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教育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6-27]
所谓人才培养规格,是指以教育的自身规律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数量和质量上去思考人才的培养规模、标准、要求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职业学校就像一个产品加工厂,招生部门将“原料”(新生)按一定标准“采购”进来,学校按既定的“加工工艺”(培养模式),通过一定“加工工序”(教学环节等),将这些原材料加工成“产品”(毕业生),就业部门再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以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构建了科学性强、导向明确、适合用于高职护理院校应用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扩大了社会效益及影响。
现将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
一、护理人才培养特色
(一)加强实训教学环节,培养“实用型”人才
1.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本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从模拟到实践”的要求,建设各专业实训室,充分体现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循序渐进的、模拟仿真的教学及其相应的实训环境。学院先后投资600百万元建设实训室,目前已建成包括基础护理实训室、妇儿模拟实训室(内设妇产科病房的新生儿抚触室)、儿科护理实训室、综合成人护理实训室(包括内科护理实训和外科护理实训)、ICU急救模拟实训室等多个实训教学场所。
2. 充分利用中国医科大学四所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我院依附于中国医科大学四所附属医院,近六千张病床和数千名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理想、先进、便利、病种齐全、病源充足的教学实训环境,无论是学生的课间临床实习,还是毕业生产实习,都能够得到极大满足,充分体现了“规模、教学、实习、就业”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优势。同时,不断开发和利用北京、上海、深圳、辽宁等各地区30余所三甲教学医院等实力雄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40周临床生产实习提供了优质的硬件保证,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实施“订单式”培养
坚持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为原则,以素质教育和护理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护生。为此,我们同几所实习医院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即可以顶岗实习的护生经过一年的护理实践后,可根据岗位需求、能力、素质进行双向选择。我校顶岗护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0%,初次就业率为99.8%,近70%毕业生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四所医院和国内省属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工作;护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一次通过率逐年攀升,由2005年的70.5%,提高到2008年的98.6%。学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娴熟,适应性强。经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
因此,近几年我院护理专业成为深受考生欢迎的热门专业,每年录取分数为专科录取的高分数段。学生入学成绩高,报到率在92%以上学生质量好,安心学习,热爱自己的专业,形成了招生、培养和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加强涉外护理人才培养,开拓国际护理人才市场
积极把握护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开阔眼界,面向国际更广阔的人才市场,确定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爱尔兰等国家的大学、护理协会及注册护士考试培训中心均建立了广泛合作和交流。目前已有21名学生出国从事护理工作。
(四)构建和完善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应用Delphi法构建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制了《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评价表》。此项研究标准明确、具体,可检测、可操作,能够非常客观地评价毕业生的质量,对评价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也填补了高职护理教育领域上的空白,并有所突破。
2.采用《用人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评价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在辽宁省4座城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53名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辽宁省8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我院毕业生130名)。
从调查结果可见,调查对象的最高得分为33分(满分),最低得分为12分,均值为26.29(超过平均值24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毕业生质量因素的是,毕业学校、工作科室、毕业时间和工作单位(P﹤0.05)。临床医院对我院130名毕业生进行质量评价,其综合得分为26.71分,高于26.29,说明我院毕业生质量较高,这也与我院毕业生大多数工作在我们附属医院,而附属医院的系统化管理、技术水平高和严格要求等因素有关。
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
(一)适应护理人才模式转变,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比例
1.通过对各类高职护理院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和分析,在课程设置原则等理论指导下,以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应用Delphi法构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或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4大模块,在护理教学中渗透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基础知识,强调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目前该教学计划正在省内2所高职院校试施。
2.提高护生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护理专业中开设英语雅思班和日语班,加大外语教学学时,由216学时逐渐增加到576学时,专业课教师尝试双语教学,注重把国际护士资格考试的内容贯穿于专业教学中,雅思班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熟悉了CGFNS。因此,护理专业学生的A级英语及格率达100%,4级英语及格率达24%,少数学生还通过了6级英语考试。
(二)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1.在专业教学中,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共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5门,逐渐完成专业课程资源全部上网,建立了集多媒体教材、纸字教材、网络课件及网上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2.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目前护理专业承担辽宁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3项,省级教改课题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17篇,论文被多杂志引用。
3.专业教师主编和参编专业教材和教辅教材共27部,其中主编和参编教育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共8部。教材和教辅教材全国发行,被多所高职院校使用。
三、本研究团队的社会影响
(一)护理专业团队(研究团队)
护理专业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团队。良好的专兼职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提供了重要保证。该团队共15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2人,占8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3人,占20%,共同承担护理专业课程任务。从专职教师职称结构上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为2:6:1:2,硕士导师6人;从学历结构上看,硕士以上学位7人,占60%,其余为学士学位;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占70%,形成了较好的梯队。护理专业教师均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和临床带教工作多年,既有护士执业证书,又有高校教师证书,为“双师型”师资。
(二)发挥示范专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及社会影响
护理专业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专业,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同类专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1.2004年以来,受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招生办公室委托,我院为“辽宁省中专升大专护理技能操作考试”的中心学校,每年承担近千名考生来我院参加技能操作考试的任务,并参与该项考试的理论考试命题工作。
2.参与卫生部职业鉴定指导中心的工作,制定了“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建立考试题库、主编培训教材等,参与“护理员培训师和考评员”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3.与卫生部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合作承担社区护士培训活动,为省、市护理学会每年定期组织的省内临床护士继续教育学习班授课。
4.学院被聘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护理教育分会理事单位等社会兼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学生就业创造了名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