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美国创业大赛选评委对教授说NO 中美差异在哪里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09-12-29]
中美创新理念差异在哪里 前不久,2009年英特尔-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挑战赛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落下帷幕。清华大学击败了来自18个国家的27支队伍夺冠。这是自2005年该项比赛创立以来,中国高校代表队首次夺冠。 高兴归高兴,清华的带队老师对拿奖有清醒的认识:创新不是说今年得了第一名,明天就能成比尔·盖茨。 中国的创业教育不会因为一次拿了第一名,就超越了美国多年积累的创业经验。实际上,在采访这次比赛的过程中,记者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和美国的创业理念有着太多的不同。 美国的创业大赛评委没有来自高校的教授 参加本次大赛的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18个国家的28支队伍。在第一轮的比赛后,就有一半以上的队伍被淘汰。被淘汰的队伍与更多的没有机会参加比赛的学生相比,有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与来自风险投资界的专家交流,并聆听专家们对自己商业计划的建议。 实际上,来自风投的专家们仅仅是大赛评委的一部分。比赛的评委包括来自硅谷的20多家顶级风险投资机构的代表、成功的创业者、银行和法律界的资深人士。 在这些评委中,独独没有高校教授的身影,尽管这场比赛是在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 一位评委说的好:创业大赛就是要面对市场的考验,不是验证高校所教授的理论是否正确。 参加挑战赛的商业计划在现实世界变成真实公司的案例已经不在少数。一家印度生物科技应用研究公司两年前以吸湿性纸领域的开发和推广计划夺得了挑战赛的第二名。现在,这家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除正式员工外,还从各种非政府机构和自助团体雇佣了500多名贫困妇女。 作为英特尔中国教育事务总监,朱文利参加了几届的挑战赛。她说,大学里的一些技术创新为什么一直停留在实验室?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是我们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很好的创业教育,不具备把成果转化到市场中去的能力。这也是创办这个比赛的原因:通过我们的优势在全球找到一些比较好的创业教育方法、课程以及很好的项目,把它们带到中国,促进中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创业者多数有在大公司工作的经验 Nancy U.Kamei 是英特尔负责医疗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投资总监。 前几天,她19岁的儿子问Nancy:是自己创业好,还是加入一家公司好呢?这个问题与很多中国大学生的困惑是一样的。 Nancy用亲身经历告诉儿子:自己毕业后加入大公司,得到非常好的培训,从中学会了如何运作一个成功的企业。“重要的不在于你毕业后是去创业还是为公司工作,而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学习,保持开放的心态。”她说。 作为此次比赛的评委,吴葆之博士在美国有着多年的风投经验。现在,身为北京大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的他经常呆在北京,给国内学子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在他看来,创业者多数应有在大公司工作的经验——“如果你要创业,不了解大公司的情况,很难创业成功。这是靠经验,不是靠技术,不是念个MBA就可以创业成功。比尔·盖茨是很特殊的情况。” 在硅谷,整个文化是创业者的文化,大家分享很多经验。这里有学校,有小公司,有大公司,四周有不同的行业。真正的创业,并把公司做大,需要不同行业的人才。“要凝聚这些伙伴。创业可不是单枪匹马就能成功的。”吴葆之提醒,真正有本事愿意创业创新的是非常少的部分人。政府鼓励是好事,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创业的。 技术强不等于能创业成功 徐亚丁是西门子亚洲研究院院长。2001年,他在硅谷管理西门子的一个公司,主要目标就是寻找那些有发展前景的小公司。他找到了一个创业人,一起成立一个子公司,并去找风投。 第一个商业计划演示结束,风投问:你们想过怎么用吗?徐亚丁和伙伴回答,当然,这个技术可以用于联邦快递。 风投又问:联邦快递物流中心的一天是怎么运作的? 徐亚丁当场就傻了。尽管之前,他们已经设想了种种问题,但是根本没有想过用户一天是怎样工作的。 尽管他和合作者们都有工作经验,但这个方案还是有很多具体细节没有考虑到位。 吴葆之博士在硅谷做风投的时候,曾经投资一个好朋友的项目,这个朋友有独特的技术和专利,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朋友本身是斯坦福的MBA。按理说,这样一个产品应该非常有市场前景,但是朋友面对的困难是:董事会的意见对此不统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经营的时候方向不同。最后,尽管产品销售了1000多万美金,还是在赔钱。朋友不得以把公司卖掉了。 “真正的创新是要解决问题的。”吴葆之说,“创业要有完整的计划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对行业了解。这不是技术强的问题。” 良好的创业环境应该给失败者更多的尊重 钱安达(Andrew Chien)博士,是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英特尔未来实验室的主任,他特别强调:对失败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他说,硅谷就有这样的风气,创业失败后,风投反而可能会给投资。因为他们失败后,才会有宝贵的经验,在第二次创业中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JoZell Johnson是英特尔公司全球大学合作项目经理。她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交流自己对创业的看法。在她看来,创业有三个关键,一是大学的课程设置,二是开发者怎么找到商业模式和机会。三是要敢于承担风险。 JoZell说,硅谷有很多成功的创业者,其中很多人都曾创业两三次。第一次失败,其实是财富,可以学到很多的投资知识。而对风投来说,这些失败者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在美国,不论是刚开始创业,还是拿风投,都是个变化的过程。大家要给创业者时间,让他们看看原来的商业模式是否合适。”JoZell说。 在吴葆之博士看来,中国同学一个很大的困难是怕失败。“问题是不失败怎么能学新东西?如果做一件事情失败了,就会给你一个信号,说明你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习新东西。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要突破自己的限度。外在打击进来了,想改变才会有创新。”他说。 每次金融危机都会孕育伟大的公司 金融危机对创业者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业中心创始人Jerome Engel告诉自己的学生,当你看到每一次经济下滑时候,就会孕育伟大的公司,谷歌、苹果都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诞生的。的确,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投资少、工作少,但经济危机对大学生来说是创业的大好时机。 同样,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我们这样的创业中心更加重要,危机教会我们不要相信大腕儿,不要依赖大机构,真正应该相信的还是自己。”他说。 经济危机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影响。Jerome分析,现在大的企业,当然不会增加新的员工,进去可能也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但是对创业的人来说,做一个小规模的公司,你自己就知道目标和发展方向。 “我们期望20年、30年后,在中国大学校园里会出现世界级的雅虎和谷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先要付出扎扎实实的努力。”清华大学张帏博士说,“比如说,学习硅谷生态体系。创新不仅需要大学完成,包括各个行业,包括创业投资者的加入,包括政府的支持,还有对失败的容忍。再经过十多年的磨剑相信中国会出现雅虎和谷歌这样的企业,这是值得期待的。”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