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华中科大启明学院深化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团队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5-22]

5位院士共上一门工程导论课,建立优补与退出竞争机制
本学期开学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的学子感到很幸福:他们正享受着5位院士、两位知名教授为其共上一门课——“工程导论”的特殊待遇。3月25日晚,校长李培根院士走进启明课堂,讲授了该门课程的第七讲“专业教育中的‘宏思维’能力培养”。
2008年9月,在业界的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专门成立独立建制的启明学院,开始把符合条件的本科学生创新团队、成建制的实验班和特长生,遴选、集中在学院内,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专门的培养计划。在一系列特殊政策引导下,他们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先行试水者。
生源选拔:
遴选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的本科学生
启明学院的学子来自四面八方,有学生自发创建成长起来的团队,有教师个人热心创建发展起来的团队,有依托职能部门创建成长起来的团队,也有成建制的实验班。他们从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不同团队进入启明学院。
启明学院负责人马建辉称,与高校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启明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是办学观念实现革新。学院以开放办学、创新机制、学科交叉、拔尖示范为办学思路,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杰出人才。学院努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大学教育生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业界中去,让业界人士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院注重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的重要问题,开展主动实践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性学习。
学院设置若干学生创新团队和创新实验班。学院本着自愿原则,遵循一定的条件,遴选具有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的本科学生进入。也就是该校已有或正在组建的各类学生创新团队的成员、各类创新实验班以及特优(长)生等均可自愿参加选拔获得进入学院的机会。从去年9月初至今,已有17个大学生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以及10余个实验班、部分特优生等1000余学子成为该院的学生。
Dian团队(意为“知识的积累来自点点滴滴”)是首批进入启明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团队之一。它由该校电信系教师刘玉于2002年创建,旨在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的团队式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综合素质。团队每年选拔多个院系的近100名学生加入,目前在站143人。至去年底,团队已完成科研项目81项,目前在研23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597.5万元;每年都有数篇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其作品“多通道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荣获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赛特等奖。团队的学生不论是就业还是读研,始终走俏市场和海内外知名院校。     联创团队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创建并逐步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它以参与国内国际竞赛为目标不断进行创新实践。目前的47名成员,来自该校近10个院系。自2000年创立至今,在国内外屡显身手,2007年以来,更是连续两届获得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软件设计中国区总冠军,其队员陈志峰还获得2007年该赛事IT挑战项目全球冠军。
依托该校宣传部创立并发展的“冰岩作坊”大学生团队,以前沿IT技术服务校内师生为特色。9年来,团队倾心打造的“华中大在线”已成为该校学生最喜爱、在国内高校中点击率最高的大学生网站之一。该校师生使用多年的Smooth技术、IKnow问答平台、Flash频道等都出自该团队之手。团队目前有50名成员,来自15个院系。多年来,其成员很多是还未毕业就被“抢购”,创始人王海兵等更成为业界精英和自主创业的典范。
运行机制:
开放式办学,力求与外界关系最大化
既往高校的学院,大都以单一的学科或学科大类为基础组建,且各种办学资源基本为国家和学校自上而下的投入。启明学院的教师、教学、学生及事务等管理工作却仍以原院(系)管理为主,但它通过建设公共平台、实施特殊培养计划和营造氛围,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研究性学习、开展科技创新和个性发展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服务。
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力求与外界的关系,尤其是与社会、业界和国际的关系呈现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启明学院的创立,就是开放式办学的体现。它由华中科技大学与丝宝集团共同创立,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学术界、企业界、教育界人士组成。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先生还捐资2200万港币,支持建设启明学院教学楼“亮胜楼”,并联合创办了华中科技大学丝宝教育与科技创新促进中心,用以开展创新教育思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的新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启明学院确保课堂的开放性,即让学生所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业界。在该院,联创团队的成员们不仅要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还要了解业界发展趋势,对市场需求进行调查,直接研究业界最新技术,因而与微软、趋势科技、博文视点等企业保持了非常好的合作关系。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则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基地或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培训等,为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实践教学资源。目前,该基地正计划挑选年轻指导教师到知名企业进行至少半年的实习,在企业学习电子产品的开发、质量控制技术,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动向等,回校后再学以致用。
培养方式:
自主学习,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设计
学校在要求全校的各类科研、教学平台向启明学院学生开放,并保障相应经费的同时,还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施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专业制度、特别学分制、专业导师制、创新性实验计划、科学评价体系和竞争机制等。
学院成立了学生创新团队联盟委员会、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委员会,让学生参与教与学的设计、评价和管理,实施人才培养与学术自治。进入启明学院的班级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要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可自主选课,鼓励选习交叉学科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在具备相应条件下,可自主选择学校的任一专业;学生的特别创新活动可获得学分;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导师为学生选课、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指导或咨询;设立“启明学院实学创新专项”经费,为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创新活动和主动实践提供经费保障,遵循兴趣驱动、学生自主、注重过程的原则,每位学生要完成不少于一项创新性实验计划;制定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主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
本学期启动的创新教育课程是其培养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建辉说,启明学院开设课程的原则是培养学生的4个共性:自主性、学科交叉性、与业界的结合性以及宏思维。“工程导论”是第一门这样的特别课程,由杨叔子、潘垣、熊有伦、李培根、程时杰5位院士和黄素逸、吴昌林两位知名教授共同主讲,共分8讲,涉及能源与环境、太空、能源发展战略、自动化与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电气工程学科发展、专业教育的宏思维培养以及主动学习过程与方法等,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能力。日后还会陆续开设国际、业界或社会课程,从通识、方法、思维、创意等方面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
启明学院的第一门课一开出,就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学院种子班的2006级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胡焰说:“这门课非常精彩,有利于拓宽大家的知识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院士、名师们的魅力。他们备课很细心,准备充分,经常会有下一讲的老师到现场来听上一讲老师的课,再和相关人士交流,征询意见。现场学生反响热烈,气氛活跃。”
而学院不同团队之间定期和随时的交流切磋,已产生效果:去年11月以来,Dian团队和联创团队已合作完成了4项美国某公司交办的软件开发项目。(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