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如何从边缘走向“轴心"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8-11]

 

  -许多高校领导者观念落后,完全或部分程度上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认为大学教育研究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
  -宏观、空洞、没有本校针对性的研究对于大学管理和决策的咨询服务作用严重缺失,导致大学教育研究机构被边缘化。
  -要彻底摒弃“以级别论英雄”的课题研究观,要以是否切合大学实际、能否为大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大学设立教育研究机构开始,大学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史,设立教育研究机构的高校达700多所。教育研究机构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发展极不平衡,职能发挥千差万别。除了少数重点大学教育研究机构蓬勃发展外,多数普通高校的教育研究机构非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日渐萎缩,有的甚至被取消建制,有的被挂靠到其他部门,其地位渐离“轴心”,逐渐被边缘化,与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严重相悖。
  大学要发展,研究要先行。只有教育科研获得科学发展,才有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只有教育研究机构从边缘走向“轴心”,才能实现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进而引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领导者观念落后和研究机构作为不够是大学研究机构边缘化的根源
管理是科学,这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不争事实。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而言,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得更加充分,比起其他行业的管理更显得重要而富有深意和难度。然而,许多高校的领导者却依旧观念落后,完全或部分程度上停留在经验管理的落后阶段,“决策大多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知识和智慧进行的,决策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领导者阅历是否丰富、知识是否渊博、智慧是否过人。”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大学领导者往往认为大学教育研究机构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批评指责多,或者干脆撤销教育研究机构的建制。
造成大学研究机构边缘化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作为不够。一些教育研究机构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和功能选择,盲目开展一些脱离本校实际的宏观研究或经验性研究,满足于发表几篇论文,主持几项省级以上课题。这些研究是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责,但不是全部。教育研究机构的职责首先是为大学科学决策服务,如果脱离了服务之本,自然就没有存在之必要,至少失去了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之源泉。正所谓“无为则无位”。
大学研究机构走向“轴心”需适应办学环境的复杂性,突破领导者个人的局限
大学承担着引领社会、传承文化、创造知识的历史重任,其管理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大学管理中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准确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形成科学决策。社会的不断变革、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严重地影响到学术的尊严和地位,使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和学术的忠诚产生了“离心”倾向,昔日神圣的象牙塔日渐掺入市场的痕迹和烙印,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已经成为大学面临的客观选择,否则,在“买方市场”的多元选择下,在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下降的形势下,大学难免出现昔日“工厂的破产”和资产重组现象。
大学内部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规模空前扩张,学科结构日趋复杂,办学空间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不断提升。
在这种管理和决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大学领导者既要面对市场需求,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又要根据就业形势推荐学生就业;既要管理,又要服务和经营。大学领导人要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企业家、金融家等于一身,即便有三头六臂也会力不从心。
为此,大学领导者必须走出经验管理和经验决策的原始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实施战略管理,重树教育研究机构的“轴心”
地位,委以重任,大胆使用,让教育研究机构发挥智囊团作用,帮助领导者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提供咨询。这既是科学管理的需要,又是教育研究机构本身应尽的职责。
准确定位和勇于创新是大学研究机构走向“轴心”的关键
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大学领导者对教育研究机构不够重视等原因,教育研究机构设置极不规范,职能的发挥千差万别,普遍存在以下情况:第一,研究范围广,却遗忘了对自己的研究。第二,站在微观领域研究宏观问题。宏观问题对于高等教育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宏观问题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大学的影响力,但这终究不是普通高校教育研究的重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所属教育研究机构、部分重点高校才是这方面的研究主体。第三,研究的课题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会等。此外还应看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拿到级别相对较高的课题、获得一定成果,有利于职称晋升等。但是,宏观的、空洞的、没有本校针对性的研究对于大学管理和决策的咨询服务作用严重缺失,最终也导致了大学教育研究机构被边缘化。
大学教育研究机构要从边缘走向“轴心”,首先必须准确定位。
如同大学自身必须准确定位一样,教育研究机构要发挥作用,也必须准确定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所属教育研究机构要以宏观研究为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所属教育研究机构要以中观或局域教育问题的研究为主。大多数高校教育研究机构要以微观问题,尤其是本校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主,也就是要以开展院校研究为主。当然,对于研究基础好、实力雄厚的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同时还必须承担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任,探究高等教育理论,进行研究生教育。
大学教育研究机构要从边缘走向“轴心”,还必须勇于创新。创新是研究工作的灵魂,没有创新,研究就没有动力,也就不会发展。
第一,教育研究活动要组织化。大学领导者要赋予教育研究机构适当的自由空间,将研究活动制度化、组织化,作为大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决策者与研究者的制度性结合,推动战略管理,促进大学的科学发展。研究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而非一日之功。研究是在思想、知识、阅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理性产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因此,绝不能因为建立了机构、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就指望在短时间内看到什么高水平的成果或者在管理上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教育理论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大学教育研究机构是作为大学战略管理、推动科学发展之需而设立的直属单位,担负数据信息服务、决策咨询服务和对大学重大问题及专题进行研究。其作用的发挥更多地体现于管理和决策的过程,在于教学和管理的深层领域,是一种潜移默化。只有将这种看似虚无的软活动重视起来,才是富有远见的大学领导者的明智选择。
第二,教育研究内容应课题化。课题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组织研究团队的有效形式。过去,大学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来自于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会等,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宏观,客观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现象,导致研究内容空洞、研究成果泛化,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大学教育研究机构要以院校研究为主要任务,要密切结合大学管理、教学的实际,组织进行课题立项,通过课题组建研究团队,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群策群力,推动大学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要彻底摒弃“以级别论英雄”的课题研究观,要以是否结合大学实际、能否为大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保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适度平衡。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没有适度的高等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学就会迷失在纷繁的现实问题中而疏于理论的升华和创新,最终会丧失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研究也会缺乏深度。但是,高等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脱离了高等教育实际尤其是大学自身实际的研究,又会使教育研究失去在大学存在的理由。因此,在理论上必须保持二者之间的适度平衡,在现实中,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作出各有侧重的自我选择。
总之,大学要发展,须臾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大学要发展,教育研究机构必须有所作为,必须由边缘走向“轴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