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去行政化才能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06-19]
根据近日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65万。虽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主要由适龄学生数减少所致,但是对比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数和去年的应届毕业生数,只减少31万。因此,那多出来的34万,被认为是比去年增加的弃考人数或者是减少的复读生数。
我国去年应届毕业生中,有84万放弃高考,消息传出,一片哗然。诸多迹象表明,今年的弃考数或许比这个数据还要高。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学生弃考呢?其中不得不涉及的一个话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足。
谈起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竞争,一直以来,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考虑是,这将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以及我国的杰出人才培养。这种视角没错,可是,对高校谈国际形象与杰出人才培养,太过“宏伟”,眼下,不融入国际竞争,更是一件“要命”的事,说得直接一点,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生存。
在香港,本科是港校的立校基础,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是他们的重点(其实他们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很高)。因为香港的学生都愿意选择去海外留学,如果港校不做好一流的本科教育,而去空谈研究生教育,香港的学生会全部跑去海外留学的。
换在内地高校,几乎每一所985高校、211院校,今天都在走“发展研究生的强校之路”,而走下来的结果是,本科教育严重空心化,研究生教育上不上下不下———去年,有美国一家机构调查发现,我国的北大、清华等名校,是美国大学最大的博士生源输出基地。
这就向内地高校提出反思:怎样合理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在国际高等教育竞争中树立自己的竞争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我国内地高校的本科教育竞争也将落伍。而现实,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在国外名校、香港高校的内地招生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已经放弃内地高校。如果让这种状态持续发展下去,内地高校所考虑的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问题,而是怎样招收足够的生源,维持老师的饭碗问题。
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今天我国内地高校,连自己该有怎样的人才培养定位也说不清,就更别谈怎样确立竞争力了。而产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是,内地高校没有境外高校那样的现代学校制度———没有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结构,学校战略由行政领导说了算,而学校领导听上级管理部门的,上级管理部门是一个,所以学校“千校一面”;学校没有办学章程,具体办学不是按传统、按规则,而由行政领导随心所欲,所以学校没有了传统、没有了文化;学校的教师没有教育话语权,明知专业设置重复、课程老化,可这是领导的决定,就无可奈何……
近年来,我国不断派出高校领导去海外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可是,他们回到国内,能主动把教育权和学术权交给教授们吗?能像梅贻琦先生当年那样,告诉所有学校行政人员,你们只是给教授搬凳子的人吗?从目前已经办学的2300多所中国内地高校中,找不到一所。据说正在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想采取这种办学模式,但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所大学的前途。
在竞争性不足的环境中,我们只知道有这样的“大学”存在,因此,这样的“大学”还是高高在上、大家趋之若鹜的。而今,风云突变,生存的压力呈现在所有“大学”面前。这个时候,对这些“大学”来说,最合适的做法,不是空想什么国际化、什么世界一流,回到现实中,把自己变为一所真正意义的学校,才是正事。简单地说,校长们不要再是什么官,教育的事务和学术的事务,交给教授们管理,这就善莫大焉。
值得期待的是,我国教改《规划纲要》和最近颁发的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都十分清晰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明确表示学校要去行政化,要取消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要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如果这一改革得以推进,我国内地出现真正意义的大学,当指日可待,而这才具备与国际对话、走向国际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生源竞争,于这样的大学来说,当笑看风云,处变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