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系企一体”建专业 产学合作育人才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12-09]

 
      “系企一体”就是专业与企业在教学、生产等方面结成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 “专业企业实体化”。按照专业带产业、产业促专业的原则,把专业技能实训场建成具备经济功能的公司、企业,成为具有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实体组织。另一类是“合作办学共同体”。即专业与校外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在资源共享、科研服务以及企业员工培训、学生实训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按照这一思路,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土建及工程机械等主体专业建立起了湖南新中皇汽车维修公司、金顺工程监理公司、华顺试验检测公司等9个专业实体;同时与三一重工、一汽丰田、湖南路桥等国内外50多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形成了“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达到了“产学合作育人才”的良好效果。2007年启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以来,有6个专业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订单”合作企业由原来的38个增加到58个,“订单”覆盖的专业又原来的50%增加到80%,“订单”班学生由原来占学生总数的30%上升到50%,毕业生就业率由原来90.2%上升到93%,与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科研合作项目25 个 。
      一、课程建设“系企一体”
      1.课程内容着眼企业发展。我们深入行业企业反复调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实际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验实训实习项目,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形成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了“公共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着眼企业关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作业流程,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着眼企业岗位的变化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发展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目前,已建成35门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院级精品课程;形成4个特色专业教学标准;35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开发了65门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初步形成了国家、省、院三级工学结合精品课程体系。
      2.教学环境营建企业“现场”。一是利用“系企一体”的优势营建现场教学环境。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完善和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创造“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条件,实现在模拟、仿真和真实环境下进行教学。9个专业实体就是9个专业的现场教学环境。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在实训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直接到湖南新中皇汽车维修公司承接和参与各类事故车辆维修、保养、定损和保险实务训练;二是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训一体、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工学结合课程化。如道路桥梁、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直接到华顺、金顺、众智公司进行测量、放线、施工、监理、检测、概预算编制审查、工程结算与审计等方面的现场教学等。三是充实鲜活的教学案例。通过与企业的一体化运作,教师从生产企业带回了大量的教学资料,达到了现场教学的效果。如《桥涵施工技术》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就从企业带回了4038张工程图片、46个施工录象、48个施工动画、16个典型工程案例。
      3.教学质量注重企业评价。一是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督导员,强化对实验实训、生产性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部分课程直接由企业考核。二是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三是建立合作办学恳谈制度。每年举办2次由合作办学企业主管、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教学座谈会,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和调整教学督导办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教学团队“系企一体”
      1.团队构成—双重角色。学院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教师”和“工程师(技师)” 双重角色,专业建设团队、课程开发团队、教学团队都必须是“双师”结构。如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老师,上午在楼上当老师,下午在楼下当技师;工程造价专业的老师,星期一、三、五在学院授课,二、四、六在公司进行概预算编制审查、工程结算与审计;对引进的专业教师特别强调双重角色,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进。各专业教学系的老师与系办企业、“订单”企业的工程师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角色互换。
      2.团队培养—“双百工程”。“双百工程”即“百名教师下企业”、 “百名技师进课堂”。“要上讲台,先下企业”,为了给“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补上企业经历这一课,每年暑假我们依托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组织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带着任务到车间、带着技术去服务。仅2009年,全院共有233名中青年教师分成76个项目组,奔赴72家企业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实践锻炼,他们走下讲台,走进车间,或野外作业,或车间操作,实现了由“先生、教授”向“学生、技师”身份角色的转换。由讲到做、由理论到实践、由校内科研到企业攻关工作方式的转变。这种大规模的下企业活动,老师们受到了先进管理理念的薰陶、现代企业文化的洗礼,磨练了意志、更新了理念、积累了案例、提高了技能、升华了师德、加强了联系。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下企业活动共计参与企业科研开发项目5项,解决一线技术问题57个,提出合理化建议29条,为企业变更施工方案或核减预算共计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与此同时,学院还依托“系企一体”优势,开展了系办产业、“订单”企业百名技师进课堂活动。目前,学院拥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课教师380人,建立起了842人的校外兼职教师库,他们融入各专业团队,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合作编写教材,指导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按照教学内容的安排,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工作实际,来学院讲授专业基础课、实训课、企业文化等,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好。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和“以他方为中心”管理模式的建立,为百名技师进课堂提供了保障。
      3.团队评价—双方认可。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单一,学校说了算,评价方式也就是听课、看教案、看学生的考试成绩等,忽视了企业评价这个重要主体和一些重要环节。我院自开展校企合作、“订单”教育以来,就提出“订单”学生校企共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质量校企共监、学生就业校企共管”的“五共”原则,把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当作重要的考核指标,而且占了40%的权重。企业主要通过教师下企业的天数、遵守劳动纪律的情况、技术熟练程度、对企业的贡献度等对教师作出评价,企业评价直接影响到教师职称的评定、评先评优和目标管理奖的发放。同时,学院对企业兼职教师也建立了一套考核评价反馈制度。
      三、实训平台“系企一体”
      1.实训基地共建
      一是完善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实训基地建设专家咨询评审制度,确保实训室布局的合理性和实训设备的先进性。二是对原有校办企业和产业进行整合重组,将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产业归口系部管理,并建立了体现教学主体功能的系办产业考核评价机制,创建了9个集实训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项目开发于一体的专业实体,大大改善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条件。三是鼓励系部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主动融合,为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更多的支持,构建共建、共管和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已建成的校外实训基地由原来的106个增加到142个。
      2.顶岗实习共管
      对于“订单”班,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订单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大量聘请一线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学院派带队老师协助,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实施管理和考核,形成校企共监共管的机制。对于“秋去春回”班,充分考虑到南方的区域性气候特点和由此所决定的实习岗位数量变化规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委派指导老师,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两个阶段、两方管理、三项保障的“223”管理模式,确保了顶岗实习目标的实现。完善院系两级顶岗实习督导管理体系,制定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训OA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学院、企业及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了顶岗实习的远程监控和实时监控。
      3.学校企业共赢
      一是突出教学主体功能,统筹系办企业的教学生产。建立专业教师到系办产业轮流工作的机制,促进所有专业教师专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企业工作期间,除了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或项目开发外,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学生的实习或项目开发指导任务。将学生在系办产业的实习纳入教学计划,定期轮流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系办企业进行实习或项目开发,并严格进行考核,做到生产教学两不误。二是不断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与专业相关的生产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实现了专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学生中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到了100%,高级证书获取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了35%。2009届毕业生有1700多名学生在合作企业里实现了就业,占应届毕业生比例的55%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源源不断地引入生产和技术开发项目,为系办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服务,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目前,我院系办产业每年为交通行业和合作企业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项目100余项,创造的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