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与特色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11-05]
一、前言
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台湾社会的变迁,关系密切。社会的变迁导致技职教育的改变与发展;反之,技职教育的发展亦带动了整体社会的进步,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可以说,台湾经济的发展,技职教育的实施,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技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推手,也是经济发展的尖兵,二者息息相关。
近年来,由于世界环境的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以及知识社会的形成,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变迁,在此种社会遽变的情形下,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力求不断地创新精进,采取多种的措施与计划,力求因应改变,培植产业尖兵,开创经济新犹,以期创造新一波的经济高峰。本文旨在介绍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重点,并归纳其特色。全文除前言与结语外,计分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简史、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现况、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的重点,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的特色等四部分,分述如下:
二、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简史
台湾所称的技职教育系涵盖技术与职业教育两部分之简称,包括高等技术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两部分。台湾的技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型态的发展亦步亦趋,紧密相扣。从1 945年至2000年,台湾社经发展可分为三期,即农业、工业及信息科技时期,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亦可依此相应地分成以下四期(陈天志,1 999):
(一)第一阶段(1950—1960)的发展基层农业及商业教育时期
台湾在1948年前,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型态,工业发展尚属微乎其微,职业相关技能的发展倚重师徒制的陆口传授方式实施。1 9 5 0年至1 9 6 5年间,当时的产业人口结构以农业为主(占5 6%),并积极发展劳力密集之手工业,此时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培养基层商业人力,故当时的职业以农、商为主,提供经济建设的基层技术人才,在技职教育上逐步将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的比例由7:3调为6:4。
(二)第二阶段(1965—1980)的技术专业人才培育时期
进入1 960年代,台湾经济进入出口扩张时期,中小企业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工、商业劳动力。1 970年代后,传统产业流向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发展。此时期的技职教育,将普通中学与职业学校学生比例由6:4调整为7:3,且大幅减少农业学校,工商职校学生大量增等技术教育,大量增设专科,鼓励私人兴学,为台湾经济转型提供充足之中级人才。
(三)第三阶段(1980—2000)的技职教育体系建立时期
至1980年代末期,台湾经济已进入新兴工业时期。在产业结构方面,以就业人口结构而言,农业大幅下降(1 9•5),而工业(4 0•8%)及服务业(46.3%)则大幅成长;且为因应信息时代的来临及技职学生向上进修的意愿,除调整高职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为1:1之外,台湾技职教育并向上建置,设置了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将绩优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具规模的技术学院再改名为科技大学,同时增设综合高中,而完成了技职教育的一贯体系,即由高职-专科-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完整体系,而与普通教育形成在国民教育之上的二条完整轨道。
(四)第四阶段(2000年后)的技职教育优质化时期
时至21世纪,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数字化、网络化的影响,造成全球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态势,为求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及提升竞争力,技术人力的再提升,成为台湾产业的强烈需求,此时期经济建设以发展两兆双星产业为主,故技职教育以积极发展生技、数字内容、电话、金融、餐旅等先进的技术与跨领域的产学合作、菁英计划、繁星计划、技优升学等,为台湾经济再发展发挥推进力量,为社会的安康作出贡献。
三 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的现况
台湾技职教育的现况,可分为二个层面叙述:一为行政层面、二为学校层面。行政层面,主要为“教育部”及县市教育局(处);学校层面主要可分为高职、专科、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等四种类型。
(一)技职教育行政制度
台湾的技职教育行政体系分为中央、直辖市及县市两级。在中央为“教育部”,其下设有“技术及职业教育司”(简称“技职司”),负责掌理技职教育业务,并直接主管及督导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之业务;另设有“中部办公室”负责督导直辖市以外之公私立职业学校;在直辖市部分,台北市及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则负责掌理各该市所设立之职业学校业务。在地方县(市)部分,则由县(市)政府之教育处(局)掌理督导所辖县立中学之职业教育,唯此部分之学校数较少。(示意图略)
(二)学制
1、高级职业学校
高级职业学校为衔接国中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并列。在此一阶段的教育,可以包括职业学校(含高中附设职业类科)及综合高中两种。毕业生可就读二专、四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至2008年,共有高职156所,其中公立92所、私立64所;公立学校学生128,915人,占37.97%;私立学校学生210,582人,占62.0 3%,合计339,497人。另综合高中162所,就读职业类科学生102,452人。
职业学校采分类设置,必要时得并设二类,大致类别为农业、工 业、商业、海事水产、家事、艺术等。在课程架构方面,自2007年起,采用职业群集概念,将科别统整为15职群、分设78科,采学年学分制,毕业学分为160个学分,必修学分为56个,其余104个学分由学校自行规划,以便发展特色。
综合高中,系自1996年开始设立,旨在使部分学生经由生涯辅导与职业试探历程而延迟分化,适性发展,其课程在高一时未作分化,只提供较多基础课程、生涯规划及职业试探课程,高二开始才依学生性向分为学术课程、准备就业或升读四技二专。毕业生可以升入普通大学,亦可升入高等技职院校(二专、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等继续就读。
2、专科学校
依修业年限可分为二年制及五年制二类。依上课时间不同,分为日间部、夜间部(进修)等两种。二专招收职校或高中毕业生,五专招收国中毕业生,毕业生可获副学士学位。
专科学校采分立为原则,目前设置类科有:工业、商业、医护、海事、语文、家政、观光、餐饮等。课程采学年学分制,毕业学分五专为220学分,二专为80学分。毕业生可以转入四技或大学就读。2 008年,共有专科学校1 5所,其中公立3所、私立12所。公立专科学生l3487人,占10.07%;私立专科学生120,403人,占89.93%,合计133,890人。
3、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
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旨在培养高级技职专业人才,及从事技职教育学术之研究,简称技职校院。技术学院偏重专业人才养成,科技大学偏重整合型人才的养成,科技大学至少包括三个学院或十二系所以上。技职校院设学士、硕士及博士班,招收高职、综合高中毕业生。技职校院采学年学分制,大学部四年制修满128学分,二年制修满72学分。硕士班须修满24学分,并完成论文,博士班须修满18学分以上及完成博士论文。至2008年,共有技职校院78所,其中技术学院40所,科技大学38所;公立者17所(21.8%),私立61所(78-2%)。学生526,881人,其中公立技职校院学生110,811人(21.03%),私立者416,070人(78.97%)。
四、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
本文在台湾技职教育历史发展的简述中,曾提出为配合台湾整体社经的再发展,台湾技职教育在世纪交替之际,即提出多项的发展计划与措施,以带动台湾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兹将近年来发展的措施列述如下:
(一)推动高中职社区化及优质化,建立社区终身学习中心
为改变民众选择都会区明星学校就读,造成城乡差距,教育部门特将全台规划成45个适性学习社区,参与学校484所,以经费补助方式,加强社区内高中职校的资源,全面提升高中职校教育的质量2007年高中职就近入学率达58.7%,师生及家长满意度达79.42%。
另为全面提升高中职之教育质量,主管教育部门透过“高中优质化补助方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改善教学设备主要,强化社会资源利用,鼓励社区参与,以建立办学特色。2008补助118所职校,引导学生适性发展,达成校务优、教师优及学生优之三优学校。
(二)推动策略联盟,整合教学资源
为加强技专院校与高职间的教学合作,自2006年期,试办技专校院与高职之策略联盟,有12所技专校院及80所高职参加。2007年扩大为56所技专院校及206所高职。办理内容包括:强化二阶段课程的衔接、教师合作进行项目研究、加强与产业界的产业合作、推动校际资源垂直分享、有效强化双方的互动与伙伴关系。
(三)深化技职校院多元入学,采取考招分离,推动繁星计划
自2011开始,积极推动多元入学,采取考招分离,招生管道包括技优入学、推荐甄选及统一考试、联合分发等三种方式。2008年在招生管道方面,增加试办高职菁英班及繁星计划,鼓励技术优之学生能以技术专业进修,让每一所高职具有潜力之优秀学生有就读科技大学机会,引导高职教学正常化、就学社区化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鼓励技专校院学生取得证照,达到学习与执照合一
透过项目办理技术士技能检定,修正入学考试相关法及评鉴,鼓励师生踊跃取得技术证照,使毕业与就业合一。自2002年至2008年,技专校院在校生取得证照数达300,019张。教育部门为鼓励技专校院将学生取得证照列为毕业条件,已将“学生取得证照”列入评鉴学校之指标,以促进学校达成此项目标。
(五)建立系科本位课程,落实课程改革
为缩短学用落差,加强产学联系,强化学生就业竞争力,积极改进技专校院的课程,台湾教育部门发布“技专校院本位系科课程发展手册”、“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标准作业程序”、“建立系科本位课程发展机制参考原则及流程图”等,以鼓励技专校院落实系科本位课程之精神。
(六)推动产学合作计划,创造产学双赢
产学合作系指大学校院为促进各类产业发展,与政府机关、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等之合作事宜,目的在增进知识之累积与扩散,发挥教育、训练、研究、服务之功能,以裨益整体社经之发展。双方合作办理之事项,包括:(1)研究发展及应用:包括专题研究、物质交换、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咨询顾问、专利申请、技术移转、创新育成等;(2)有关教育、培训、研习、研讨、实习或训练等之合作事宜;(3)有关学校智慧财产权益之运用。为推展产学合作,教育单位特研订“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以规范之。一般而言,大学校院为推展产学合作,往往设有产学合作之单位,如育成中心或创新育成中心,以专责其事。教育部门为鼓励学校推展产学合作,亦将产学合作列为学校评鉴项目,并对办理绩优学校及其人员予以奖励,教育部门并设有产学合作信息网,加强各技职校院与产学界之相互相沟通与信息整合,以强化产学合作的功能,其网址为:http://www.iaci.nkfust.edu.tw/。2007年技职校院产学合作件数达8509件,产学合作金额达新台币34亿4225万元,缩短了学校育才与产业需求之落差。
(七)推动教学卓越计划,提升教学质量
近年来,由于台湾大学在量上的急速扩充,学生素质有下降之虞, 为维持大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竞争力,台湾政府大力推行教
学卓越计划,包括普通大学及技职校院二部分,透过经费的大量奖助,
期望达到:(1)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2)课程规划的完善;(3)学生学习意愿的强化,学习成效的改进及水平的提升;(4)大学评鉴制度的建立;5)建立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制度。对于技职校院方面的奖助,2006年编列经费达新台币20亿8000万元,2007年编列20亿,每年各奖助30所学校。
(八)实施学校整体评鉴,发挥教育功能
为提升技职院校教学质量,主管教育机关自2001年起以“学校整体”为单位办理评鉴,每校四年轮评一次,办理综合校务与各系科所评等,评鉴结果除上网公告外,并作为核定调整学杂费、增减招生人数、与审核奖补助经费之依据。为做好此项工作,并由教育部门于2005年成立“财团法人高等教育评鉴基金会”,独立运作,期以更公正、科学的方式进行大学校院的评鉴,此为台湾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重要革新措施,是对整体学校教育定期性的体检活动,亦是目前各校所面临的大事。各受评学校均战战兢兢做好准备工作,对大学校院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九)试办产业大学计划,强化技职学校专业课程
产业大学计划旨在推动技职教育与职业训练之整合工作,结合技职校院共同合作强化技职学校专业课程,提供职业训练及企业实习等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与措施,发挥产、学、训与就业之整合功能,加强 技职学生知能与就业技能,提升毕业生职场应用能力,及时提供产业所需人才。此计划自2 008年开始办理,有三项模式:
1、“3+4扎根型”模式:规划以高职三年、大学四年共七年,施以职业教育与职业训练整合之专业学程。在高职教育阶段,参与学制为进修部,招收国中毕业生;在大学校院阶段,则为进修部,招收本项计划之高职进修部毕业生入学。此项计划可使学位、证照、技术、工作四位一体,同时到位。
2、“1+3培育型”模式:针对技职校院进修部学生,施以一年期就业为导向的专精职业训练,亦即第一年学生于日间在职训中心接受专业实习及就业专精训练,晚上由合作学校提供师资上课,第二、三、四学年,学生于日间赴企业工厂实习,并正式受雇(薪资在基本工资以上,福利与正式员工相同),利用夜间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取得学士学位。
3、“A+Aplus实时型”模式:由职业训练中心招收有就学意愿之大学校院高年级学生,并用职训练中心接受委托办理训练之相关规定实施职业训练,以利就业辅导(魏锡铃,2008)。
(十)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强化就业技能
此项计划自2005年开始实施,旨在鼓励技职校院学生于毕业前与产业合作,协助志愿就业之毕业生,转衔至产业界,强化学生综合、跨领域创新及实务经验,其实施程序包括:(1)寻求产企业界合作;(2)遴选适合科系或规划学程办理;(3)建立对话平台;(4)评估 学生现有能力与就业能力差距;(5)开设课程;(6)规划师资;(7充实设备;(8)建立学生能力评量机制;(9)实施教学;(10)就业辅导;(11)回馈修正。开设之课程,可采外加或调整现有课程办理包括:专业能力补足课程及综合性能力外加课程,此项课程之学分是否采计为毕业学分,由学校决定。教育部门为推展此项计划,订有“奖助技专校院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要点”以为施行之规范,并提供经费之奖助,每年获得补助学校约为40至50校,2008年共奖助经费为新台币700万元。
(十一)推动台德计划,缩短教育与就业市场落差
台德计划自2004年开始办理,旨在降低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之落差,参照德国双轨职业训练制度(Dual System),采用理论与实务双管齐下的方式,由做中学的精神,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此项计划,与建教合作有若干类似,但台德菁英计划,更强调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轮替,政府给予一半学费的补助,以及三张证书(学校毕业证书、合作单位之结训证书、德国经济办事处颁发之国际专业认证,全球88个国家通用)的取得。本计划系由教育、劳动主管部门及德国经济办事处合作引进德国“双轨式”训练模式,使事业单位之工作岗位训练与学校之学科教育同步进行,双轨合流,以事业单位之工作训练为主,学校之学科教育为辅实施之。目前开设有高职、二专及四技之学程规划。属于二技、二专部分,期程为二年;高职部分则为三年。至目前为止,共有1500位训练生加入,主要办理之职业科为工商管理、信息管理、饭店管理、信息电子/微科技等四职类。
五、台湾新近技职教育发展的特色
以上分别对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的重点作了简介,经由前述本文的探讨,可将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的特色归结如下:
(一)技职教育体系独立完整
台湾技职教育经近年来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改制发展,已形成从高职到研究所博士班的完整而独立的体系,而与普通教育体系(高中到一般大学博士班)之体系分庭抗礼,形成台湾学校教育的二条主要轨道。由于体制完整,可自由转轨及多渠道的回流教育体系,使在学青年与社会在职人员在任何阶段,均可找到与自身程度相应的求学与进修管道。目前就读技职体系的学生,约占全台湾地区国中以上在学生的四至五成,这是台湾技职教育的一大特色。
(二)社会力量办学兴盛
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主要是藉助民间的力量。就学校数而言,2007年,高职156所中,私立者64所,占41%;在技专校院方面计93所,其中私立者73所,占78.5%。就学生数而言,2007年就读的高职学生,私立者占62.0 3%,公立占37.97%;在技专校院方面,私立者占81.1 3%。私人办学者以企业界居多,故技职教育与企业界的结合相当紧密。
(三)技职教育学制与类科多元,符应社会各种不同的需求
台湾的技职教育,在职业高中阶段,有高职及综合高中两类型;在高等教育阶段,有专科(二专、五专)、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等,其中除正常学制外,尚有建教合作班、回流教育班、在职专班等;在类科方面,除传统的农、工、商之外,新进的服务业及创意产业之观光、餐饮等有相当蓬勃的发展,满足学生多元的需求。
(四)产学合作多样而深入
近年来,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相当强调产学合作,如“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产学携手”、“台德计划”、“试办产业大学”等,使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这些计划,均在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五)课程内容强调实用取向
实用为台湾技职教育规划的整个核心,是技职教育的关键要素。课程设计强调专题制作、实务取向、结合证照考试等,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使教育与市场人力需求密切连接,培养能立即上岗的实用型学生。
(六)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
台湾职业教育近年来的发展,特别重视学校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为职场所雇用,其实施的途径有二:一为在就学期间即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一方面是学校学生,另一方面即为企业员工。如前述所推行的各种产学合作班、产业大学的做法,即是此一管道的规划;另一为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即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在就学期间,增加产学相关职能的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即能顺利就业,如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系科本位课程"的推动、"学习与执照合一计划"等,即是此一途径的实施。
五、结语
本文旨在探讨台湾技职教育新近的发展及其特色,首先对台湾技职教育历史的发展作了简要的介绍,其次描述台湾技职教育发展现况,分别从教育行政制度及学校制度作简要而完整的介绍;再次,提出台湾新近技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包括:(1)推动高中职社区化及优质化,建立社区终身学习中心;(2)推动策略联盟,整合教学资源;(3)深化技职校院多元入学,采取考招分离,推动繁星计划;(4)鼓励技专校院学生取得证照,达到学习与执照合一;(5)建立系科本位课程,落实课程改革;(6)推动产学合作计划,创造产学双赢;(7)推动教学卓越计划,提升教学质量;(8)实施学校整体评鉴,发挥教育功能;(9)试办产业大学,强化技职学校专业课程;(10)推动“最后一哩就业学程",强化就业技能;(11)推动台德计划,缩短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落差。根据这些发展的重点,本文在最后归纳台湾技职教育近年来发展的六项特色为:技职教育体系独立完整、社会力量学兴盛、技职教育学制与类科多元、产学合作多样而深入、课程内容强调实用取向、教育与就业的紧密结合等。期望经由本文的探究分析,有助于对台湾技职教育的了解与深化。
原载于《2009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