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试论强化高职生的就业素质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12-16]
摘要:高职教育要办得有生机,出路在于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要提高就业质量,就必须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从分析就业素质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入手,探讨强化就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实现高就业质量与高就业素质同步向前.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就业素质;关键;影响
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高职学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一切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就业质量的提升。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根据国情特点.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应该主要包括高职学生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如果说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那么就业质量反映的就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具体到学生个体来说,就业质量无疑比就业率更重要。而要提高就业质量,就必须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
一、就业素质的内涵
人的素质分生理学意义上的素质和社会意义上的素质,就业素质是社会意义上的素质.通常是指一个人赢得就业岗位和从事工作所应具备的品格、精神、知识和能力,以及言谈、行为举止等后天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从横向看.就业素质表现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心理品质和就业技能三个方面;从纵向看,就业素质表现为基本素质、核心素质和精英素质三个层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彼此渗透。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就不能忽视它们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一)基本素质构成高职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准入条件
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方面的指标。一般而言,学生的这些素质,用人单位首先是从学生的简历中进行初步判断的,主要包括学生的在校成绩、获奖情况、社会实践情况、文字表达等方面。由此可见.一份具有说服力的个人简历对于求职者来讲是相当重要的。毕业生应重视简历中的细节性问题,使得简历能够反映出自身水平,从而有助于进入用人单位的视野。
(二)核心素质构成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条件
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些素质之中的一项或者几项,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才会进一步将其列入候选范围进行考虑,在形成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双方的认同。
进入用人单位视野的学生一般需要参加由用人单位组织的面试,通常这种面试是结合单位的实际工作进行的。面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是灵活的,通常还会包括笔试和面谈。在学生的核心素质中,除了学生的就读学校一目了然以外,其余方面用人单位都会注意在面试时予以测评。在这里,用人单位在认定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后.将学生的毕业院校也列为核心素质构成因素.可以认为这个指标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一个肯定.因为学生所就读的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阶段,如果用人单位认定参加面试的毕业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核心素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了。
(三)精英素质构成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
精英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科技与信息应用能力等。具备了这些因素一项或者多项的毕业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后将逐渐表现出其优越性,并形成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而精英素质则是学生进入职场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精英素质一般是学生到了用人单位工作后才能反映出来,关系到学生在身份转变为工作人员后的继续发展问题。
因此.高职学生就业首先必须注意在自己的基本素质养成方面下功夫,在抓好基本专业技能和具备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注意培养自身的特长,由此形成自身特色素质及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合理择业和成功创业。
二.强化就业素质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强化就业素质与提升就业质量的内在关联
1.强化就业素质与提升就业质量目标的一致性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目前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问、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加之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造成高职生就业质量不高。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目标,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2.强化就业素质与提升就业质量的培养模式基本相融
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提高就业素质与提升就业质量显示出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和人的全面发展来规划课程,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兼顾学生即时性需要(当前就业的需要)和超前性需要(终身发展需要),并以此来整合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学历性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从而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3.强化就业素质与提升就业质量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
高职教育的课程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不同专业所适应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从职业岗位(群)需求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人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文化素质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适应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发展后劲足,职业适应性强,就业质量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好,使高职教育发展呈良性循环。
(二)强化就业素质在提升就业质量中的功能
1.定位功能
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看,随着高职学制的改革,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办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以该岗位“必需”、“够用”为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关键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有职业,更要使学生将来有事业,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2.动力功能
从人的发展需求看.社会人群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人们企望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人”、“就业者”,更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培养有竞争力、有创新精神的人。作为大学生,既要“知彼”,了解和掌握招聘单位在用人方面的具体条件和标准:又要“知己”,即对自身的素质和特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看看自己就业的优势是什么,又存在哪些不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予以准确、适当的定位,再针对自己的不足,有目的地调整和建立适应职业要求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关注社会,探索职业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启发性的课程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自觉地把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成才功能
从经济社会需求看,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不仅亟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更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出了更高的要求。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撰文指出“企业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第一人正,即做人要正”。青岛海尔集团的宣传口号是“真诚到永远”。这同样也是该集团的用人标准。作为大学生,不仅要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在专业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规范的职业道德行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能通过职业为社会奉献聪明才智。
三、强化高职生就业素质的主要途径
(一)突出高职教育的层次性
根据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统招生与单招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课程目标上,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2)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既要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又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3)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具体目标,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都有成就感。再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可造就之材,学会一技之长,都成为有用之材。
(二) 突出知行结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一是积极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了解社情民意,从而在适应不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大学生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充分感受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才能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从而感觉到自我愉悦和个人价值的满足。二是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积极关注社会的发展及有关的国计民生问题,关心同情并尽力帮助他人:自尽职尽责.敬业乐业,培养具有服务社会和报效国家的奉献精神。曼是开展全程就业指导:①从入学前的招生咨询开始.教师就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素质来选择专业;②在学生入学后.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并对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模式;③专业建设紧跟市场需求,与行业、企业相结合,采用逆向思维,先找出口即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④把好“出口关”,做好毕业生各种证书考试、考核与审核工作。就业指导工作要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择业技巧,从容参与就业竞争,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突出教师的职业性.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必然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经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创新“三师型”内涵,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要胸怀“育人”大目标.一切教育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育人”这个中心,把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就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融会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力量。同时还具备能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以高质量的教师,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实现招生、教学、科研、实习、就业一条龙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课程与岗位零距离,招生与就业零距离,为毕业生就业架起桥梁,开出了“直通车”。
提高就业素质已成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理念。面对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开拓进取,使高职学生高就业质量与高就业素质同步向前,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原载于《职教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