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构建探讨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3-10]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组成部分,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存之本。文章提出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灵活定位,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才能提高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样化。近几年,国家加快了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部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由数量和规模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转变,在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层次上,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尤其以培养各行各业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技术型等人才为主。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拓宽高校办学资金渠道的产物,随着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自身的生存发展,还将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早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学校办学的座右铭。对民办高校而言,更是生存之所依,发展之所系。因此,探究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对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
一、结合自身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灵活定位
民办高校要生存和发展,要成为名牌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为国家、社会服务,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提高其服务的水平。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起点低,办学历史比较短,人才成长周期长,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比各类公办院校要差,大多数学生的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较差,因此如果完全照搬公办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在就业的竞争中不占优势,如果学生的就业不好,必将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恶性循环,民办高校也就失去了生存之源。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的依据,是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所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学校培养规格的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明确指导思想。因此,作为民办高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基本上是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型人才,即使已经升格本科的民办高校,也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注重实践与应用,这种定位就使得它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绝大部分毕业后直接进入生产一线或技术工作一线,从而在起点上就可能低于公立高校的毕业生。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不断成熟,各民办高校不乏有素质很高、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定位显然限制了这些优秀的学生的发展。因此民办高校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的定位适当灵活化、科学化,除了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之外,还应当培养“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即使是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成“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民办高校的另一个目标。
二、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设置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在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相结合的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机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定期进行市场调查,积极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的调整。创办“订单式”培养的产学结合和中外结合的实体性合作培养的专业,打通了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联系。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建立复合性专业,比如专业+外语,外语+专业、工程+艺术等跨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专业,把主修与辅修有机融于一体,适应了人才市场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拓宽了就业渠道。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础,也是办学和培养目标特点的体现。“精化基础理论、淡化专业界限、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成为一些民办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民办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更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搭建由通识教育(含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选修课三个模块)、学科教育(含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教育(含专业核心课、选修专业方向课模块)和能力教育(含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综合能力课模块)平台、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同时将导游证、会计资格证、物流师、CEAC、ACCA、ZHC等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突出了能力培养。创造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改革上,本着能力质量重于知识质量的原则,部分课程以培训模式授课和课堂教学模式授课相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更扎实,操作技能更熟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