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高职课程建设的“三度”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8-11]
课程是学生为未来从业需要而学习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其重要性在于: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学校是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是学生能力建构的基础和依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当遵循“三度”原则,抓好课程建设。
——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重视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二者之间匹配度越高、联系性越强,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愈加科学合理,愈符合高职课程改革“职业本位”、“工作过程导向”的改革方向,愈有利于提升课程的实践比重和实现学生的未来就业。做到这一点,一要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优选和剪裁课程内容。要运用逆向倒推的手法,分析岗位要求,还原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都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应用、派上用场的。二要以就业需要匹配课程内容。要以服务学生未来就业、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为指导思想,取舍课程内容。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的习得为主,以必须、够用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为辅。三要链接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是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置的、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大多直接关涉职业工作,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是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正确选择。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理论课与实践课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两种课型。理论课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等。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但就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看,还存在着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欠合理、运作不善创新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提高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一要把握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即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二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重构教材。“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使教材成为课程整合的范本。三要寻找课程整合的有效范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度。高职生是高等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范畴等符号化的理论学习,而乐于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程序性知识。因而,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扬长避短,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教学。一要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会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二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经验指的是“怎样做”,策略解决的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应该成为高职课程实施的着力点。三要重视情境化教学。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学生学习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最终习得职业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