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校企合作,金融危机下的考验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4-11]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许多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缩身过“冬”,以及生存与否的问题,很少有人会想到维护和拓展校企合作,更难拿出各种企业资源作为校企合作的长线投资。这让原本处于在实践中摸索阶段的校企合作更感到了飕飕冷风。是各奔前程?还是抱团共渡难关?危机之下,校企之问正经历着新的考验。
      校企合作面临“严冬”
     “目前的金融危机,根据我做企业的这点经验,没有见过!”2008年11月27日,在“2008年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这么评价当前的金融危机。新华部集团CEO唐骏则认为,“这次的‘冬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比我们想象的都要严峻,它不只是一个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实体经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寒冷的‘冬天’。”
      数据显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G D P同比增长9.9%,同比回落2.3个百分点,这是中国G D P增幅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
      另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业司的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而广东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吴军称,珠江三角洲地区约30%的外商投资企业出现亏损,50%的外商投资企业勉强实现盈亏平衡,盈利的只有20%。
      那么,这个“冬季”到底会持续多长时间呢?专家预测,起于2007年下半年的这场危机在今年春节过后将会大范围蔓延,顶峰预计在2009年8月左右,2009年末或者2010年上半年逐步回暖一一换句话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严冬。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全社会的人力需求关系,对企业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源的需求。一旦订单减少,生产线萎缩,将有大量的人员失业,对人力的需求也将降至最低水平。
      唇亡齿寒,企业身陷严冬,这对以培养企业一线操作型人才为主的职业院校影响巨大。事实上,一些高职院校已然面临着毕业生出口困难的挑战。
      以苏州工业园区来看,2008年11月对比2007年同期人力需求指数下降了50%,包括三星等国际大公司在内,企业基本上采取的原则是只出不进,基本上冻结了全年的招聘计划。
      三星电子(苏州)半导,本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人事部长李成春坦言:在经济危机之下,企业考虑最多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缩身过冬,现在考虑的是生存与否的问题,以渡过眼前的难关,很少有人会想到维护和拓展校企合作,更难拿出各种企业资源作为校企合作的长线投资。所以在这种困难形势下,企业对尝试长期合作的意愿大大降低。
滚滚寒流,已然向校企合作袭来。
      订单式培养遭遇突袭
      曾经被誉为职业院校应对就业问题的独门法宝一一“订单班”,在208年这场世界金融危机面前受到空前的挑战。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强透露,往年这个时候,企业与学院签订的学生就业订单在70%左右。今冬“风暴”一来,企业退回了已经订好的一半订单,现在只能巩固住33%左右。今年上半年能否再实现30%的突破,“还很难讲”。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李振华说,北京现有机动车350万辆左右,约占全国1/10,平均每天销售1000辆左右;进入10月后,北京每天成交的汽车不足8∞辆。李振华对“奔驰”班、“宝马”班与“雪铁龙”班等校企合作班的就业感到忧虑。
      “金融危机,能源重化工企业首当其冲。”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方明说,受金融风暴影响,部分重化工企业项目下马,签约受挫,退回部分“订单”学生在所难免。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李伟近来忧心忡忡,学院派往广东东莞德资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放假三个月”。
      金融危机暴露了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弊端。在常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这种模式有预算有规划,校企双方可以顺利地对接,但是万一市场出现大的变动,比如这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订单”难免遭遇“退单”,院校陷人被动。这场金融危机百年难遇,抛开不讲,每个企业或者其从事的产业也都是有周期性的,企业用人有高峰,自然也会有谷底,当谷底来临,订单式模式的弊端也同样会暴露出来。
      一向引以为傲的培养模式遭遇寒流,高职院校如何应对呢?作为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高职院校,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又该如何随着市场、企业的变化而变化,度过冬天呢?
      寒风中,他们在思索着。
      转、跟、变,“过冬”三法则
      2008年12月20日,“百所名高职、百家名企业”合作发展论坛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二周年专业建设成果展示会在北京举行。没有悲戚与哀叹,会议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和校长们提出了 “转”、“跟”、“变”的过冬三法则。
     转:办学定位向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转移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劳动密集型企业一直在从用工成本较高的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金融危机加快了这种转移速度。在这种区域企业大转移的时候,作为对就业市场最敏感的职业教育,要把握趋势,练好内功,及时把学院的发展定位转移到为当地经济服务上来。
      还有人指出,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其实早已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在,金融危机加快了产业的区域转移,为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在本地区域内就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等职业教育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现在,高职教育应该认真考虑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了,不能总把毕业生就业的眼光放在发达地区。此次金融危机对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冲击最大,这就是一个警钟。
      此外,从长远看,为当地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也更能提高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
      跟:办学模式、专业调整要跟上产业调整的步点
      专家认为,此次金融危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实质上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改革、发展和升级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抓住这次金融危机迫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跟上企业升级的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加大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升级。
      比如,从汽车产业的历史来看,每一次变革都使人才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年代、50年代两次经济危机的发生,以福特为代表的大批量的生产方式造就了流水线方式的汽车制造人才。70年代人才危机暴露了福特方式的弱点,以丰田为代表的精益生产方式造就了一批精益思想的人  才。新一轮的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并将促进中国自主汽车的发展。自主汽车对汽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去落实。
      还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人才未来的就业状况现在来看不是很乐观,但是,各地在大修地铁、城铁,光北京市就每两年一百公里,每一年新上一条线路,到2009年城铁的投资要达到900亿。因此,对有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就要加强轨道交通专业建设,要把汽车专业的一些资源往轨道交通专业上移,专业跟着企业产业调整来调整,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就业。
      产业调整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惧怕这种产业调整?答案就是学生基础好,学得面儿宽,不怕调,或者说怎么调都行,即“宽基础、强技能”,如此的就业方是可持续就业。
      专家指出,在调整中,学校整个办学模式、办学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跟上企业的步点,甚至是同步进行,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企业是真正欢迎的,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
      变:校企合作模式由松散联系型向紧密战略型转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是“2+1”(指两年学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有专家提出不妨变更成“2.5+0.5”甚至是“3+1”这样的模式,延缓学生就业的周期,减轻社会与企业的压力。
      还有人提出,高职院校现在更多的是立足于招生就业这个层面,但是在“售后服务”上考虑得不多。现在正是转变观念的时候。由于开工不足,有责任的企业又不能够裁员,这部分富余人员如何安置?高职院校不妨接纳进来,进行再培训,待经济回暖时再输送至企业。
      一个更高层面的问题是,校企合作能否超越订单式模式,向更抗风险的战略型转变呢?实际上,非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在实践中已经存在。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是生产半导体的,半导体的周期性非常明显,因此,公司在与院校合作时,明确了不能采用订单式的模式,而是由双方结成战略性的合作伙伴,不仅考虑现在,也要看到将来的发展。
      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仲民还认为,订单式不是不可以搞,在常态环境下它是成功的,但今后院校要充分考虑所在地域企业的具体情况,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是不一样的,地区性的企业和跨国性的企业也是不一样的,单独的中小企业在与院校合作上,有一定的困难,院校不妨“广结善缘”,与多家中小型企业结成联盟,分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收益。
      抱团取暖才能抵御严寒
      “剃头挑子一一一头热”,这是很多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感觉。原因究竟在哪里?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对路当然是最主要的一方面,但是与企业缺乏沟通、缺乏感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如今,企业遭遇金融危机,正是职业院校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而且,高职院校也具备一定的援助能力。
      那么,高职院校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企业输送“暖气”,帮助企业增强活力,抵御寒冬呢?  做企业人才的蓄水池。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比例严重失衡,以往的惯例,2010年的毕业生将在明年上半年推入实习市场,三星公司建议学校针对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延长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理论基础和操作,在2010年经济回升时再推上就业市场,以避免失业的情况发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减轻国家负担。
      经济危机中企业普遍出现人员富余的现象,毫无疑问,让这些经验丰富富有专长的人才流失是巨大的人才浪费,高职院校此时可以向企业伸出温暖之手,帮助企业开拓富余人员的离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金融危机产生的企业富余人员也为自身打造“双师型”人才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平时,这些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报酬要求很高,一般高职院校无力聘用,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这些人员的求职报酬将会普遍降低,用有的学者的话,这正是“抄底”的好时机!。
      还要做企业成本的降低者。以往的合作中生产企业基于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实验室帮助学校节约大量的设备购置费用,同时依托企业的技术力量,帮助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教师和学生,企业和学校都需要维持长期性的实验室高昂的运营费用。在生产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同时,学校可以改变被动接受的角色,主动出击,寻找并联合第三方,也就是设备制造和维修服务企业,在学校建立地区性的设备维修中心。既可以缓解生产企业和学校在技术上和资金上的压力,解决了学校长期的实习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落后不配套的难题,也可以通过提供场地和教师学生资源缓解设备制造企业在后续维修服务运营商的困难,三方共赢,何乐不为。
      此外,还应做企业资源的盘活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日益加强,比较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仍然有必要进行知识结构的革新和变化,学校可以利用经济危机期间,生产任务减少,限制资源增加的机会,向合作良好的企业派出教师,主动与企业工程师联手,组织设备维修,新品研发,核心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盘活部分资源,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为日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要人多抱在一起,学校与企业紧密的抱成一团,相互取暖,这是有效抵御严冬的最好办法。
患难见真情,患难见真交。高职院校在企业过冬时伸出援助之手,一旦企业度过冬天,他们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最好的合作伙伴。
      (来源:《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