于改革目标与任务的理解,明晰新的教育观念。
第二,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制度是介于观念与实践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同时制度也是规范行动、确保改革秩序的有效体系。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整,明确提出要加快学分制建设的步伐,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框架结构体系。同时,在结合中共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2005一号文件以及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以适应大众化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从外围制度上看,学校在经费制度、教学监督制度、教学激励机制以及后勤保障制度等方面也正在做积极的调整。
第三,加快师资建设的步伐。从两个方面上来加强师资的建设。一是从质的层面上分析,学校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与教学提出的要求,在加强教师理论教学的同时,要求教师本身提高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二是从量的层面上分析,要加强引进与培养力度。由于新培养方案增设了多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并且提高了选修课比例,对课程数量的需求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充足的师资力量对于确保开出丰富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增进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对于满足课程数量与质量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学校推行了“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等制度,并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工程”,以确保教学改革的稳步实施。
第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这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方法问题,首先应该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教学如何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必须加强教学法的研究,结合学校教改课题,将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将加强教师在结合课程性质基础上的对于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讨论式教学、直观性教学和因材施教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灵活改革教学方法。
第五,学校出台了相关的改革配套措施。在课程层面上,学校引进精品课程平台,加快课程建设步伐,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同时,为满足大量的课程资源需求,增加网络课程,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起到补充的作用。在实践教学层面上,学校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推行项目负责制度,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积极实施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质量保障机制上,学校进一步完善于质量控制系统,从校、院二级对教学进行质量监督,通过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督导制度以及听课制度等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管理上,学校加强了教学管理人员编制,采取激励措施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学习提升管理人员的改革与创新意识,同时,从硬件上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平台建设,推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做好管理服务. (中国教育先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