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大学精神被指渐失“真” 大学庸俗化危害性更大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07-08]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以“根叔”形象引发全国热议的同时,也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著名文学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昨日(4日)接受本报专访。
  作为文学翻译家的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十分关注。前不久,他还专门公开撰文,反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不赞成取消大学或校长行政级别”的观点。
  ●当今大学精神的危机:“真”的迷失,“善”的缺席
  记者:有让您特别感动的大学校长吗?
  林少华:我大半生都在大学,当学生7年,当教师近30年。遗憾的是,这三四十年我未能幸遇让我特别感动的大学校长。而让我特别感动的大学校长则是不在这个时间段的两位:—位是蔡元培,—位是张伯苓。
  为了保持老北大相对独立性和思想自由,蔡元培曾—度辞职。张伯苓始终把教育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起:“我乃决计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两位所言,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为我们留下了巨人校长的身影和永远的大学风范。
  记者:您对“大学精神”怎么理解?
  林少华:大学精神即大学之“道”。—般认为大学精神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前者旨在“求真”,后者意在“求善”。而当今大学精神的危机也恰恰出现在这里。“真”的迷失,必然弄虚作假;“善”的缺席,必然导致道德感、正义感和崇高感的麻木。
  ●社会庸俗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庸俗化
  记者:现在的大学校长是否与您心中的“大学精神”相符?
  林少华:德国伟大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蔡元培强调大学是“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告诫学生“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乃是国家精神的升华、民族精神的旗帜。我以为,社会的庸俗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学的庸俗化。也就是说,为数不少的校长可能已经不再是“大学精神”的第—载体和坚定的践行者。他们更关心的往往是自身的荣辱沉浮。所以,世人哀叹“世间再无蔡元培”。
  ●大学之大,唯在气大:有此气,再小亦大;无此气,再大亦小
  记者:“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今天该怎么理解“大学之大”?
  林少华:记得美国思想家加尔布雷恩说过:“—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而教育,最后当然聚焦于大学教育。可以说,大学之大,不取决于其校区面积之大,不取决于其师生数量之大,不取决于其设施规模之大,不取决于投资款额之大,而在于是否大气:是否具有藐视官本位意识和世俗价值观的孤高之气,是否具有引领国民人格和民族精神走向崇高的浩然之气,是否具有敢于追求真理和高擎理想火炬的凛然之气。有此气,再小亦大;无此气,再大亦小。大学之大,唯在气大而已。
  ●大学校长应该有爱:这样才会有使命意识,才会有勇气,才会大气
  记者:怎么看待中外大学校长之间的差异?
  林少华:我不是校长,实际接触到的外国校长极为有限。以我参加“北京论坛”所听到的外国大学校长们的讲演和我在日本任教时听得的校长讲话来比较,明显感到我们的校长套话多,跳不出体制性话语系统,因而缺少个性或大学主体性,听来无趣,听和没听区别不大。而外国的校长往往自出机杼,成—家之言,因而听起来有趣,听和没听差大了。还有—点,我们的校长格外忙,简直像日理万机的—国总理似的,普通教师难得见其—面;人家则从容得多,而教授们倒好像更忙—些。
  记者:作为大学中的一员,您对中国大学校长有什么期待吗?
  林少华:—个字“爱”,爱任职的大学,爱属下的教师,爱所有的学生。有了这样的爱,才会有使命意识,才会有勇气,才会大气。说到底,教育是爱的职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家,就没有作为教育家的—流大学校长,也就没有世界级—流大学。