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中德职教合作30年 在借鉴交流中推进职教改革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12-16]
“环保建筑”,这个建筑业的新概念最近成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们时常谈论的话题。今年1至2月,该校9名相关专业教师赴德国进行了为期7周的培训,深入学习了解德国在能源节约领域的最新科技工艺。回国后,他们不仅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改革,还通过校内培训把新理念传递给了全校教师。
这只是中德职业教育众多合作项目中的一个。在11月29日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中德职教合作三十周年庆典暨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上,中德教育界人士全面地回顾和总结了这30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经验。
“截至目前,与中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合作交流的国际组织达十几个,与中国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国家达30多个。中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其中起步最早、历史最长、项目最多的。”回顾中德职教合作30年的经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看到中国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心。
多种合作模式为职教注入新鲜血液
自2004年开始,中德双方联合启动了“中德职教师资赴德进修项目”。截至2008年底,双方合作培训了中国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师2000余名、校长700多名、中国中职职教师资基地专业教师近100名。在双方的共同支持下,中国的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还与德国的马格德堡大学联合开展了职业教育双硕士培养项目。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介绍说,中德职教合作已经从最初的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发展到课程及教材大纲联合开发、职教教学法专门人才共同培养等层次更高、形式更多样的合作模式。同时,双方合作涉及的领域也更为广泛,比如从最初的传统行业,发展到今天对现代工业、电子产业、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全方位覆盖;合作形式不仅有项目合作、教育教学管理、合办培训基地和教育机构、课程体系建设,而且还从中等职业教育扩大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可以说,中德教育合作尤其是中德职教合作,已经成为中外教育交流的典范之一。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更广泛地学习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这将为中德职教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借鉴“双元制”促进校企合作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研究核心小组成立,旨在结合中国行业的实际需要,学习德国行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上的成功经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院校也开始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博士蔡和平认为,德国“双元制”模式可谓是将学校本位模式与企业本位模式合二为一的办学模式,参加职业培训的学生在选定一个具体的培训职业后,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相关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各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
这种职业培训制度充分体现了企业与职业学校紧密结合、实践与理论相互衔接的双元结构特点,被称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劳动者离不开企业的合作,这些年来,中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也开始倡导产学结合和校企结合的观点,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蔡和平认为,目前状况下,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更关心的是如何从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自己所需的劳动力,而不是自己去培养后备人才。我们需要更多公司积极主动参与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之中。政府应赋予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义务,同时辅之以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相互合作、共同促进的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