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09-27]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历史长短不一样,来源既单一也复杂。以单一来说,除了个别学校以外,大多是从高职或者是从高专转过来的;说它复杂,新建本科院校,有公立的,有民办的;有单科性的,有多科性的;有地市办的,有非地市办的;有历史长的,有历史短的。我今年元旦到广西去,广西新建本科院校 2000 年之后有 8 所,大体上说在 2001 年以前,基本上是师专升师院;2002年之后,大量的就是工科专科和财经专科学校升格。现在师范已升得差不多了,除了西部,中部、东部的师专已经很少了。由于“专升本”成风,难免没有拔苗助长的,教育领导部门也觉得这个不太合理,所以就在 2004 年 9 月下发《意见》(按 :教职成〔2004〕12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停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为本科。到了2005 年以后,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例批准 16所民办院校升本 ;去年又有 42 所高职高专升为普通本科院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总之,不论来源如何,新建本科院校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是 1999 年高校扩招这几年专升本过来的。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没有一所真正新建的,基本都是高职高专转过来的。这个和国外不同,新建的高职就是高职,新建的高专就是高专。
那么,升本以后怎么办?有许多学校,升本之后,就很想摆脱、甩掉原来专科的特点,认为我现在升本了,就要走研究型、学术型的道路,成为综合型、研究型的大学。所以,有些学校升本以后就来找我,说:你在厦门大学,当过教务处长,也当过副校长,管过教学,也管过学生,你看我们现在升本了,现在还带着专科的习惯,还是用专科的办法,要学厦门大学怎么搞。我说你升本之后,如果想学厦门大学那就糟糕了。你升本之后就想把原来专科的那些优势、特点、文化积淀甩掉,想按厦门大学这种学术性研究型的“985 工程”院校来办,恐怕不行。但是大多数学校思路就是这样的,专升本之后就想走研究型、学术型的道路,想成为综合型、研究型的大学。差不多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你去看看很多学校介绍自己,一开始都是说要成为综合性、研究性的的大学,要立足于本省,对全国有影响,或者立足于中国,对世界有影响。升本之后,就想通过评估,有资格申请硕士点,硕士点申请到了以后,就申请博士点,博士点申请到了以后呢,就走以清华、北大为首的路子,就千军万马挤向这座独木桥。在这里,我看你们定位应用型本科,就很清醒。最近,我在上海一所有着几十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的新建本科院校作报告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静悄悄地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 :许多学校介绍自己的时候不再说我是综合性、研究型的高校或者大学,而是说我是应用型大学 ;也就是说他已经认识到走这座独木桥是不行的。
应该看到,中国现在还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这个应用型的人才应从广义来理解,其中包含了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你们提的一个问题很好,有人说新建本科院校应属于技术型本科教育,这个跟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法有什么区别?我的理解,“应用型教育”这个概念比较宽泛,所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这类教育都应归为应用型教育,这一类型不是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这里面包含了技术型人才,包含了工程师,也包含了职业型的人才,或者技能型的人才。升本以后主要培养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也可培养职业型的人才。培养职业型的人才也要有本科,应该有职业型本科,但目前学制还不具备。不过最近的文件已经提出来,应该要有一些职业型本科的试点。所以,这个问题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注意,认识到职业型学校升本之后,一定要变成非职业型学校,变成培养学术性人才,不太合理。所以,决策者已经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你们提到,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与其他类型学校有何不同?如何与其他类型学校错位发展?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已经从职业教育转为普通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重新定位的问题。要使学校定位明确,各就各位,各定发展方向,就应当做好分类工作。但是高等学校的分类,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一个高等学校定位与发展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我所指的分类,不是特定制度上的分类,如公立(国立)与私立、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正规与非正规等等,而是培养目标与类型的综合性的体制上的分类。现在很多人引用的是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表”,把高等学校分成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等等。好象研究型的是高级的,教学型的是低级的,以致误导大家重学轻术、层层攀高,实不可取。所以,卡内基以学位分层次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我们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卡内基的分类基本上是按学位高低和多少来划分层次的,而我们中国的矛盾正是层层攀高的问题。相对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标准可能比较合适一些。因为它的分类既考虑到美国等发达国家,也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培养人才职能来分类,并兼顾年限长短与学位高低,所以它提出的分类比较普遍适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 年修订稿),将第三级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 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 6)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分为 5A、5B 两类 :5A 类是理论型的,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四年以上,并可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项目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 类是实用技术型的,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 2 - 3 年,也可以延长至 4 年或更长,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适应具体职业内容的,“主要目的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5A类又分可为 5A1 与 5A2 :5A1 是按学科分类,一般是为研究做准备的 ;5A2 主要按行业分类,一般是从事高科技要求的专业教育。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这个分类,我们应该定位在哪一个位置上?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每一类型都应该有重点的高等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的、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校。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现在,大家都在攀比,你可以招硕士生,我也可以;你可以招博士生,我也可以;你是多种学科的,我也是多种学科的。每种类型都可以有自己的重点高等学校,不能说研究型的就高人一等,应用型的就低人一等,职业型的就更低。关键要能够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战略。其次,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不论从全国布局还是高校自身来说,其共同特点在于 :第一,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我们不排除个别的也去培养学术型人才,但基本上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第二,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应该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这两条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这些学校除师范类外,主要是按行业而不是按学科设置专业,为地方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它们中的大多数应当定位于教学型,有的也可定位于教学研究型,能够承担一定的应用性科研任务,但总体上是以教学为主,而不是以科研为主或教学与研究并重 ;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 ;同时,它虽面向行业,但培养的是行业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较宽,适应面较广,理论水平较强,实践能力更强,从而与面向具体职业的高职高专相区别;后者相当于 5B 类型,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总之,我们的定位在哪里?恐怕主要定位为 5A2 类型,也就是介于研究型大学(5A1)和职业型院校(5B)之间的第二类型的应用型大学。如果抛开了这一定位,以学术性、研究型为发展方向,办成多科性综合大学,就不符合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违反了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就会一方面形成“过度教育”,另一方面导致“学非所用”,势必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它的直接后果是用人部门难以获得适用人才,毕业生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有人说,现在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办成地方的清华大学,就象中国一样,没有清华大学,中国的科技水平可能就会下降一个层次。因此,地方高校应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发展状态,充分满足地方人才需求,为提升地方竞争力提供完全支撑。我以为,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对于这一问题,要通盘考虑。广州当初想把广州大学城办成能解决广州所有事情的大学,可能吗?顺德市后来想清楚了,顺德再办 20 年,也赶不上中山大学,后来就集中精力办好顺德高职。把地市与中国相比,背景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地市并非完全独立自主的,市里不可能也不需要“万事皆备于我”,自成独立系统,那是封闭的农业社会。因此,要根据自身特点来规划特色发展战略。想把方方面面的人才都由自己来培养,就没有特色了。所以,荆门的大学大可不必“万事皆备于我”。荆门工业基础底子厚,境内已查明的能源矿产、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地热矿产等 50 余种,拥有中部最大的石化企业、特种水泥生产基地和石膏制品等建材生产基地,所以,荆楚理工学院的发展基础特别好,我赞成学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需要,来确定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专业,尤其加强工科教育,走特色发展的路子。
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有的学校领导曾经问我,说我们学校应该定什么叫特色。我第一句话跟他说,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设计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外在因素不能代替你确定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北大那种特色,那种兼容并包和相对的学术自由,是百年来文化积淀的结果。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积淀,那么只有依据自身条件、实力和客观环境,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去努力。
许多有名的学校不一定大,解放前很多有名的大学事实上是专科学校。杭州艺专,在当时的中国是水平最高的艺术院校。上海的商专、东亚体专,还有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始终是专科学校。中国的会计制度和人才基本上都是它们培育出来的。再谈现在的。湖南有一所大学,叫作吉首大学。吉首市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大学就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大学。但是,朱镕基总理来这里视察时说:“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我听了这句话就很难理解,吉首大学这样一所地方大学的理科、工科、农科、财经科,哪里能说是湖南的骄傲?它比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差得远呢!但是朱镕基总理很少表扬人,说这句话一定有道理。所以我就带着问题到湘西去走了走。转了一圈回来,我懂了,理解了朱镕基总理讲的这句话了。到湘西去,我接触到了很多干部、教师、艺术家。整个湘西自治州 70-80%的中学教师是吉首大学的学生,百分之50%以上的州干部是吉首大学的学生,在湘西搞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的大都是吉首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和当地的老百姓一谈起这所大学,不说吉首大学,而是说“我们的大学”,恐怕这是最高的荣誉。那么吉首大学的骄傲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它的特色。第一,它面对湘西地方,完全根据湘西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第二,它有许多民族特色的专业,它专门研究湘西的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有专门培养民族体育人才的系科。湘西的少数民族很多,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你把这个搞好,世界要研究少数民族就必须到吉首大学去。全国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吉首大学有显赫的地位,这就是它的特色。在天津开“创新型国家与高等教育”这个国际会议的时候,吉首大学就作了报告。他们的报告是全体报告中最好的一个!最后,大会主席在作总结的时候专门讲了吉首大学给我们的启发:他的校舍不如你们,水平不如你们,但是他的特色成为全国一大亮点!他的生命科学就研究湘西独有的、宝贵的植物,他们研制的猕猴桃又大又好,年产值 1.2个亿,可使数 10 万湘民脱贫致富。我们就是要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下大气力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
当然,特色发展还有一个体制保障问题。你们提到 :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体制多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事实上,“省市共建”在投资渠道上难以保证,经费划拨上多无具体体现。应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都集中在管理体制领域,中国高等教育的投资渠道不畅,仍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教育的公益性虽然使政府有责任承担发展教育的财政投入,但政府财力已经有限,甚至无法实现原定教育投入达到 4%的目标。经费短缺给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那些政府办学占主导地位的学校中,经费的短缺不仅限制了这些学校的发展规模,而且限制了学校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我曾经说过,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一定就是低投入,低投入、高收费是阶段性的产物,到了一定阶段应做出调整。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建在地市,划归地方管理,目前三级办学、二级管理的格局普遍存在,的确制约了地方高校的发展。地级市政府作为地方高校的投资主体,主要承担财政投入义务,却又不作为一级管理层次,不具备完全管理权力,使学校面临一系列办学困难。因此,有必要从二级管理向三级管理体制过渡,使地方高校享有在相应起点上同等发展的权力。
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最终落实在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问题上。你们提出要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特点,提高课程建构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问题提的很好。应用型本科教育解决一线问题的能力要比高职强,但不需要也没法在工艺课上超过高职。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一成为本科之后,就匆匆忙忙甩掉原来高职的特色。比如说,我看了有些学校,原来有实训基地,而且实训工作搞得还不错,但是他成为本科之后呢,不再提实训,还要把原来实训基地改为实习基地,认为叫实训基地就是低级的。还有呢,就是弱化实训,加强实验。加强实验是对的,弱化实训是错的。实训本来就是你的强项,你现在把这个都甩掉,那么搞就脱离自己的优势了。当然,也不等于升本之后还照原来的模样走。升本之前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现在升本之后培养的是工程师、医师、教师……“师”字号的,理论要适当加强,但是实践不能削弱,不能完全跑到另外一头去。同时,要重视素质教育,是比较全面的人文素质,更多的是职业道德。应用型高校到底是强化通识教育还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流行于西方,也为港台所提倡,主要通过完善通识课程来矫正和弥补专业教育的偏失和不足。近几年大陆高教界广泛探讨并付诸实践的是人文素质教育,它同欧美的通识教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大陆高校提倡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中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实践、重做事轻做人、重科学轻人文的弊端。人文教育薄弱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已引起高教界的深度忧虑。但开设若干通识教育课是失败的,人文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文素质,还必须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为,所以要在内化上下功夫。我更偏爱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但也不排斥通识教育,更主张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专业课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来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是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因此,也应当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显然不能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除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外,应当着重于职业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业等等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实训任务较重,不能像学术型本科那样开设大量的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课程,只能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培训中,通过学习和活动,以及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环境,使学生受到人文素质的熏陶,养成职业道德。也就是说,把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渗透于应用型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中。
(来 源: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