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教育规划建言:争鸣:能否为民办高校也设一个211工程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3-28]

 

  元宵节最后的鞭炮声终于落地。2月11日一早,一条“全国优质民办高校建设专题研讨会”的红色横幅,挂在了杭州梅苑宾馆一楼会议室的墙壁上。
  “这是今年春节后我出门参加的第一个会议。”头发已经雪白的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抬头笑着说。
  坐在他身旁的是对民办教育情有独钟的著名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厦门大学89岁高龄的潘懋元教授。同时出现在会场上的还有19家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的院长、书记,其中两位是公众最为熟悉的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江西蓝天学院董事长于果。
  立春已过。在2009年开始的这个春天,他们相聚在一起是要认真讨论一个重要而严肃的话题——在国家征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大背景下,民办高校要不要集体发出声音:建议国家为民办高校也设立一个211工程?
  于是,他们特意选定了2月11日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
  民办高校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刻
  毫无疑问,中国民办教育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从1998年至2007年短短10年间,我国民办高校已经从20多所增加到297所,在校生从两万多人增加到180多万人。教育的层次也有所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已有40所,其他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也在探索之中。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重要的指标是要看其毛入学率是否达到40%~50%。照此预测,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毛入学率也将继续提升,民办高校应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民办高校的兴起是中国教育体制最重要的改革,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曾经是中国教育部主管高教工作的副部长,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周远清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谈对民办高校的认识是颇具历史价值的。
  “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要有民办教育!”周远清说,“我已经领悟到,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地广人多,纯粹公办,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中国必须发展民办高教事业,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也将是一个长期决策。”
  他承认,中国民办教育是从狭缝里生长出来的,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同时他认为,“经过了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的阶段,中国教育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与此同步,民办高校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
  “以品牌院校带动行业发展”成为共识
  “从现在开始,我国人口高峰期已过,高校适龄生源开始呈下滑趋势,民办高校未来的招生规模是不是会呈逐年缩小的趋势?”
  “近些年,公办高校那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已逐步完工并开始发挥作用,它们吸纳学生数量的空间和能力很大很强,同时公办高校有政府补贴,收费标准也要比我们低出很多,我们很难和他们竞争”。
  民办高校办学者那种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心的危机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带有先天的深深印记。尽管不少民办院校,不论是校园环境建设,还是在校学生人数,其规模都已令世人瞩目。但是,这些办学者始终关心的是——“下一步,我们该怎么走?”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规模偏小,层次偏低,资金缺乏,条件欠缺还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整个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高等学校内涵建设和提高质量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也面临着如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加强内涵建设的艰巨任务。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去年11月,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开会期间,西安外事学院黄藤院长便与浙江树人大学朱玉校长商议,联合江西蓝天学院一同发起这次会议。
  在研讨会上,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张晋峰提出,“我们倡议建立民办高校示范校。民办高校要把重点放在品牌建设上,注意提高教学质量,以品牌院校带动行业发展。”
  他的发言得到了积极响应。宁波大红鹰职业学院理事长孙惠敏表示,希望民办高校能整体提高水平,为社会提供可选择的优质教育。南京三江学院副院长董新华认为,“现在民办高校发展已经到了提供优质教学的阶段。怎么把好质量,做强品牌,民办院校应创出特点。”
  会场上出现了许多会议很少有的感人场景。
  参会的民办高校代表自愿成立了“优质民办高校211协作会”,大家拿着红、黄两份资料——《强化社会责任,加强内涵建设》的倡议书和《关于加快民办高校建设,推进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的建议书》逐字逐句进行认真的推敲讨论。在他们看来,“推动优秀民办高校的品牌建设,是关系到民办高校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情。”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民办高校不能被排除在外
  当然,品牌建设需要有载体。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但是,值得关注的是,现有的系列教育工程的建设,已占我国普通高校1/3的民办高校基本被排除在外。
  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许多民办教育界的领导和学者对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民办高校工程”的愿望越来越迫切。2005年,由浙江树人学院副院长徐绪卿主持的《十一五期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成果中就提出:希望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政策,扶强扶优,建设一批民办高校的品牌学校,以示范和带动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2007年年初,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就曾积极酝酿,提议全国优秀民办高校团结起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民办“211高校”建设工程;同年3月,黄藤向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正式提交了关于“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民办高校工程”的提案,但限于各方面的因素,这一提案一直未得到响应。
  民办教育的创业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格外地坚韧执著,曾有的经历让他们懂得,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从来都不是等来的。因此他们再次聚集到一起,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凝聚共识,汇集心声、反映诉求,共同努力,推动国家优质民办高校的建设。
  一份共同签署的《关于加快民办高校建设,推进民办高校示范校建设的建议书》已经修改完毕。《建议》中恳切说,如果没有占高校总数20%的民办学校参与,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是不完整的。这是一个教育群体表达的强烈心声。

(本文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